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懿zi

[客家祖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4: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汤(tang)</p><p>汤氏商汤之后 家族历史悠久 <br/>  商汤,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殷商的开国之主成汤拥有天下之后的号。成汤,是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本来居于¤,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后来,夏桀无道,他就兴兵伐之,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代有天下,并且定国号为南,因此,后世才会称他为商汤。 </p><p>  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始祖,天下的汤姓人士,真可以说是光采荣耀与生俱来,何其幸运。 </p><p>  那么,何以见得商汤就是三千多年以来汤姓人的始祖呢?这一点,可以在唐朝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找到证据,该书是这样说的:“殷汤之后以谥为姓,宋有道人汤惠林,中山,范阳。”同时,汤姓还有一个比他姓更为幸运的地方,那就是天下的汤姓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只要是姓汤,就是商汤的后代,‘三千年前是一家’。当然,他们的家世渊源更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因为,商汤是契的十四世孙,契是帝喾高辛氏之子,而高辛氏正是黄帝的曾孙呢! </p><p>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后世的汤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山和范阳两个地方,那么,现在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也大多来自河北省的中部,因为,在唐代时,中山指的是今河北定县,范阳则指的是现在河北大兴县一带。 </p><p>  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采家世的姓氏,令人奇怪的是,在早期历史上所出现的名人并不很多,只能在各种史书上看到许多并非以汤为姓的商汤后代的记载,而很难找到汤姓的著名人物。 </p><p>  汤姓这种沉寂的现象,曾经维持了一段长时期,一直到五代之时,才被一位来自安徽贵池的汤悦所打破。 </p><p>  为汤姓扬眉吐气的汤悦,最初是一位以文章出名的才子,曾经仕南唐为宰相,凡是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都出自其手,后来,随其主归宋,被赵匡胤封为光禄卿,他的才华也深受宋朝皇帝的器重,曾奉敕撰“江西录”十卷。 </p><p>  宋代以后,汤姓的杰出人物就多得不胜枚举了,汤乔年,汤梦觉、汤鹏举父子,汤莘叟以及汤¤等等,都分别在各方面十分有成就。 </p><p>  明代,汤氏也是名人辈出,除了跟从明太祖平天下,被封为信国公的汤和以及那位大胆指责朝廷信私人,塞言路的名气响亮的汤显祖外,还出过一位了不起的爱国学者汤文琼,据传,当明末满清攻陷京师时,他慨然叹说:“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并且在其衣襟上写下“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殉国。汤文琼的爱国表现,何其可敬!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苏(su)</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br/><br/>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p><p>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p><p>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p><p>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p><p>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p><p>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p><p>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br/></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华叶氏总介绍</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id="fontzoom" valign="top" colspan="2" height="300" style="WORD-BREAK: break-all;"><p align="left"><font color="#090909"><font size="2">中传民族是龙的传人,关于龙的传说,有一条与叶姓有关。最早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听</font><font size="2">说以前有个姓叶的,他喜欢画龙,家里画了很多龙。有一天,龙真的活起来,飞起来,他害怕跑掉</font><font size="2">了。说明并不是真正喜欢龙。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很有名的一个典故。</font></font></p><p align="left"><font color="#090909"><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font><font size="2"> 叶公好龙是叶姓第一代老祖宗,姓沈,沈诸梁,皇帝叫他到叶县去,他是叶县的县令,采食于&nbsp;&nbsp;</font><font size="2">邑,所以他第一个孩子姓叶,一直姓到正在,全中国姓叶的都从这边来。“叶公好龙”的成语,通</font><font size="2">常是用来讽刺一些沽名钓雀的伪群子,然而我们在采仿中,听到叶姓人氏对成语,有不同的解释。</font><font size="2">“叶公伟绩万古存,平乱问政定乾坤,畏龙本是千年误,爱民自有父母心”。摄制组到达叶县一座</font><font size="2">叶沈诸梁公墓的时候,恰好遇上前来祭祖的群众,据说时有本地的、外地的、姓沈的或姓叶的来这</font><font size="2">里对他们的老祖宗表示怀念。在墓前的碑文中,我们看到,来自美国三藩市及香港、台湾和我国南</font><font size="2">方省份的 叶氏宗亲,都把沈诸梁公奉为始祖,把叶县作为叶姓的发祥地。叶公作为叶县的最早父母</font><font size="2">官,在百姓眼里是很有作为的地方官。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叶县,叶公曾虚心的向孔子求</font><font size="2">教,“怎样才算把地方治理好呢?”孔子赠给叶公两句话,近者悦,远者来,后来叶公平定叛乱,</font><font size="2">奖励农业,兴修水利,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投奔他。扫墓的群众告诉我们,这座叶公墓有个奇异的现</font><font size="2">象,只要站在墓顶说话,就能听到悦耳的共鸣声,这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来此观光,如今的叶县</font><font size="2">建有诸梁寨、玩龙台、叶公祠、叶公渠等一批纪念性建筑物。</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nbsp;&nbsp;&nbsp;<font size="2"> 因为叶姓人把诸梁公作为始祖,所以民间流传叶沈不分,叶皮沈骨等传说。郡望在吴兴的沈&nbsp;</font><font size="2">姓,这个沈历来有两种读音:一种读(sheng),这是周文王的后裔,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叫聃,他</font><font size="2">被周文王封在一个叫沈的地方,建沈子国,沈子国的位置,相当于如今河南省平舆县汝水之滨,从</font><font size="2">聃下传十代,传到沈尹戌,沈尹戌的儿子秒是沈诸梁。沈另一个读音zheng,姓zheng的属于颛顼的传</font><font size="2">人,颛顼有个玄孙叫陆终,陆终有个后裔被分封去了楚国,以芈为姓,据说沈尹戌本是楚王室的传</font><font size="2">人。尽管沈诸梁、沈尹戌的身世在不尽一致的解释,然而有趣的是往上追溯,周文王是帝喾玄嚣的</font><font size="2">后代,陆终是颛顼昌意的后代而玄嚣和昌意本是两兄弟,他俩值得阳黄帝的儿子,殊途同归,黄帝</font><font size="2">是叶姓的老祖宗。</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font size="2">&nbsp;&nbsp;&nbsp;&nbsp;</font><font size="2"> 叶姓在客家地区是一个大姓,从南阳叶氏衍派的后裔,先迁往江西南昌周违,然后于南宋末年</font><font size="2">叶&nbsp;大经进入福建,留在宁化石壁村,他的后裔又分流到八闽大地。还有的南下广东,广东梅州、惠</font><font size="2">州都是叶姓集居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一批叶姓人随之东渡,并在岛上定居。福建的叶姓有一</font><font size="2">支是王审知的后裔,唐代号称闽王的王审知,对福建的安定和开发是有功劳的,然而王审知去世</font><font size="2">后,因为人士争斗,他的后裔受到迫害,不得不隐名改姓,有的改姓沈,有的改姓叶,还有的改姓</font><font size="2">游。在仙游县古濑村,我们向当地叶氏后人打听他们的源和流。在台湾很多叶姓,都号称自己是古</font><font size="2">濑叶。古濑叶的发源地,就是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的古濑村。因为古濑叶是从河南叶县,老祖宗沈</font><font size="2">诸梁公分到叶县以后他的第一个孩子姓叶,所以一直到现在。仙游古濑第九代就出了一位丞相,左</font><font size="2">仆射丞相叫叶正简,因为他正直简仆,皇帝封他正简,他主张爱民,很清廉。河南下来大约16代来</font><font size="2">到仙游,仙游现在又发展了五六十代。大概现在从河南到现在有一百多代。古濑叶迁出去的有二十</font><font size="2">一房,现在福建省有二十万人口,迁的地方福建省很多,永泰、德化、南安、同安、惠安、莆田、</font><font size="2">仙游、福清、福州、泉州,一直迁到广东海丰也有后代,有的迁到南洋,有的由南洋迁到台湾去,</font><font size="2">所以古濑叶主要分布在闽南地方,一直到南洋、海外、台湾这一带,在台湾古濑叶居住最密集的是</font><font size="2">叶厝。</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nbsp;&nbsp; <font size="2">高雄县湖内乡的叶厝村,是叶姓最早进入台湾定居的地方。三百多年前,叶姓的祖先渡海来到这</font><font size="2">边定居,延续下来。叶姓进入台湾三百多年,他们或因为生活所迫入岛谋生,或是追随郑成功、朱</font><font size="2">一贵渡海而来,如今叶姓已成为台湾的第二十二位大姓,台湾的叶姓人家,大多知道他的根在河南</font><font size="2">叶县。</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nbsp;&nbsp;&nbsp;<font size="2"> 河南叶(she)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有一支从河南南阳叶县跟王审知迁到福建,第85世&nbsp;</font><font size="2">在福建同安县佛子岭,有一支又南迁,101世祖迁到广东陆河县,到陆河县住了七代,到了107代又</font><font size="2">搬到台湾,现在定居在桃园新屋乡,传到台湾现在是第八代,所以沈诸梁公到现在是非114代。叶姓</font><font size="2">本来姓沈,五湖之乱后迁到广东梅县,现在,在台湾有一个叶沈诸梁公祠管理委员会,有土地,现</font><font size="2">在会员有三千多。叶氏祖祠的建筑是辉宏的,设计是讲究的,他表达的是他们追本 溯源、不忘祖先</font><font size="2">的情意。</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font size="2">&nbsp;&nbsp;&nbsp;</font><font size="2"> 清初画家叶欣与龚贤、高岑并称“金陵八家”,叶欣一生研习书画,画峰淡远,用笔清伶,后重</font><font size="2">得法,他的画在当时就被视为珍品。“应伶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font><font size="2">红杏出墙来”。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font></font></p><p><font color="#090909" size="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叶家的楹联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nbsp;&nbsp; “南阳望族&nbsp; 东粤名家”、<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介节如水&nbsp; 清平似水”<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石榴应兆&nbsp; 累叶传芳”<br/>&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 “书成海录&nbsp; 赋就云官”。</font></p></td></tr><tr><td align="right" colspan="2" td=""></td></tr></tbody></table></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邹(zou)</p><p> 邹姓系承颛顼 传自邾娄宋国 <br/>  关于邹姓的姓源,有两段记载可循:其一,为《姓氏考略》上面所说的:“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望出范阳。”其二,则为《姓纂》所说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齐有邹衍,邹忌。” </p><p>  由此可见,邹姓主要有两个系统,一系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娄国,另一系则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 </p><p>  邾娄国,也就是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古颛顼的后裔的采邑。他们是附庸于鲁国,到了战国时,被鲁穆公改号为邹,后来却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纷纷以故国的名称为氏,有的姓了邹,有的却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认真的追溯起来,3000年前的邹姓和朱姓,都是源自同一祖先颛顼帝的一家人呢。 </p><p>  宋国,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也是在纣王亡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这一家人就姓了邹,接下来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都是这一家的子孙。 </p><p>  发源于宋国的邹姓,根据《姓纂》的记载,则似与孔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史记孔子世家》指出,孔子的六世祖是孔父嘉,而孔父嘉的父亲即为上述食采于邹的正考父,如此一来,则后来的邹姓与孔姓岂非很显然地系出一源?不过,《姓纂》上记述梁纥开始以邹为姓,而《史记》又说孔子之父为叔梁纥,这一点就有点令人搞不清楚了。 </p><p>  然而,无论如何,孔氏是源自殷商的子姓,邹姓也是奉殷汤之祀的宋国后裔,则其同出一源自然不成问题,不但如此,以邹姓来说,出自邹国的邹姓,固然标明为颛顼之后,源自宋国的邹姓,也仍然是颛顼的后代,因为建立宋国的是殷汤之后,而殷商也是颛顼的子姓后裔。说来说去,邹姓尽管有两个主要的系统,但推溯到最初,大家还是同一来源呢! </p><p>  两个系统的邹姓,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并无分别已如上述,但是他们的发源之处,却有不同——源自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源自宋国的邹姓,则是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一带,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早在周代初年,颛顼帝的后裔,已经遍布了河南至山东的一大片地方。 </p><p>  邹姓,既然已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其成名之早,自为意料中之事。 </p><p>  邹衍,是春秋时代诸侯普遍重视和礼遇的名士之一,据传,他到梁国时,受到梁王的躬亲郊迎;前往赵国,平原君则侧行撤席;到了燕国,燕王更为他开道,并且筑碣石宫师事之,可见当时他的名望之高。</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卓(zhuo)</p><p>卓渊源于楚国 在山西省繁衍 <br/>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p><p>  《史记货殖列传》的这段文字,十分明晰说明了卓氏家族的古老源流。尤其自古以来即称盛于四川的卓氏,更显而易见,就是2000多年前那位冶铁致富,拟于人君的大富豪的后裔。 </p><p>  具有古老历史的卓氏,根据考证,是发源于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后来,主要繁衍于西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阳城一带。《战国策》所记载的:“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望出西河,后汉卓茂,南阳苑人。”等文献,即为明证。 </p><p>司马相如卓文君 传千古佳话 </p><p>  临邛,这个老早以前卓氏的发迹之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县。这个地方,长久以来大家都对之印象深刻。因为,汉朝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那段千古佳话,便是发生于此地。 </p><p>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意义,就是有力地证明了卓氏家族在四川的源远流长。当然,过去有许多学者相信,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便是名登《史记货殖列传》的那位大富豪的后代子孙。 </p><p>  秦、汉以来便称盛于四川临邛和河南南阳的卓氏,大致是于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开始向南方各地播迁的。《崇正同人族谱》的卓氏条有一段文字说:“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正是最好的说明。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钟(yu)</p><p>钟氏系承微子 古与钟离同源 <br/>  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分别。 </p><p>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得最清楚:“钟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楚有钟仪、钟钟、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接,单姓钟氏,始居颍川长社。” </p><p>  钟氏在先秦时期所发射的光芒,详见于当时的史籍,譬如,春秋时代有伯牙为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后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话的钟子期;被晋国范文子称赞为“仁、信、忠、敏”的钟仪;乃至战国时代齐宣王那位其丑无比,却又贤德无双,宣王曾因她的建议而毅然“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使得齐国大安的王后“无盐君”钟离春等等,都是备受后世称颂的人物。 </p><p>  钟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张怀ㄨ所著的《书断》称为“隶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气随着传统文化而永垂不朽。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章(yu)</p><p>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 <br/>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出。 </p><p>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p><p>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p><p>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同时,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p><p>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p><p>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p><p>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p><p>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br/></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詹(yu)</p><p>詹氏祖周宣王 家族历史悠长 <br/>  晋朝的永嘉年间,距离现在大约1600多年。当时,刘渊称帝,石勒陷洛阳,晋怀帝被虏,造成了“永嘉之乱”的空前浩劫。五胡乱华的长期兵荒马乱从此开始,而中原地区汉裔子孙的往南搬迁,也自此开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p><p>  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当时,随着战火的蔓延,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长江以南的各地,连最南方的福建,也迁入了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这八个姓氏,在南方奠基既早,后来也就自然发展成为闽、粤一带的庞大家族,子孙遍及各地,长时以来久享盛名。詹氏,是永嘉入闽的八姓之一。所以,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南方的名门著姓。 </p><p>  南方各地的詹氏,在过去一千多年间的表现,的确足当“出类拔萃”四个字而无愧。清朝末年的广东香山人詹天佑,更加大名鼎鼎,他是中国自筑铁路的第一人,所造的平绥铁路,穿山筑洞,工程艰钜,一直到今天,在北京西北青龙桥畔的平绥路上,仍耸立着他的铜像,供每一个崇敬他的人瞻仰。 </p><p>  但是,南方各地的詹氏家族,当初他们又是打从哪里来到南方的呢? </p><p>  这个问题,经过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原来,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约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于周宣王的儿子之中,有一位被封为詹侯,因而得姓。《姓苑》及《詹大卿体仁家谱》上所记载的:“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赐姓为詹,封为詹侯,其后有詹父为周大夫,詹嘉处瑕以守桃林塞”,即为明证。 </p><p>  此外,春秋时代的楚国,也曾出现过一支詹氏。《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辞于晋”,正是这个意思。 </p><p>  由此看来,詹氏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家族,至少已经有了280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如果依照《路史》所说的:“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詹氏”,则詹氏的历史是更加悠长。 </p><p>  这个古老的家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最初是以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渤海为繁衍中心。然后,才逐步播迁到其他各地的。当然,长久以来称盛于南方的詹氏,也不例外,他们的老家,就在渤海。</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朱(zhu)</p><p>朱姓是当今中国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挟,是古帝颛项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因为邾国比较弱小,就依附于强大的鲁国。到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王室成员逃到沛,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又把“邾”的右半边去掉,就成了朱姓。 发展和演变:朱姓也有另外一个起源,是说帝舜时有一个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孙也以朱为姓。虽然这一支的时间比较早,但朱虎的后代却没有资料可以查证。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县,丹阳,吴郡,钱塘,谯郡,义阳,太康,洛阳,长沙,南康,吉安,建阳,庐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谦等。 </p>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5: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p>客家姓氏---周(zhou)</p><p>周姓是当今中国第九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一。周姓的起源十分复杂,其姓氏来源很多;有的出自黄帝的将领周昌,有的出自商代的太史周任。周姓源于姬氏者,为黄帝之后裔后弃,后弃的裔孙周太王古公,率领族人迁居周原,曾孙姬发攻灭商朝,并建立了周朝。到了周平王时,子姬烈封于汝南,被称为周家,后来就发展成了周姓。周朝的最后一个天子,周郝王,在周朝被灭以后,沦为平民,他的后代,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周姓也有从其他姓改姓过来的,如元代有叫苏卓周的人改姓周,因为住在武功,被称为“武功周氏”;北魏时献帝次兄姓普,在孝文帝迁都时,被改成了周。周姓于西晋年间迁入安徽,于唐代进入福建,到清朝,开始进入台湾。周姓的分布很广,主要聚居地有:汝南,庐江,浔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武功,淮南,永安,文安,华阴,清河,江陵,长安等。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6-20 02:34 , Processed in 0.0153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