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和平社区 返回首页

东山三的个人空间 https://hyhp.net/?221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八编 水利 电力

已有 167 次阅读2013-3-10 10:57 |个人分类:98年和平县志文字版| 水利建设, 新中国成立, 洪涝灾害, 和平县

第一章 水利

和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江、浰江、贝墩河沿岸低洼,洪涝灾害经常出现,山 区丘陵地带常受干旱威胁。为了生存和发展,和平人民历来重视水利建设。但在新中国 成立以前,水利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工程规模小,标准低,难以抵御洪涝旱患, 致使大部分地区处于“天下雨成水灾,天无雨变旱灾”,靠天“吃饭”状态。新中国成 立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筑山塘,修 陂圳,建水库。至1995年,全县灌溉面积18.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996,其中保 灌水田面积13.66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0.5%,旱涝保收田面积12.1万亩,为夺取农 业丰收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水利设施标准较低,联产承包后又疏于续修,抗御特大的水 旱灾害能力差。

第一节 水利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只有一些民间水利临时机构,如水委会、水陂会、水圳会等民间组 织。水利的费用全靠“割水禾”即每丘田割3~5行禾的收入用于筑陂修渠道之用。新 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县政府设立水利科,1960年改名为水利局,1972年更名为水利电 力局。1995年,水利电力局下设办公室、工程股、工管股、机电股、水保股、计财股、 水政股、人事股、科教股、综合经营股、纪监股、工会等股室,共有干部、职工93人。

为对水利设施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其效益,小(一)型以上水库设有工程管养 所,有专人管理,这些水库有坝后电站的老园、崩凶、聂子石、月坑、雅水、紫云、前 锋等管得较好;无坝后电站的田周坑、桐木坑效益较差,而水陂、水圳等小型水利仍以 民间临时组织进行管理。

老园、崩凶、聂子石、紫云、雅水、月坑、前锋等水库,开展综合经营,以发电为 主,同时发展养鱼、种茶、种果、植树造林、办厂等多种经营。年收入有的几十万,个 别的上百万。1995年全县水利综合经营总产值1 863万元,实现利润778万元。

水费收入,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的水陂收水利谷,1972年以后逐步完善水费制度, 1995年全县20个镇都建立收水费制度,委托粮食部门连同公粮一起代收,每亩7.5公 斤,并逐步完善取水“许可证”制度,收缴水资源费,全县每年可收人水资源费10余万元。

第二节 水利发展概况

自明末至民国时期,县人先后在境内浰江、贝墩河、长塘河、下车河、郎仑河、粮 溪河、礼士河沿岸修筑堤围上10条,在丘陵和山区修筑较大的木、石陂12座,竹筒水 车1 000多架。由于时代局限,工程标准不髙,防御力低,屡修屡毁,长期摆脱不了水 旱灾害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水利部门经过全面调查,制订了洪涝地区以筑堤防洪为 主,干旱地区以修筑山塘、水库为主的水利建设总体规划,以“民办公助”、“国家与集 体联办”、“谁办谁管,谁受益”等办法,分期分批实施。

50年代,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群众,大搞修山塘、筑水陂工程;60年代至70年 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掀起筑水库热潮,采取“引、蓄、提”三种方法扩大灌 溉面积。至1995年底,全县建筑山塘、水库1 596座,设计灌溉面积7.42万亩,实际 灌溉面积5.01万亩;引水工程2 392宗,引水“量15.6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7.92 万亩;提水工程,全县建有各种型号水轮泵119台/88站,灌溉7 110亩。

第三节 蓄水工程

1995年,全县共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库容100万至1 000万立方米)水 库8座,小(二)型(库容10万至100万立方米)水库43座,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 山塘1 544座。中型水库简介如下:

老园水库位于长塘、优胜、贝墩三镇交界处,距县城60公里。始建于1970年9 月,于1974年竣工。属均匀土质坝,坝高44.5米,总库容1 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 854万立方米。主要用于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集雨面积138.5平方公里)和发电,坝后 建有电站1座,装机3X8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 200万千瓦小时。此工程是县的重点 工程,投资450万元。

和平县小(一)型水库基本情况表(插图表,表8-1,P216)

此外,小(一)型下马工程4个:一、青州斋公背水库,设计库容160万立方米, 坝高27米,1978年开通施工公路后停建。二、长塘黄竹坑水库,集水面积3.75平方 公里,设计库容124.5万立方米,坝高31米,1977年开通施工公路及清好坝基后停 建。三、大坝半坑水库,集水面积4.5平方公里,设计坝高33米,灌溉面积4 000亩, 1977年动工后停建。四、礼士枚坝水库,集水面积6.5平方公里,设计坝高27米,灌 溉面积4 000亩,1977年动工,开通施工公路,筑好压力管座30米后停建,共耗资10 余万元。

和平县小(二)型水库分布情况表(插图表,表8-2,P217)

和平县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下山塘分布情况表(插图表,表8-3,P218)

第四节 引水工程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有木石陂、条石陂、砖石陂、泥石陂105座,0.5公里以上渠 道3条,共灌溉农田3.8万亩。主要分布在浰江河、和平河、贝墩河、彭寨河、粮溪河、郎仑河、礼士河、
公白河、青州河、优胜河中上游。但规模小,抗旱能力低,每 遇旱灾,争水纠纷不休。

下车含水石陂(明末建筑)(有插图,P219)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组织民众兴 修水利,整治加固旧 陂旧圳,大力筑陂开 渠,搞好山塘、水库 配套设施建设,在全 县范围内逐渐建成比 较完善的引水灌溉网络。至1995年,全县建成水陂2 392座,0.5公里以上的渠道14 条,总长9.8公里。本县比较大型的引水工程有下车引水工程和林寨桂陂头陂。

下车引水工程位于下车街西北1 300米处,1963年11月始建,1964年9月竣 工。集水面积421平方公里,是浆砌混凝土石坝,坝长28米,高6.4米,底宽17米, 坝顶溢流宽65米,采用挑鼻消能。进水口设在右岸,设计引水流量6立方米每秒,引 水渠道长2公里多,配套设施有反虹管37米,拱涵300米。灌溉下车、长塘两镇农田 3 000多亩。渠道末端建有电站1座,装机2X75千瓦。电站尾水流人长塘河后再流入老园水库,可增加河明亮电站和长塘河的梯级电站年发电量1 199万千瓦小时,增加了 引水工程的效益,是县的重点工程,投资114万元。

桂陂头陂位于林寨镇,始建于民国19年(1930)11月,灌溉上镇、上楼、下楼 等村1 500多亩农田。新中国成立后,虽多次整修,仍未能完全解决沿江两岸农田用水 需求。1991年报省水电厅批准,重建桂陂头引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0109万亩,分 左岸、右岸灌区,左灌区:跃进片7 904亩;右灌区:高峰片2 205亩,同时解决1.8至 2万人的生活用水。工程总投资343.08万元。拦河坝坝长84米,坝顶高程91.8米, 安装14扇自动翻板闸门,闸门宽6米,高2.5米。引水工程于1991年动工兴建,计划 1997年竣工。是县组建工程,投资394万元。

和平县灌溉500亩以上水陂基本情况表(插图表,表8-4,P219)

第五节 提水工程

新中国成立前,使用竹筒车、龙骨车、戽斗、 吊斗等工具提水,简单落后,效益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水灌溉仍循旧式。50年 代中期,购有61马力〔1马力=0.75千瓦)柴油 机组1套,用于流动提水灌溉。1963年,本县出 现有史记载以来最大旱情,受旱面积13.6万亩。 全县安装柴油抽水机41台,共659马力;电动抽 水机4台,共14.6千瓦。1973年,建立县“排灌 总站”,有柴油抽水机20台,共300马力,灌溉
2479亩;电动抽水机共579千瓦,灌溉6 628亩。 加上60年代和70年代兴建的水轮泵站,总共提 水灌溉面积达1.6万多亩。

1964年7月,首次建立水轮泵提水。至1979 年,共建水轮泵119台48站,灌溉面积7 110 亩,其中60型7台/6站,40型15台/2站,30 型32台/27站,20型65台/43站。另外,灌慨 500亩以上水轮泵站有47台/10站。80年代以后,由于体制变动和管理不善,大部分水轮栗站荒废,至1995年只有综合利用(加工碾米)的10台/6站正常运转。

热水鱼勿转筒水车在汲水(有插图,P220)

和平县主要机电排灌站、水轮泵站基本情况表(插图表,表8-5,P221)

1978年后,有的茶场、菜场、果场除提水灌溉外,还搞喷灌。如彭寨寨下、星丰 茶场,彭寨良种场,东水月坑茶场,下车和一茶场,河明亮老园茶场,先是利用静水压 力喷灌,后改装为移动式电力抽水喷灌。至1993年,除下车和一茶场和河明亮老园茶 场还在使用喷灌外,其他茶场巳停止使用。

第六节 堤围工程

浰江干流及支流的河堤,除浰源赤龙堤围外,主要分布在东南片低丘陵区的东水、 林寨、古寨、彭寨等镇。全县捍卫面积1 000亩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有附属设施如涵 洞、水闸的有4条;捍卫1 000亩以上,但耕地分段的堤围有3条;捍卫1 000亩以下的 堤围有21条,共计堤围28条,长76公里,桿卫耕地2.21万亩,捍卫人口 4.74万人。 其中捍卫1 000亩以上重点堤围,以20年一遇洪水标准逐年投资、投劳除险加固,但直 至1995年仍未达标,抗洪能力低,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常冲毁堤围,造成灾害。

1995年和平县主要堤围基本情况表(插图表,表8-6,P222)

第七节 “三防”工作

一、组织工作

50年代初,成立县“防汛指挥部”,总指挥由县主要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水电 局,处理日常事务。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规定每年4月15日~10月15日为汛期。 1972年3月,改名为“三防”〈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总指挥由县委书记担任, 副总指挥由副书记及县政府、农委、水电局等主要领导担任,委员由有关部、委、办、 局的领导担任。各公社(区)也相应建立指挥所。

县“三防”指挥部的职责是:在上级“三防”指挥部和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执行上级的防汛指令,制定本地区“三防”措施,部署年度“三防”任务,落实“三 防”经费和物资,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做好“三防”工作,统一指挥本地区出现的洪、 旱、风灾害的抢险工作。

每年汛期和非汛期出现台风(热带气旋)及其他特殊灾害性天气实行24小时值班, 指挥本地区的“三防”工作。指挥部安装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县内中型和小(一)型水库 及4条重点堤围、大型水电站都装有无线电对讲机和自动记录的雨量筒。

二、抗灾工作

1964年6月,降雨509毫米,造成特大水灾,淹没稻田9.8万亩,决堤502处, 长达22公里。县成立“重建家园委员会”,组织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83年3~8月,出现6次暴雨。全县有17个公社受灾,毁房2 774间,冲毁高低 压线路87公里,冲毁桥梁293座。尤其林寨镇浰江河段决堤1.5公里,水利工程毁坏 严重,其中小(二)型水库10座、陂圳1 030米,损失728万元。

较严重的旱灾有:1956年春、秋均旱,1月至4月底无下雨,受旱面积6.133万 亩。县成立“抗旱抢插指挥部”,领导和组织抗旱工作。参加抗旱人数达7.6046万人, 筑拦河、拦溪坝541处,架简742条,开渠45条,筑陂137座,打井225眼,使1万 多亩稻田插下秧苗。7月秋旱,面积达4万多亩,出动龙骨车982架,戽斗4 187个,引 水筒944条,跳插1 634只,昼夜抗旱。1991年,长时间高温干旱,全年受旱面积 28.34万亩,其中早造18.49万亩,晚造9.85万亩。损失粮食11.6万担,经济损失 230多万元。县成立“人工催雨指挥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高炮部队的支持帮助下, 实施人工降雨作业,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林寨、合水、大坝、长塘4处进行了 25天的人工降雨,发射作业87次,共发射催雨弹422发,降雨51.3~143.5毫米,使 全县早造受旱的18.49万亩稻田的72%得到缓解;全县的山塘、水库蓄水300多万立 方米。

龙卷风、冰雹。1965年8月18日17时许,大坝高发、水背、石陂和附城均联受 冰雹和龙卷风的袭击,风力10至11级持续约5分钟,涉及范围直线10余公里,宽3公里,瓦面受损1 736间,房屋倒塌3间,伤亡5人;1983年5月11日15时50分,古 寨、彭寨、安坳、粮溪等镇遭9级以上旋风暴袭击持续30分钟,房毁、电杆折断,拔 起大树,粮溪枚甫小学课室倒塌,8名学生被埋在瓦砾之中,幸及时抢救才免于难。这 次风灾造成死亡23人,重伤3人。每次灾害发生时,县“三防”指挥部均组织人力、 物力及时赶赴现场抢救受灾群众,开展抗灾工作。

第二章 电力

本县电力始建于火电,成网于水电。民国35年〈1946)9月,广东省国民政府后 方医院迁至本县附城乡丰道村秀山松树林学校(今老坝小学〉,用汽车头汽油发电机发 电,供其医院照明用电,这是本县首次出现的电灯。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及各乡镇先后兴 建小火电厂,发电量小,只供县城和街镇单位及居民照明用电。1959年冬兴建热水马 坑径水电站,开创了本县水电建设的历史。随后,后兴建珊坪、兴径小水电站,供县 城用电,缓解了县城电力紧缺状况。1973年1月本县水电骨干工程——河明亮水电站 建成投产后,加上部分乡镇自办水电,开始形成全县供电网,结束了本县用柴油机、木 炭机发电的历史。至1995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1.5140万千瓦,年发电量4 963.5万 千瓦小时,全县253个管理区中,已通电244个,用电农户占总户数的970名。本县电 网除遇特大旱季需省电网倒供部分电力外,常年基本能满足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 用电的需求,雨季有部分电力输送省电网。

1995年县城居民用电6 875户,用电人数3.5万多人,供电量1 750万千瓦小时, 占全县总供电量的34%;农村电用8.5万多户,用电人数41.5万多人,供电量2 316万 千瓦小时,占全县总供电量的45%。工业用电1 080万千瓦小时,占全县总供电量的 210名。本县工业用电量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

第一节 火力发电

1951年6月,筹建和平县火力发电厂,县人民政府与惠阳民生米机厂股东罗焕南、 罗春田合股筹集资金1.2万元(公、私股各6 000元〉,利用县城城南街旧店铺〈原大新 纸行),改建成火力发电厂,装柴油发电机1台30千瓦,同年10月1日建成发电,供 县人民政府、邮电局、公安局、银行、医院等单位照明用电。1954年6月,县拨款6 万元,从广州针织厂购来150马力木炭发电机组1台,扩建和平县电力厂。扩建后,年 发电量为78万千瓦小时,初步解决了县城机关单位及少部分居民的照明用电。

1959年冬,兴建和平县彭寨火力发电厂,厂址设在彭寨街头(今彭寨粮所上侧),初期安装1台15马力木炭发电机组,后改装为40马力的柴油机发电机组发电。至 1964年停办。

1965年5月,惠阳地区计委拨给和平县电力厂1台200马力柴油发电机组,于同 年9月安装完工后与原150马力木炭发电机组并列运行。该机组投产后,扩大了发电能 力,至1968年,年发电量达75万千瓦小时。随后各乡镇也先后兴建小火力电厂,至 1973年,县城范围外的18个乡镇都购买了 20~100马力不等的柴油机组发电,供街镇 机关单位及居民生活用电和镇企业用电。1973年1月,河明亮电站向县城供电后,县 电力厂的机组转入备用,于1984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报废拆除。

1951~1972年和平县火电经营情况表(插图表,表8-7,P225)

第二节 水力发电

本县山高林密,河流比降大,水能资源丰富,据勘查,水资源总蕴藏量10.5万千 瓦,可开发水能资源有6.24万千瓦,解决本县电力出路在发展水电。自1959年兴建县 内第一个水电站一马坑径水电站始,至1995年全县共建起水电站35座,共装机容量 1.5140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6 850万千瓦小时,实际年发电量4 963.5万千瓦小时。其 中河明亮电站(含崩凶、老园、聂子石电站)为县水电骨干电站,装机容量、年发电量 分别占全县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的53%、60%。

马坑径水电站,1959年冬在热水镇马坑径兴建,投资51万元(不含群众投工日值),装机2台、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100万千瓦小时。

珊坪水电站,于1965年9月兴建,1967年8月竣工投产,投资34.1万元,装机 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千瓦小时。1973年后,由于水源下降,河床升高,渠道淤浅,发电量逐年下降。

河明亮水电站,位于贝墩、长塘、优胜3镇交界处,距县城60公里,是本县水电 骨干工程。它包括崩凶、老园、聂子石电站。崩凶电站,1969年11月兴建,1972年 12月竣工,装机4台,容量3 200千瓦,年发电量1950万千瓦小时;老园电站,1970 年9月兴建,1973年3月竣工,装机3台,容量2 400千瓦,年发电量1 200万千瓦小 时;聂子石电站,1986年9月兴建,1990年7月竣工,装机3台,容量1 890千瓦,年 发电量990万千瓦小时。还有河明亮水库工程。3站1库共投资1 288万元(不含修筑崩凶、老园两站及水库的群众投工日值)。

河明亮电站(有插图,P226)

黄石坳水电站位,于本县合水镇正和管理区,离县城18公里。原设计装机2 X3200千瓦,主坝为浆砌石重力坝,坝顶高程200.9米,正常水位198米,集水面积328 平方公里,总库容4 400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3 098万立方米,防洪库容460万立方 米,年发电量2 305万千瓦小时。上级水电主管部门定为浰江梯级开发的枢纽工程,于 1990年9月始建,1991年下半年进入紧张施工阶段,主坝筑至珠基163米高程,发电 厂房绕筑至珠基152米高程。1992年12月,因移民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工程被迫停 工。县于1994年10月18日决定,利用现有水坝,建临时电站发电。1995年6月复 工,在右岸建临时电站,装机4X400千瓦,年发电量470万千瓦小时。主坝及临时电 站两项工程已用去工程费4 079万元。

良排电站,位于合水镇良排桥上游2公里处,离县城13公里。它是县水电局干部、 职工集股兴建的福利电站,共有700股,每股500元。1991年冬始建,1994年5月投 产,总投资约630万元(其中:股金350万元、无息贷款200万元、国家无偿投资80 万元),装机4X250千瓦。年发电量为330万千瓦小时,已运行2年多时间,每股已分 红利近700元。10年后股份终止,归国家所有。

浰源曲潭电站,位于浰源镇曲潭村,由几户农民合资办的电站。装机2X100千瓦。 年发电量为70万千瓦小时,1994年始建,1995年冬投产,总投资100万元。

1995年和平县水电站基本情况表(插图表,表8-8,P227)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

和平县使用系统电网供电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至1995年,已拥有110千伏安变 电站1个,变压容量16 000千伏安,输电线路47.5公里;有35千伏安变电站5个,共 变压容量17 500千伏安,输电线路共145.2公里;有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578个,总 变压容量26 846千伏安,输电线路1 027.3公里;低压配电线路共有2 043.7公里。全县20个镇都建设了水电网,其中有15个镇并人县电网。县电网内总人口 33.75万人,占 全县总人口的74%。长塘、下车、贝墩、优胜4个镇由河明亮电站直接供电,青州镇 由连平县瓮潭电站供电。全县用电覆盖率达95%以上,96.6%的村、97%的农户通电。 1995年全县供电量5 146万千瓦小时。

一、输电线路

河枫线(35KV),河明亮水电站至龙川枫树坝水电站,骆平线投产前是县电网与 省电网沟通的唯一线路。此线路于1970年春始建,1971年9月5日竣工。全程24.5 公里,导线规格为LGJ-50 二线一地制,工程投资35.4万元。原为枫树坝水电工程施 工输送施工用电,经常因雷雨而跳闸。1976年3月投资32万元改为三线制输电,于 1978年4月20日完成。

崩和线(35KV),崩凶水电站至县城的输电线路,原二线一地制的崩和线于1971 年8月兴建,1972年冬建成,工程投资38万元。此线路从崩凶经贝墩、安坳、彭寨、 粮溪、附城等镇至阳明镇,全程34.5公里,导线规格为LGJ-70。在彭寨镇何屋山岗 的50号电线杆处,分出一组母线进入35千伏安的彭寨变电站。原二线一地制运行后, 常因雷雨袭击而跳闸,1979年冬县供电公司集资35万元,改为三线制线路,于1981 年6月23日改建完成。

骆平线(110KV),骆湖至和平输电线路,于1986年7月18日兴建,12月3日全 线架设完工。途经和平县阳明、附城、合水、公白、礼士及东源县船塘、骆湖并入省电网,全程47.6公里,有131座杆(塔〉,工程投资318万元。

二、变电站

和平变电站(110KV),位于阳明镇近郊附城镇三背坑,占地面积7 566平方米, 设计安装16000千伏安变压器2台,先安装了 1台,投资270万元,1985年5月兴建, 1987年9月22日竣工。

彭寨变电站,位于彭寨镇何屋背山岗处,占地面积2 380平方米,1972年4月兴建 35KV变电站,1973年1月竣工投产,容量560千伏安,工程投资20万元。随着电网 扩大,1976年冬扩建为110KV变电站,总投资1030万元,容量增至2 X 10 000千伏 安。彭寨至和平的输电线路也随之改为110KV。

林寨变电站(35KV),位于林寨汽车站背山岗上,占地面积3 600平方米,1984年 3月兴建,1986年冬竣工,工程投资90万元,容量1 000千伏安。

大坝变电站(35KV),位于大坝上正管理区早禾岗村,占地面积2 200平方米,主 变容量2X1 0001KVA,1993年6月兴建,1994年10月竣工投产,工程投资130万元。

以上3线路及4个变电站的投资均属县投资。

1995年和平县输电线路表(插图表,表8-9,P230)

和平县35千伏以上变电站统计表(插图表,表8-10,P230)

第四节 电力管理

1973年前,本县电力先后由县工业科、工业局、工交局、工交办、经委等部门管 理,1973年4月成立和平县供电公司(副科级)主管全县电力。1988年4月,供电公 司升格为县供电局,为正科级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股、生产技术股、用电股、工程 管理股。1995年增设人保股、纪检股、物资股、科教股,还有工会和工程安装总公司 等。1995年职工378人,其中:干部75人、技术人员114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 师15人〉、职工189人。

镇级建立了小电网,从9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镇供电所(公司〉;管理区级以配电变 压器为单位,配备专(兼)职管电员1~2名,其工资由管区(或自然村)按其供电量、 综合线损、电费回收及安全等情况综合考核,按电费总额提取3%~5%按月发放。

县供电局为了加强供电统一管理和安全生产,1993年6月制订了安全生产和管理 制度:

(一)安全生产制度主要内容

1. 执行安全用电管理责任承包制;
2. 严格执行用电申请和审批手续;
3. 严格执行新线路、新设备投入运行的验收制度;
4. 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和严禁约时制电;
5. 严禁在电力线下建房、植树、堆放易燃易爆物;
6. 凡发生供用电事故,均要切断电源,严禁对触电者泼水、埋沙、注射强心针。 

(二)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内容

1. 采用各种方式宣传用电规章制度,严格以使用电器设备安全操作方法教育广大 群众,做到安全用电;
2.  与公安消防部门配合,每年分春、冬两季在县电网内开展供用电设备安全大检査;
3. 落实安全用电责任承包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包干制”;
4. 抓好三类输电线路的改建工作;
5. 逐级培训电工技术队伍,提高电工安全用电知识水平。

安全生产尽管强调严抓严管,但由于个别用户安全意识薄弱,从1989~1995年的 7年中还出现11起事故,死亡11人,他们当中男的7人,女的4人,年龄最大的70 岁,年龄最小的才11岁。

第五节 电力供应

1995年,全县有110千伏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5座,装机总容量3.8万千 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65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51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793 公里。本县营业区电网,巳形成了以110千伏和平变电站为中心,5座35千伏变电站 为网架,辐射全县20个镇。35千伏电网与110千伏电网联接,与省电网趸售。各镇有 输电线路与县电网连接。全县有配电变压器580台,配电总容量3.1720万千伏安,0.4千伏配电线路3 840公里,用电覆盖率95.5%。1995年供电量5 146万千瓦小时。

本县电价变化比较大。50年代和60年代主要靠火力发电供电,成本高,电价也较 高。自河明亮水电站建成后,电价明显下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供应管理形式的 改变,实行镇、管理区、村层层承包,在80年代后期电价急剧上升,加上其他搭车收 费,农村最高电价达2.50元/千瓦小时。虽然上级三申五令要降低电价,减轻用户负 担,至1995年农村电价仍在1.80元/千瓦小时以上,城镇居民用电也要0.73元/千瓦小时。

1951~1995年和平县供电统计表(插图表,表8-11,P232)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3 00:46 , Processed in 0.0194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