|

楼主 |
发表于 2015-3-25 15: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跋言:何新学术的意义(作者:黃世殊)
编后跋言:何新学术的意义
黄世殊
何新在备历坎坷的青年时代,通过对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哲学逻辑学和毛泽东思
想的深入研究,确立了何氏学术体系的本根与基脉。而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后的早
期治学,博涉中西,杂学旁收,不啻潜龙在渊如鱼得水。其对理论禁区的挑战与反思,
对僵化守旧的经院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的重新思考与批判,攻势凌厉无前,可谓气夺
千军。当此学术著译编年提要成书之际,兹分类略述如次。
(一)
八十年代以来,何新通过对乾嘉朴学的深入研究和继承创新,以小学为术,问大学
之道,创立文化语义训诂学,追溯历史传统文化源头,呼唤民族始祖英雄之精魂,全面
重新解读诠释华夏上古文明和经典,“探索维系、延伸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新价值体系
,以及新的意识形态。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评估中国文化的价值
体系”,革新近代百年以来的国学理论,由此奠定和确立了何新国学研究体系的基石。
在语言学、方法学上引起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变革。
文化语义训诂学是何新体系中最为瑰丽灿烂的学术成果之一。
何氏文化语义训诂学,其关键点在于训诂学与文化学。创立的标志性着作是出版于
1986年的《诸神的起源》一书。从此,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囊括
上古中国文化典籍的庞大解译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以下书目:
1.《尚书新解?大政宪典》
2.《易经新解?天行健》
3.《论语新解?思与行》
4.《老子新解?宇宙之道》
5.《孙子兵法新解?兵典》
6.《天问新解?宇宙之问》
7.《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解?宇宙起源》
8.《诗经(情诗)新解?风与雅》
9.《诗经(史诗)新解?雅与颂》
10.《楚辞新解?圣灵之歌》
11.《孔子年谱长编》
12.《谈龙说凤》
13.《诸神的起源》
14.《龙?神话与真相》
15.《圣?孔子新传》
16.《霸?秦昭襄王年谱》
17.《雄?汉武大帝新传》
18.《两汉经学今古文论争新议》
19.《说文解字批注》
20.《读史札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看作是何新独自完成的现代版十三经注疏。它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
一、经典性。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范围广。几乎囊括中国文化源头之典籍。
三、难度大。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四、创新性。这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否则就不必冠以新解之名了。
五、资料多。从浩如烟海的古书及现代学者着作中大量征引了第一手资料,凡立新
说皆植根于古今学者以上典籍有价值的注解与考证,有继承、有扬弃、有否定。在资料
、材料和证据的收集上令人目眩,盖可雄视于当代。
这不仅体现在注文中字里行间大量发表的新考证与新见解,而且体现在对典籍文本
流畅文雅而不失通俗的译文里。既使现代人阅读艰涩古奥、佶屈聱牙的上古经典文献,
不再是一件头痛的事情,又从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为后代学者继续研究这些经典文
献提供一个翔实可信的范本。何新国学经典新解系列的最大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何新通过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朴学考证与文化学研究,还原文化经典的真实面貌,对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作谦虚审慎的重新思考与冷静客观的评价体认,其主要目的,不仅
在于严肃批判长期以来以“疑古派”为代表的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西化主义思潮和自我
否定、自我摧毁以至无端诬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而且更是着眼于重新认识中国古典
文明的伟大价值,为传统学术之绝学(具体是经学与朴学)的继承和传续肩负重任,以
此召唤未来中国文化学术的复兴。在方法论上,则是以小学为术,问大学之道,重拾朴
学考证,贯通以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解释学、逻辑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发扬朴学实
证主义之风,寻绎中国文化源头,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变化规律,展望其演化方向
。
(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何新从文史哲研究切入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由此备遭对立阵营
空前的嫉妒、仇视与批判。然而何新对新中国外交史、当代经济及政治改革问题、政治
学问题、社会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地缘政治学等领域皆开辟了领先性的研究。这个领域的
研究使得何新曾经深深介入当代政治活动领域,一度影响重大决策,是何新个人政治智
慧与学术思想体系全面趋于成熟的体现。
何新以独树一帜的毛泽东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建国以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
路线、大跃进以至于“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的宏观研究,从社会
主义理论渊源及其演变、地缘政治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总结近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
运动的利弊得失、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历史和古典中国走向近代化现
代化的经验教训,重新解读中国革命,寻找连通华夏传统思想与现代革命、华夏传统思
想与外来文明,使之衔接连续的桥梁。
1990年与日本经济学家矢吹晋的谈话录,通过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
立思考,批判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挑战国内经济学界主导流派,解构权威,拆除偶像,
提出以祖国与民族的利益为最高治学宗旨。在此文中,何新勇敢否定当时居主流的短缺
经济学理论,而破天荒地指出中国经济陷入困难的原因是“生产过剩”--振聋发聩。此
论为后来中国商品的出口主导新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21世纪到来之际,何新郑重提出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全面对抗和批判西方新自由
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以新国家主义应对西方的普世价值及全球化主义,可谓是何
新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的一大飞跃。继之发表和出版《论政治国家主义》,以国家主义政
治学抗衡西方输入的普世价值意识形态。何新独特的学术体系的起源、生长与成型,是
深刻伴随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学术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
这一学术体系起点高远、构造宏伟、涵盖广博,但却不因其涉猎面广而失诸肤浅,
因为何新于多个领域所提出的观点,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而得出的。因之他的
几乎每一见解的发表,都曾在所涉领域形成过一种冲击,而启一代之思潮。也因此使学
术界对其充满了误解、争议以至仇视、嫉妒。关于学术界以至社会上对何新生平与学术
猜疑不休、混乱不一的局面,何新研究专家方堃先生有精妙传神的概括:
“--在举国正轰轰烈烈开展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时,何新就像是一只早起的
虫儿,开始用还远不成熟的声音,质疑这场革命的正确性,质疑江青一伙的历史观,文稿
被退回了他所在的农场,他因此成了反革命,带了半年的手铐;
当人们还仍为政治禁区所震慑的时候,他语出惊人,激烈而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斯大
林的社会发展五阶段公式,提出应该重新研究马克思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在史
学界掀起滔天大浪,而他自己则被解除了着名历史学权威黎澎先生学术助理的职务;
当人们还沉浸在文革的创痛中悲不自胜时,他作为“始作俑者之一”,掀起了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而当某些“热”昏了头的“知识精英”声色俱厉对传统文化极尽
挖苦之能事时……,他又提出应对文化反思进行“再反思”,并开始广泛、系统地挖掘
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当文革的极左思潮仍然给人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持久地破坏甚至是摧残时,他带头从
哲学上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甚至专门着文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论自由》
“声辩”--而当人们蜂拥而上大谈“自由”“民主”,纷纷兴奋地传阅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时,他却以其惯有的敏锐捕捉到了弥漫在社会中的“危险气氛”,大声疾呼民
族和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郑重申明自己“宁愿做一个理性的‘保守主义者’”,呼吁国
人要对“新潮学者”们“慷慨激昂地作煽动”的利益动机及其后果保持清醒头脑;
他被当代中国的所谓新自由主义者们视为死敌,但他却是陈寅恪和顾准最早(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之一--而这两人又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所谓的
“新自由主义者”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偶像。
--何新是新一代学者中唯一没上完大学而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的人;他的研究范
围之广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恐怕找不出第二人:包括史学、经学、考据学、人类学、哲学、
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美学、国际战略学等十多个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之丰富更是
学术界的一大奇观:几乎每年出版一两部新着,仅关于中国史前神话和先秦诸子的考据、
阐释之作就有煌煌十卷;
他离当代中国的政治旋涡中心既是最近的、又是最远的:他曾被邓**称为“是个
好青年”、被美国大报称为“邓的卫道士”、被日本媒体称为“美国世界帝国的挑战者
”,他的书被香港出版家命题为《致中南海密札》,《人民日报》曾从一版开始,接转
二版、三版发表他一篇长达2万余字的谈话录,该报还曾委派其理论部负责人到中央党校
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作专题报告解读“何新现象”……
但他又以坐不了班、开不了会、保不住密为由多次婉拒了高层的任职安排,始终无
官无职、无党无派,特立独行;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读者最多,得到的评价分歧又最大;
关于他的评论和议论是最多的,而他的个人世界又是最孤独的;想结识他的人有成千上
万,忙着与他划清界线的人也难以计数;
他是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最多相关信息资料的学者,又是近十年来在传统媒体上
最难见到的知名学者;别的学者都怕自己的学术研究被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他却公
开申明哪怕是自己那些呕心沥血的远古神话考据之作也是为了创新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摘自方堃《“何新现象”之谜与何新的意识形态抱负》)
(三)
近三十年来,道术已为天下裂。何新学术,异军突起,其中有大道存焉,有大义存
焉,正所谓“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总体言之,何新凭藉达十余卷国学经典新
考等一系列历史朴学文化着作,在传统经学、史学领域,已经确立了雄视今古的地位。
而黑格尔、马克思哲学逻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结合,则催生了独无仅有的何氏学
术体系。
对古今中外诸大智者的深入思考与精辟总结,特别是通过深刻阐释黑格尔逻辑学,
建立泛演化逻辑体系,解构古典逻辑或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使何新学术既具
有道家与兵家式的冷静思辩的浓厚色彩,同时又不乏积极进取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的情
感高度,其海涵天负、吐纳百家的治学已臻独步境界。冷眼当世,颇不乏各领风骚三五
载的“学术明星”之流。相比于当代比比皆是的“精神侏儒”,何新无疑已是一个难以
超越的超级学术巨人。
尽管关于何新的学术和政治争论必将长期持续下去。但是后人定会深深感谢何新先
生,他带给国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观点、新认知和新视野。文起三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
溺--他的卓越工作以其罕见深度启迪了当代中国人,并必将引起后人在思想上的不断思
考和进步。我们应当感谢和铭记他不辞艰苦的辛勤工作,排除文字障碍,穿越历史迷雾
,拂去覆盖于千年古卷之上的厚重积尘,以超人才华还原了经典的真实面貌,使得我们
面对佶屈聱牙、艰涩古奥令人生畏的上古经典文献,就仿佛面对黯淡已久的青铜古鼎,
忽然目睹了瑰丽绚烂的光彩,重拾了阅读欣赏的兴趣,从而使得我们增强了对伟大祖国
历史文明的强烈自信。
我们应当感谢何新先生!正是他在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盛行,“欧风美雨”披靡于中
国学术界的形势下,力抗逆流,横扫谬说,启蒙国人,以西西弗斯的精神,以堂吉诃德
式的姿态,勇敢打破和粉碎了“疑古派”和学术汉奸与华奸们所精心构造和炮制的关于
中国历史的种种胡说八(霸)道,揭露西方的伪史体系和深藏历史深处的秘密,从而引
领我们平视列强,一扫学术上的奴颜媚骨,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作谦虚审慎的重新思
考与评价体认。何氏之后,除了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投下巨大身影之余,其所形成的诸多
空白,将使后人穷于填补。但其遗响,必将不绝如缕,垂范后世。
有鉴于斯,从中国文化研究与传统学术的创新与发展,从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复兴,从祖国历史文化的哺育、滋润中汲取营养,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理解和评估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更是从探索维系、延伸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新价值
体系和新意识形态的角度,如何正确而深入地认识、研究和挖掘何新学术体系中的大量
宝藏,已是极为必要的当务之急。然而,由于何新学术的广博渊深,又恐非二三子所能
胜任。因此,必须有多人从多角度、多方向攻读以期消化继承之。
[2012年10月草,2013年7月改记于阳明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