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3-25 10: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对经学有总结和统一之功(作者:黄世殊)
隋唐学者对经学有总结和统一之功
(作者:黄世殊)
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两汉以下,史家通常称道魏晋玄学、六朝梵译、唐世佛学以及宋明理学。这里为什么要为隋唐划分一个时期?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思想内涵或学术发展的角度看,隋唐时期孔颖达(孔子后裔)、颜师古(颜渊后裔。祖父颜之推。颜真卿则为师古从曾孙)、刘焯、司马才章、陆德明、杜佑等着名学者在整理儒家经籍、保存汉代经师学术成果和研究典章制度方面都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功绩。我们知道,正是在这个时期,初唐学术创立了以经、史、子、集为四大部类的学术范式。这正是清代《四库全书》的前身。
在分裂割据、战祸相继的南北朝和隋末大动乱时代,胡族渗透,语言混乱。图籍散失,官学失守。导致南学北学纷争不已,五经学术愈益暗昧。在这种情况下,唐初官方和学者努力整理儒家经籍的工作,对于继承和保存华夏文明和古典学术之正脉,显得尤为重要。
《旧唐书·孔颖达传》记载隋末唐初学术领袖孔颖达之聪明博学说:“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孔颖达排除门户之见,率领当时硕学通儒编纂完成了儒家《五经正义》。旧唐书云,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太宗下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在这一学术编纂工作过程中,孔颖达“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体现了其学术领袖之气质。
后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驳颖达所撰《正义》,“诏更令详定,功竟未就”。北宋欧阳修等所修《新唐书·孔颖达传》则认为,孔颖达主持编定的《五经正义》“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这都属于学术研究中正常的争论,无损于孔颖达等人工作的卓越性。同时也可看出唐初学术研究的自由程度。
总体来看,孔颖达做到了“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孔颖达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参看百度百科)如果没有孔颖达等人的努力,那么清代以下学者恐怕将无法完睹汉代经学之全貌。从而是否必然会产生清代学术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中唐时代,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通典》。作者杜佑博综古今,广采群经,遍录历代典籍,追溯制度沿革变迁,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博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论其得失,试图为大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足以证明唐代学者闳大渊博之气象。《通典》是中国典章制度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巨大。《通典》所继承的,仍然是孔子重视礼乐学术传统的表现。
排佛和古文运动是对汉学精神的继承。
唐代韩愈排佛尊儒和古文运动的实质是尊王攘夷、尊夏攘胡,显然是对于魏晋以来佛教思想大举入夏,而危及儒家思想地位的反击。陈寅恪说:“唐代古文运动一事,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安史为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陈寅恪文集》,“论韩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版)陈寅恪总结了韩愈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盖有六大方面:一、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虽然韩愈主要是一位诗人和文学家,也没有很深的经学造诣,但他发起的排佛尊儒运动之意义,却可以远继汉代董仲舒之“独尊儒术”,其意图乃在于欲为国家重新确立根本政治意识形态(何新观点)。故其厥功甚伟,匪特限于古典学术方面也。否则,在唐室沉迷浮屠、举国一片颂经之声中,华夏文明将难保不陷入孔子所谓“吾其被发左衽乎”的局面。
在这方面,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可谓韩愈之先驱。尽管现代思想史家将范缜定位为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但范缜的无神论,却未必具有后人所认为的那样先进而科学的哲学高度。事实上,范缜的思想基本仍然是孔子以来“不言怪力乱神”儒家传统的延续。如果要说彻底唯物主义的话,那么东汉之王充和张衡都是着名的无神论者。例如张衡名着《灵宪》里的天文学观念,其实和现代宇宙理论不无相通之处。所不同的是,范缜生当四分五裂的南北朝,已不可能为大一统的王朝提出类似韩愈排佛尊儒的政策建议。而王充则生于汉末,其时佛教浸润未剧。因此,王充思想主要针对当时喜欢附会人事吉凶和预言治乱兴废之后汉今文经学派,以及众多方士荒诞无稽的谶纬之言。
唐代学术文化还有一重大流派,是绝不容忽略的。这就是着名的禅宗佛学。禅宗始于南朝梁代菩提达摩,盛于唐初六祖慧能。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为汉传三大佛教宗派,而禅宗更在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大本土佛教宗派中,禅宗最具独特的精神风格。它已经不是简单地修性打坐、念经拜佛的佛教流派,而是不拘形式、重视领悟的实践哲学。禅宗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试图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六祖慧能弃渐悟而主顿悟(东晋僧肇《肇论》即主渐悟之说),对于魏晋六朝以来流传甚广的传统佛教,是一大思想革命。就其精神看,颇可类比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之父马丁?路德(关于路德宗对天主教的叛逆性改革及其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影响,可参看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笔者不懂佛学,无法深论禅宗的玄奥道理。但这里不妨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够中国化并广泛流传,归根到底,还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典儒家注重实践和现实生活的理性传统起了巨大作用。慧能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卖柴为生。因艰苦贫困,不能入学读书。故慧能因不识字,而不膜拜尊信佛教经书,强调实践顿悟,这是偶然因素。而中国人重视现实生活的儒家传统,对慧能的影响,却似乎又是必然的。这与南朝范缜有相似之处。也许正因如此,毛泽东高度称赞将佛教中国化的慧能,是与现代孙中山并列的“岭南两大伟人”。禅宗深巨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即由此受到启发,而背离了古典儒家传统。
由上述可见,隋唐学术确为汉代以后中国古典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