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和平社区 返回首页

东山三的个人空间 https://hyhp.net/?221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九编 工业

已有 233 次阅读2013-3-10 10:45 |个人分类:98年和平县志文字版| 加工业, 企业,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 总产值

明代,本县已有砖瓦、铸铁、竹木石器、陶瓷等工业行业。清代,烧石灰、织布与 弹棉被、织棕笼、做爆竹、酿酒等加工业,并稍具规模。民国时期,造纸、制纸杀、松 香、造船、印刷、碾米等行业兴起,和平东庄纸、松香等产品还远销惠州、广州等大中 城市,以至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

新中国成立后,始办国有工业企业,个体与私营工业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转变 成国有或集体工业企业,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均得到很大发展。至1995年,全县国有 工业企业38家,集体工业企业66家,较大的个体与私营工业企业639家,其他工业企 业13家。主要行业有:机械、建材、竹木器加工、制药、森工、电力、食品饮料、陶 瓷、印刷、化工、造纸、矿冶、生物工程等。从业人员1.0298万人,工业总产值 23 44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6 859万元的41.23%。但工业素质低,历史积累的问题 多,缺乏名牌产品等。今后,需采取多种形式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本县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章 经济类型 

第一节 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

建县至明末,本县烧砖瓦、石灰、制铁器、竹木石器、陶瓷等工业以家庭手工业为 主。到了清代,铸铁、织布、弹棉被、爆竹、酱料、酿酒、饼食等行业已出现作坊,且 稍具规模。雇请八九个工人共同作业的店铺有:县城东坝饼店,彭寨日利打铁铺、塘背 林湘火药枪、磅秤修造,大坝水背袁屋、贝墩贝溪、安坳川九织布,古寨荣兴锅厂等。

民国时期,开始出现造纸、印刷等现代工业。陶瓷、造纸、松香、铁器、竹木石器 业发展较快。据1949年秋统计,全县有私营、个体工业105间,五六百职工,主要从 事铁竹木农具、家具制造、碾米、织布、榨油、服装、造船、松香、造纸、石灰、爆 竹、弹棉、铸锅等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6年,本县私营工厂、个体手工业户105户(间),从业 人员749人。虽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但维持了工业生产,对积累资金、社会就业和 适应市场需求起了重要作用。1953~1954年,国家采取“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电力、松香、造纸、纸伞、铁器、造船、竹木器加工等行 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统销,使之逐步纳入国家计划。

1956年始,对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实行公私合营, 建立县铁木器社、第一机缝社、大成造纸社等38个合作社(组〉,从业人员2 817人, 年产值156万元。1957~1958年,转为县第二农机修配厂、竹木器厂、机缝厂等二轻 集体企业。1961年恢复部分个体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600多人,年产值53.23万元, 主要产品有竹木铁器、砖瓦、石灰、服装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私营、个体手工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批判,部分从业 人员下放到农村务农,城镇的手工业由街道组织成服务站,进行集体经营,许多个体户 停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私营、 个体工业发展较快。1984年,较大的私营、个体工业企业有312家、2 123人,年总产 值1 1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6.996; 1989年私营、个体工业有415家、4 290 人,年总产值2 13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796。至1995年,全县私营、个体工业 企业有639家、从业人员5 302人,年总产值4 56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9.6% ;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 242万元,年交税金336.5万元。私营、个体工业主要有:建材、 制衣、铁器、食品、饮料、造纸、竹木器加工、爆竹等。

1995年和平县农村家庭兼营工业产品产量表(插图表,表9-1,P236)
第二节 集体工业

集体所有制工业,分为县属集体工业,即第二轻工业(简称“二轻”),乡镇工业。

一、县属集体工业〈“二轻”)

民国28~31年(1939~1942),宋庆龄与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以“抗日生产自救” 名义在江西赣州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办事处”,派张石仁(中共党员〉,叶荣 健、邹逸卿工程师先后到和平建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张石仁任指导员,叶 荣健任主任,张觉青(中共党员)先任秘书,后任指导员。并先后于县城、热水、下 车、东水等10多个乡(镇)建立造纸、炼铁、石灰、砖瓦、榨油、供销、碾米、机缝、 织染等60多个基层社,社员800多人。如热水横坑、罗香洞、辣菜坑造纸社,以及县 供销合作社、印刷社等。民国29年秋成立和平县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推选陈仁为理事 主席,袁保信为监事主席,叶吉祥为经理、陈福伦(景文〉为副经理。邹逸卿工程师率 队赴福建长汀、广东南雄学习造纸技术,返县后举办造纸技术、企业管理、机械、会计 等培训班,培养技术、管理人员60多人。并于热水造出“同湖月”优质松香纸,产品 远销东江沿岸城镇、兴梅、广州和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民国31年,产值达8万元, 为和平造纸、化工与印刷工业打下了基础。县城印刷社、热水“底湖”、“同福坪”造纸 社坚持办至1949年5月和平县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7年,先后恢复附城水口、上陵三乐山造纸社,新建大 坝坪溪、下车银湖造纸社,以及一、二机缝、鞋帽、草席、砖瓦、铁器、农具、竹木器 社,从业职工2 000多人。至1956年,全县有手工业社38个,其中五金1个、砖瓦1 个、木器1个、造船1个、机缝16个、造纸5个、纸伞1个、鞋帽1个、建筑5个、 其他6个,共有从业职工2 817人,当年总产值155.47万元。实行公私合营后,分别并入县商业综合厂、县化工厂、县农械厂。

1950~1956年和平县集体工业基层社情况表(插图表,表9-2,P237)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相当一部分手工业基层社解体,职工回家务农。 1962年贯彻上级“三就地”〈即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四为”(即为农业 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支援出口服务、为大工业配套服务)的方针,恢复支农产品 和小商品的生产。至1965年,全县有五金、竹木器、机缝、石灰、造船等52个手工业 社,从业职工653人,工业产值34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

1966年夏,手工业社划归各公社管理。1977年9月,原并人地方国营的手工业社划 出恢复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至1995年,隶属二轻局的工业企业有二轻机械厂、 木工厂、竹器厂、五金厂、服装厂、包装厂、下车综合厂、塑料厂等8间,从业职工318 人,年总产值1 237万元,税利197.9万元。二轻主要工业行业有:机械、制衣、包装、 竹木器加工、农具修配;主要产品有:奶子锤、钢叉、铁桶、服装、竹木家具等。

二、乡镇集体工业

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由农村管理区副业和集体手工业发展而成。1956年,对圩镇 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乡(镇)生产合作社(组同时,乡(镇)政府在 各圩镇组织居民劳动力开设一批小厂、场,形成乡镇集体企业,为乡镇工业发展打下了 基础。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公社(镇)把生产合作社(组〉、厂场及集体手工业者 组织起来办成农机修理、建材、竹木器加工、服装等厂场。公社化后,县把部分公私合 营小厂和合作社(组〉,下放给公社管理。至196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到23间, 总值11.39万元〈1957年不变价,下同)。

“文化大革命”期间,乡镇工业企业被批判为“资本主义倾向”、“弃农就工”,几起 几落,生产停滞。

1978~1984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采取“县、镇、村、户一齐上”的方针,利 用本地资源与“走上城市”办企业,从小、从快地发展建材、制衣、竹木器加工、粮油 加工、建筑等行业。至1995年,乡镇主要工业企业有58家,从业人员2 123人,工业 产值1471万元,税利235.4万元。乡镇企业主要行业有:机械、建材、竹木器加工、 制衣、粮油加工、爆竹等。主要产品有:铁器、砖瓦、竹木制品、服装、石灰、爆竹 等。

(一)直属企业

1978~1984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成立直属县“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县“竹木工 艺厂”、县“二建公司”、“东方进出口汽车维修服务公司和平分公司”、“和(平)(布) 吉联合企业公司”等11个单位,产品销至深圳、上海、北京、西安、内蒙古等地。至 1984年,从业人员250人,总产值419万元,税利总额1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 116.91万元。但因市场变化,上述经营性公司多已相继关闭或转产。1995年,县直属 二轻工业企业12间,从业职工182人,产值160万元,税额9.6万元。

(二)乡镇工业企业

乡镇工业企业,有中、小农具加工业、电力工业(主要是小水电)、造纸工业、粮 食饲料加工业、建筑业等。

中、小农具加工业

60年代至80年代,有农机修造厂或工农服务站;80年代后, 涌现出数以百计的铁器专业户、联合体。至1995年全县中、小农具加工业,主要产品 产量:铁锤54万把、锄头2.64万件、镰刀40.1万件、机动脱拉机7 166台等。彭寨镇 农机厂1974年成立,系生产打禾机的专业厂;1994年更新机器后,生产轻便型脚踏和 电力带动打禾机,质量较好,颇受农户青睐,年产6 305台,产品销往县内外〈含江西 赣南地区),年产值135万元,税利12.5万元;1995年,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 41万元。

造纸工业

据民国时期《和平县志》载,本县造纸业始于明代,兴于民国21~31 年(1932~1942),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组建热水、岑岗、上陵、大坝、 下车等造纸社,从业人员四五百人,至民国24年产量5万担(2500吨)。

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县供销社直属日杂公司在上陵翠山、下车河岭等地 建立毛竹基地3.4万亩。1981年,上陵、大坝、热水、青州、悧源、下车、优胜乡 (镇)等建立造纸厂(寮)122间,从业人员621人,年产土纸1 500吨。后因造纸消耗 毛竹量大、土纸价低,产量逐年减少,至1995年,全县乡镇造纸工业有120间(包括 个体户〉,从业人员290人,年产纸456吨,产值36.48万元。

粮食饲料加工业

60年代至80年代,粮食饲料加工业已遍及各乡镇、管理区。一 机多用,既加工粮食,又加工饲料。据1984年统计:全县有粮食、饲料加工厂294间、 机械743台、8 873马力(1马力=0.75千瓦),加工稻谷12万吨、产值2 400万元;加 工饲料2.5万吨、产值1 250万元。1995年,有粮食加工厂600间,机械627台、7 470 马力,加工稻谷10.08万吨、产值3 024万元;加工饲料2.16吨、产值1 008万元。

建筑业

80年代起,建筑业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企业。1995年全县乡镇建筑队24个,从业人员1 200多人,年总收入达500多万元。彭寨建筑队实力较雄厚,有技术人 员40人,机械12台,成为县城建筑的主力之一;东水建筑队远赴深圳沙头角承建工 程,有技术人员5人,机械7台(套)等。

第三节 国有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冬,县人民政府接管和平印刷社,称“和平县地方国营印 刷厂”,职工14人,年产值1万元,成为本县第一家国有工业企业。1950~1957年, 对和平电力厂、大坝新生瓷厂、九连造纸社、古寨锅厂,三利、协安等8间松香厂、吴家祠铁铺与徐家祠木器社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试点转为县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 企业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方针,有16名人员安排为正副厂长;对私方入股财产, 自1956年起付给5%的年息,至1966年6月止。1957年,地方国营企业5家,职工 1519人,年总产值307万元〈1952年不变价,下同),占工业总产值的40.6%。

1958年“大跃进”时期,大办地方工业,陆续办起热水马坑径水电站、彭寨火力 发电厂、县化工厂、九连造纸厂、东水造船厂、县农机修配厂等。至1960年,国有工 业企业职工发展到7 074人,1961年压缩为4 035人,1962年国有工业总产值146万元, 比1957年减产161万元。

1968年起,在上级“小而全”的思想指导下,强调“支农”、“备战”,兴办地方 “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新办农机二、三厂、冶炼 厂、无线电厂、氮肥厂、悧源煤矿、电机厂、水泥厂、电池厂、食品厂、火柴厂、711 (炼铀)厂、106 (炸药〉厂、县制药厂、林寨造纸厂等15家地方国营企业。1976年8 月,县氮肥厂投资560万元,建成厂房、设备安装就绪,奉上级通知而停建;浰源煤矿 因矿源品位不清关闭。

1978年冬始,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有工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 整。1985~1988年,兴建县保健一、二厂、气动工具厂、下车稀土矿,继之在彭寨十 聚围大窝笃新建年产8万吨的水泥厂;利用县氮肥厂厂址兴办和平造纸厂,兴建县稀土 分离厂等,逐渐形成机械、建材、制药、食品饮料、矿产等县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 县无线电厂率先于深圳特区宝安县南岭村兴建“广东南和联合企业总公司”,接着县制 药厂于深圳福田区兴办“深圳市新光联合制药厂”等内联企业。县内各战线也先后兴办 部门工业企业,计有微生物厂、粮食加工厂、九连凉果厂、中华猕猴桃总公司、竹木加 工厂、福利厂、教育印刷厂、水泥管厂等。1995年,计有16家地方国有企业,22家部 门工业企业,从业职工3 485人,工业总产值12 671方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4%。 主要工业行业有:机械、建材、制药、食品饮料、矿产、森工、陶瓷、电力、造纸、印 刷等。

由于原材料不足,或产品质量不过关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火柴厂、汽动工具 厂、食品厂、东水造船厂、711 (炼铀)厂、炸药厂、电池厂、电机厂、农机二厂、冶 炼厂、林寨造纸厂、稀土分离厂等巳先后停产或转产。

1950~1995年和平县国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一览表(插图表,表9-3,P241)

1949~1995年和平县经委系统国有工业经济指标完成实绩一览表(插图表,表9-4,P242)

从表9-4可以看出,90年代开始,本县国有工业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水电费提 价、工人工资提高以及历史债务利息负担重等诸多因素影响,产值虽有所增长,经济效 益(利润〉却大幅度下滑,近半数工厂出现亏损。

第四节 “三资”工业企业

1980年9月,县经委、外经委及阳明镇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参加洽谈 会等办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1981年4月,阳明镇汽车修理厂与香港联安汽车修理 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80万元人民币,办起“港和汽车维修中心”,年修理汽车近 1 000辆次。1986~1995年,本县与外商签订合同102宗,其中合资8宗、合作79宗、 独资15宗,合同利用外资1.2989亿美元,因受投资环境不佳等因素制约,实际利用外 资1 777万美元(含未投产企业),占合同利用外资的13.7%。先后与外商、港澳同胞 兴办起“百成针织制品有限公司”、“永康保健有限公司”、“和港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 司”、“和平县林源电子元件厂”等12间合作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995年,从业 人员2 250人;产值3 50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值的14.9%。

和平县部分年份工业总产值构成表(插图表,表9-5,P244)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县属工业管理机构

民国28~31年(1939~1942)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下辖60多个基层社、供销站,管理全县手工业生产和经营事务。

1951年2月,中共和平县委员会成立城市工作部,主管城乡的工商、交通各项事 业。1953年成立工业交通部,1958年改为工交政治部。

1954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工业科,1958年10月易名为工业局,编制5人; 1955年,成立手工业科,后改为第二工业局、二轻局,编制4人。

1963年4月,县人民政府成立经济委员会(简称县经委〉,主管工业、交通、邮 电、农机、手工业等局,1969年初撤销。“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初成立工交服务 站,与工业、交通、邮电、二轻工业等局成立工交战线革委会。1972年成立工交办公 室,原工业局、二轻工业局、农机局等恢复建制。1982年4月,工交办改为县经济委 员会,至1995年未变。1995年,县经济委员会内设1室5科(主任室,秘书、政工、 企财管理、技术开发、生产企管科〉,编制14人;农机局内设1室3股(办公室,农机 管理、财会、安全监察股〉,辖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机供应公司、农机学校,共有干 部、职工30人。

二、乡镇工业管理机构

1950年3月,成立县工商联合会筹委会以及彭寨、东水、附城、热水、下车分会, 接管旧县商会,协助政府管理工商业。1952年成立县“手工业合作联社”,专管各区镇 手工业。

1978年1月,成立县社队工业管理局,内设1室2股(办公室,财会股、生产 股〉,编制人员4人。1984年,县社队工业管理局易名乡镇企业管理局,内设生产股改 为企管股,并设人事监察股,下辖物资供销公司、和平驻惠州实业发展公司、旅游公司 等,至1995年有干部、职工16人。

第二节 管理机制

一、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向苏联学习办工业企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50年代贯彻“鞍 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领导参加劳动、参加技改,技术改革,领导、技术 员、工人三结合〉;60年代执行《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即七十条〉,实行党委(支 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以“八大经济指标”〈产量、产值、产品、品种、成本、利 润、税金、工人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经济实绩。经营管理上,建立起一套生产计划、 设备、技术、物资、人事、劳动等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工业企业得到了发展,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民就业和社会对产品的需要。但至1979年以前,国家对工业企业 实行高度集中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主要原 料、材料、燃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统一由国家收购或分配,设备和生产资金由国家投资或银行贷款,企业管理干部由国家机关委派,利润上缴给国家;集体企业的生产计划由 主管部门下达,加工部分纳入国家计划,生产的原料、材料、燃料,除委托加工单位供 应外,不足部分就要自行解决,大部分产品已交售给商业部门,生产设备和资金主要靠 自己筹集或向银行贷款,企业管理干部由主管部门指派,利润部分上缴主管部门外,主 要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企业职工福利事业、奖金等。这种把企业视为行政机关的附属 物,束缚了企业的积极性,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二、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管理条例》、《企 业法》、《公司法》等精神进行企业改革,执行“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分类指导”、“一厂一策或一厂多策”的方针,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

根据本县的工业企业规模较小,素质低,资金缺乏,产品多为“大路货”、拳头产 品少等实际,1984年选择多年亏损的“和平县瓷厂”进行承包经营试点工作,合同规 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结果承包取得成功,当年扭亏为盈,随后在全县15个国有厂 (矿)推广。

具体改革形式有7种:

(一)厂内分块承包经营

和平制药厂是本县中型骨干企业,年产值3 000多万元。1993年以来,流动资金紧 缺,虽有产品销路、有生产能力,但经济效益差,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再加上 GMD(全面质量管理)车间要着手技改,问题不少。该厂从改革入手,先将车间生产承包经 营获得成功后,1995年又将整个厂的生产由承包方带资承包,实行经营厂长专职负责 制,并负责完成GMD车间技改和追讨所欠货款,较妥善地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保 证了药厂的正常生产。

(二)厂内招标承包经营

九连造纸厂,1989年后受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生产停停打打。1992年承包经 营后,厂长高薪聘请了三位造纸工程师,研制生产长江以南空白产品“木浆漂白浸溃绝 缘纸”成功,并批量生产。1994年保健营养剂厂承包后,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加工业 务,产量产值、利税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原厂领导资产风险抵押承包经营

1993年,矿产公司和无线电厂实行资产风险抵押承包经营,原厂领导承包后,实 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使生产得到维持,并有所发展。

(四)集体承包经营

1993年健乐实业总公司由集体合股承包,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合作生产板蓝根冲 剂,盘活了企业。1992年,广东活塞厂厂内干部、职工合股拿出风险金,承包企业利 润指标,否则从风险金中扣除,若超额完成利润指标,则超额部分与国家分成。从而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使生产有序地进行。

(五)社会公开招标承包经营

1995年,水泥厂生产资金运转困难,企业停产。该厂承包给从化天伦有限公司经 营,扭转了企业被动局面,水泥产量比上年增长27%,税金增长1.3倍,工人人均工 资也增长了1倍多。

(六)租赁经营

对亏损严重或目前复产无望的企业,如和平造纸厂、稀土分离厂等,向社会实行风 险抵押租赁经营。1994年稀土分离厂,产品没有销路,以部分厂房及设备租赁给港商
办针织厂。

(七)企业厂长(经理)聘任制,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县经委于1994年10月发文,实行国有企业厂长(经理)聘任制,按照“公开、平 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向社会招聘厂长(经理),受聘厂长(经理〉实行年薪 制,即改为各项经济指标、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年薪制,最高的年薪为职工平均工资的 4.5 倍。

三、劳动、人事、工资、保险改革

为克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弊端,进行劳动、人事、工资、保险制度等改 革。1984年开始,试行劳动(聘用〉合同制等改革;1988年,县计委、经委对各厂 (矿)工资总额的增长,采取与全年经济增长综合指标挂钩浮动的办法进行总的控制, 各厂(矿)根据本厂(矿)生产经济效益与工资挂钩,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不超过劳 动生产率和上交税利增长的前提下,由企业自主分配;1989年起,各厂(矿)根据本 厂实际,在职工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待业、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至1995 年,有职工4 499人参加劳动保险,保险金额275.6万元。

四、加强企业管理

坚持实施工业产品设计、工艺、质量管理,以及工业企业信息管理等。1956年, 县工业局对工业企业的产品工艺、质量进行监督、检査,县化工厂设置专职质量检査 员,生产出广东省海关免检松香产品出口; 1978年后,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工业企业建 立起科研室与质检科、组,二轻机械厂生产的奶子锤系列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 品;广东活塞厂生产的90系列铝活塞,质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等。同时,县经委技术 科设立信息管理业务股,各厂(矿)配备信息人员,计40人。广东活塞厂、和平制药 厂、深圳市南和电子联合总公司等,于广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吉林、香港等 组成信息网络,捕捉市场信息,引导生产,签订购销合同等。

第三章 工业门类

本县的工业门类有23种,主要有矿产、机械、建材、化工、造纸、印刷、制药、 森工、造船、陶瓷、食品饮料、电力、电子等。

第一节 竹木工艺品制造

一、竹木制品业

本县竹木资源丰富,竹木制品业是农村家庭传统的手工业。明清时代,竹木工匠已 相当普遍分布在各个乡、村,生产家具、农具自用或出售,或上门加工成品。有的家庭 摆设的桌、椅、凳、台,选材、造型、做工都相当精致;比较普遍的家具、农具有:木 桶、八仙桌、雕花床、竹箩、竹围、画眉鸟笼、风车、木箱、衣柜、水车、棺木等。

民国时期,彭寨镇龙安、岭西,安坳镇园坑,大坝镇水背,上陵镇翠山等,从事竹 器生产的农户已很普遍,并已出现竹、木手工业作坊。民国18年(1929)附城乡神前 阁吴姓用竹编织冬季取暖用的火桶,从业12户、50多人,年产火桶5 000余只,曾参 加广州博览会展出并获一等奖,产品销往兴宁、惠州、广州及港澳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于县城成立雨具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竹器社(厂〉,生产雨 伞、竹门帘、草席、竹席、画眉鸟笼等;1965年,于县城珊瑚大道成立县木工厂,从 业职工40人,生产步犁、水斗、秧盆等支农产品。与此同时,还有彭寨、安坳、大坝、 上陵等镇竹木加工厂,产品由省、县土产公司包购包销。1980年,县对外贸易局在彭 寨镇设站,收购竹席、竹筛、竹插出口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县外经外贸、二轻等 部门和部分乡镇企业引进外资,组建“和港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京粤实业公司”、 “和大竹器制品厂”、“和兴竹料工艺品实业公司”、“明发家私制造厂”等中外合作企业。 这些厂(公司〉巳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家具、珠式竹席等,设计、工艺达到相当 水平,产品竹木家具销往广州、深圳等地,部分出口。至1995年,全县有竹木制品加 工厂(公司)269间,从业人员1 290人,年生产竹木制品达30余万件。

此外,镇、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家具、竹织的个体户。

二轻竹木制品厂

位于县城果园新村,为二轻集体企业。它的前身是雨具生产合作社,1970年征地3 000平方米,兴建厂房面积910平方米,职工40人,其中技术人员3 人。1981年,部分职工另组建县“竹木工艺厂”,在岗11人,实行承包经营。1986~1995年,出租部分厂房给职工承包经营。

二轻木工厂

位于县城珊瑚大道,为二轻集体企业。1965年兴建,厂区占地面积 3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从业人员40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设备有鎅木机、打槽机、车床、圆盘锯等20余台(套〉。1969年试制雕刻樟木箱出口,樟木箱图 案有龙凤双喜、双凤朝阳、双喜牡丹、双龙戏珠等,做工精细、工艺一流,画面栩栩如 生。至1983年,计生产樟木箱800套出口〈每套外贸定价650元〉,为国家创外汇近 10万美元。1984年,因产品滞销而停止生产,厂房出租。

和平高级凉席厂

位于上陵镇,系联营企业。1993年,由县供销总社土产公司投 资建立1万亩竹林基地,采取“集体十农户”生产方式,首先由退休干部吴耀煌筹资 18万元于翠山村创办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的竹板席厂,并从福 建引进机械设备15台,从业人员36人,生产用一块块宽1.56厘米、长4厘米的毛竹 片串起来的竹板席(似“拉舍尔”),具有凉快耐用、兼容通风透气等特点,年产值 41.4万元,利润12万元,税金3万元。1995年,岑岗、百龙、罗村等又办起了 7间分 厂,增加机械设备130台,从业人员300人;年产“凉席”系列产品1.5万多条(件〉, 产值600多万元,利润65万元,税金21万元;产品销往广州、佛山、深圳、珠海及 港、澳地区。

二、日用工艺美术品

清代,本县已有日用工艺美术品制作,主要是为建设庙宇、祠堂、大门楼门面、 柱、梁等雕刻绘画装饰木制品。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县五金生产合作社,开设印章雕刻、印彩旗、美术 招牌、广告等业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二轻局下属“五金厂”,制作铝板毛泽东像 章、毛泽东石膏像等,销往惠州、韶关、江西赣州等地。1979年建立“阳明镇镜画 厂”,职工9人,年产工艺镜画2 000多件,主要产品有:车球衣柜镜、雕画蚀刻镜、钟 镜、立体镜、玻璃喷射、汽车挡风玻璃等。1990年,港商于和平县城设立“港平塑料 制品厂”,加工塑料丝花、插花等30多个品种,年产量300万打,产值100多万元,产 品销往香港与国外。1994年,港平塑料制品厂停产。1995年,阳明镇镜画厂,产值 7.2万元,利润1万元,税金0.4万元。

第二节 纺织与制衣工业

一、纺织工业

据民国时期《和平县志》载:“清光绪十三年(1887),本县从顺德、浙江等地引进 种桑养蚕发展桑蚕生产,缫丝织花边。比较著名的有贝墩铁扇关门‘汉英造织局’,有 手工操作的12台织布机、日产家机布240尺。彭寨彭镇叶下村、墩头竹园下,贝墩三 坑、新南,大坝水背袁屋等共百户农民从事织布:主要产品有蚊帐布、围被布、背带 布,大部在本县销售,部分销往老隆、五华、兴宁、梅县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人民公社化后,缩小棉花种植面积,土布业自然衰退,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纺织工业。1987年冬,上陵镇府投资30万元人民币,香港正信针织厂提 供441.216万港元机械设备,于上陵街镇联办“上陵正信针织厂”,招收职工400人, 生产各种款式服装和毛混纺织品,产品销往港澳和国外,至1992年创汇10万港元,合 同期满,停业。1990年,港商在和平投资开办“百成针织厂”,采用电动机械生产。至 1995年,全县有针织厂8间,生产毛纱针织衫裤5.2万件,羊毛衫5.2万件。

百成针织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县城珊瑚大道高车水,为合作企业。由县稀土冶炼厂 与香港百成(国际〉企业公司于1992年11月签约,投资1 075万港元,生产各式针织 毛衣系列产品和各式手袋制品。1995年,在岗职工424人,产值1 887万元人民币,产 品销往香港和欧洲市场。

二、制衣工业

明清时代,本县已有制衣业,以家庭为主,手工操作。产品有:布衫、裤、背带、 蚊帐、围被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城成立“工友车衣组”,1954年改称县“第一机缝社”,职 工35人。1956年,成立县“第二机缝社”、县“鞋帽合作社”。各乡镇普遍成立“车衣合 作社(组)”。1958年,第一、二机缝社与鞋帽合作社合并取名县“机缝合作工厂”。1983 年,该厂与百货、纺织公司签订供销合同,年总产值22万元、利润0.41万元。

1980年冬,阳明镇与热水镇联办“和平县对外服装加工厂”,与港商签订“来料加 工”合同,当年收入工缴费1.32万港元。1982年后,农村家庭服装业兴起,镇村有大 量服装个体户,仅彭寨镇同兴、大塘面管理区,从事服装业的就有17户、70多人,拥 有缝纫机180台,年平均产值达50多万元。1990年,港商在和平投资开办“和丰制衣 厂”、“雄洲制衣厂”等,采用电动衣车,速度快、质量好。至1995年,全县制衣业从 业人员490人,其中技术人员23人。全县生产服装106.23万件,其中棉、毛混纺面料 服装18.26万件,西装、便服、套装18.06万件等。总产值3 354万元,税12万元。

二轻服装厂位于县城群众路,1950年成立,隶属二轻集体企业。厂区占地面积 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至1980年,职工42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 50~70年代承担县城机关干部和居民大部分衣服制作。80年代后成衣市场日盛,个体 衣店涌现,该厂生产的服装缺乏竞争能力,80年代后期工厂停业,门店由职工个人承 包经营或出租。

第三节 造纸、印刷及爆竹工业

一、造纸工业

本县造纸业始于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主产地有:热水、岑岗、上陵、大坝等, 农民在山上建成造纸作坊,生产各种优质土纸、东庄纸、阳明纸、尖皮纸。民国28~31年(1939~1942),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引进机械和造纸新技术,创 建热水罗香洞、低湖、野猪窝等7间造纸社,年产量2 500吨,产品销往东江、广州、 香港及南洋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40年代后期因战乱产量有所下降,解放前夕全县土 纸产量1 150吨。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冬县“九连造纸厂”在热水街镇兴建投产,年产量170吨, 产值16.03万元,利润2.7万元。1979年,“九连造纸厂”生产的2号光边纸、有光纸 被省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颁发了 “证书”。次年4月,惠阳地区于该厂召开现场会, 推广经验。产品主要销往南海、汕头、广州、东莞及湖南等地。1978年,在林寨镇兴 建“林寨造纸厂”,因缺乏原材料,于1982年关闭,亏损14.4万元。1988年,利用原 县氮肥厂址建立“和平造纸厂”,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总投资1 734万元。建成后,于 1994年租赁给广州、东莞客商经营生产机制纸,收取管理费。1995年,全县有造纸厂 9间,其中国有企业2间;机械设备260台(套〉,总产量:机制纸及纸板1118吨,手 工制纸42吨、加工纸202吨,总产值361万元,税总额61.4万元。

九连造纸厂

位于县城西18公里的热水街镇,于1957年兴建,系国有企业,隶属 县经委。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8 217平方米,建筑面积6 668平方米;有年产500吨纸 机械化生产线一条,各种机械、仪器设施146台(套),固定资产原值88.74万元;有 职工1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主要产品有红、白净水纸、有光纸等10多个品 种,总产值192.1万元,税利4.2万元。

二、印刷工业

民国19年(1930)创办“广大兴书局”,主营文具、书籍,兼营印刷业务。民国24年设协记兴铺,专营印刷业务。民国29年,中共和 平县地方组织根据东江特委决定,兴办和平“工合”印 刷社,社员14人,用脚踏圆盘机印刷广告、书刊等。

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和平“工合”印刷 社,更名为“和平县印刷厂”,扩大了印刷业务。1953~1989年,该厂向国家提供积累185.46万元,其中利润 136.1988万元,税金49.2112万元。80年代后,县教育 部门兴办“和平教育印刷厂”。县印刷厂退休职工黄李根 办起私营“和平县华丰彩印厂”。1995年,全县有3间 印刷厂,从业职工153人,总产值206万元。

抗日期间“工合”印刷社使用的圆盘印刷机(有插图,P252)

和平县印刷厂

位于县城金带街115号,创建于 1949年5月,系国有企业。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 300平方米;有职工79人,技术人 员4人;有德国海德堡牌印刷机、电动切纸机、电动装 订机、电动格式钻床、万能铸字机、电脑打字机等设备5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4.8660万令〈1 000印张为一令),总产值121万元,税利 8.4万元。

三、爆竹工业

爆竹生产是本县传统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始于清末,民国时已具规模。其时,县城 东坝、彭寨墩史、贝墩贝溪等都有从事生产爆竹的专业户、小作坊,从业人员1 000余

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至80年代,爆竹业得到很大发展。1969年,由县化工厂带 建县“一〇六”(炸药)厂,职工245人,1971年产炸药120吨,导火索50万米,产 值19.23万元。产品除供应本县工程建设外,主要销往新会、江西大吉山钨矿等地。 1980年,该厂转产生产烟花、爆竹,品种30多个,除供本县销售外,主要销往南海 〈代加工)、江西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与此同时,一些乡镇涌现了一批无证生产爆竹的 专业户、专业村。彭寨镇墩史、公和管理区,实行村、户联营,从事爆竹生产三四千 人;主要产品有:“满地红”、“子母炮”、单炮、排炮、串炮等30多个品种;产品除在 本县销售外,还运销江西、韶关、海陆丰等地。1990年后,因爆竹生产不断发生爆炸 事故,造**员伤亡,加之燃放爆竹污染环境,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冬明令禁止在县 城范围内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在全县禁止无证生产烟花爆竹。民间爆竹业瀕临淘汰状态。

第四节 化工与制药工业

一、化学工业

本县松脂资源丰富。清末民初,农民利用竹片沾上松脂制成松烛,作家庭照明或出售。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1年创建热水和浰、三利,东水和东,合水元兴、厚兴,阳 明协安,彭寨诚兴、大兴等8间私营松香加工厂,专(兼)营人员108人,采用土法煮 炼松香。仅热水和浰松香厂,筹措资金1.23万元(固定资产3 913.34元,流通资金 8 341.84元〉,职工10人,年收购、煮炼松脂100吨。1954年,于县城东山岭下兴建 “和平县地方国营松香厂”,下设东水、长塘、彭寨分厂,职工40人。1956年,热水和 浰等8间私营松香厂转入国营,私方厂家领取其固定资产利息至1966年6月停止。 1958年夏,全县松香厂统称“和平县林产化工厂”,下设热水、彭寨、悧源、东风(阳 明)、长塘、优胜、合水、东水等8个车间,隶属省林业厅。是年,松香产量1 248吨, 产值85.595万元,税利52.1万元。1963年,县“林产化工厂”更名为“和平县化工 厂”,改属省工业厅。是年,产量1 238吨,产值65.54万元,税利40.56万元。1965 年,松香产量1 875吨,其中特级松香1781吨,一级松香93吨,消灭了二级松香,产品多为出口。优胜松香车间生产的松香,质量上乘,为省海关出口免检产品。

1968年,县化工厂带办电池厂、涤纶厂,并试验生产涤纶中间体成功,但未进行 生产。1974年,根据国务院“固定松林、固定劳力、建立松脂林场,逐步实现原料基 地化”的指示精神,成立县松脂生产办公室,并设立东水大坪,热水下径,大坝通天、 半坑,青州金溪,附城碧坑,合水政和,公白美塘,贝墩新南,优胜上潭、鱼溪、秀 溪、上下石,下车和丰、雪丰等17个松脂生产基地,计64万亩,占全县松林总面积的 25%。是年,全县生产松香3 768吨,产值333.65万元,上缴国家税利102.28万元, 从而,使和平成为省松脂生产基地县之一。和平松香产品以“高产、优质”著称,颇受 国内外市场青睐。1978年,出口松香2 323吨,主要销往东南亚及英、法、意、德等国 家。

1983年后,由于受体制多变影响,加之管护不善,林木遭多次滥伐破坏,松脂资 源枯竭,产量急剧下降。1987~1992年,县化工厂与深圳、广西有关单位异地联营办 厂,生产松香;并转产蚊香、烧碱、电木粉等产品。8间乡镇生产车间停产、易主。 1995年,生产电木粉,产值131.91万元,税利2.27万元。

在全国兴起大办“五小工业”期间,1976年8月,县成立氮肥生产指挥部,在附 城乡高车水山坡上征地3万多平方米,抽调干部、教师、青年民兵1 200多人,兴建年 产3 000吨合成氨的“和平县氮肥厂”。至1979年4月,投工70多万劳动日、投资560 多万元,工厂进入安装扫尾阶段,后奉命下马。

和平县化工厂

位于县城东山路东山岭下,创建于1954年,各乡(镇)设有8个 生产车间和16个松脂收购站,系国有企业。1980年迁往教育路狮子山,新厂区占地面 积1.08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 502平方米。1958~1988年,该厂共生产松香7.3608 万吨,向国家提供积累1 281.44万元,其中利润645.537万元,税金635.893万元,占 全县国有企业提供积累总额的32.8996。80年代后期,因松脂资源枯竭,转产烧碱等产 品。1995年,有职工156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年总产值131.91万元,税利2.27万元。

二、制药工业

本县制药始于清末,当时有少数乡村医生研制“跌打膏药”、“跌打药酒”,专医跌 打刀伤、风湿骨痛、无名肿毒等症。

1965年,商业部门在珊瑚大道利用仓库创办“和平县药品公司制药厂”,生产碘 酒、红汞水、紫药水、生理盐水、止咳枇杷露等。1971年,该厂兴建大蜜丸车间,新 增生产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等。1974年4月,该厂被省医药主管部门检查定为合 格的制药点,扩建了片剂、针剂生产车间,更名为“和平县制药厂”,并划归经委口管 理。1983年,从业职工(含临时工)671人,生产的“野木瓜片”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是年,总产值1 237万元,税利265.3万元。同时,投资80多万元,与 深圳市新光牛奶场合资联办“深圳市新光联合制药厂”。1988年,在原电机厂基础上成立县保健二厂,1995年更名为县健乐实业总公司。有职工380人,其中技术人员26 人。它与广东南方制药厂合作,生产板蓝根、三九胃泰等药品。是年总产值1 235万元, 税金20.05万元,利润3.3万元。本县制药厂生产中、西成药为主,产品主要有:野木 瓜片、昆明山海棠片、板蓝根冲剂、毛冬青注射液等8个剂型、110多个品种;产品主 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部分进入国际市场。1993年,总产值3 074万 元,税利193万元。1995年,由于药品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总产值3 777万元,税利 111万元。

广东和平制药厂

位于阳明镇珊瑚大道一号,建于1974年4月,前身是县商业局 药品公司制药厂,系国有企业。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 万平方米。从业职工386人,其中技术人员45人。有中成药提取生产线,真空干燥器、 六吨锅炉、一步制粒机、ZP—33压片机、片剂包装自动线,752型外分光光度计等现 代制药设备和检验设备共250台(套),固定资产884.9万元。该厂执行“以质量求生 存,以品种求发展,以科学求创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针,于1985年、 1987年先后荣获省医药行业先进集体、国家二级计量合格企业称号和证书。1995年, 总产值2 827.9万多元,税利76.7多万元。

第五节 矿产工业

县内已初步查明的矿产有9类30多种,高岭土、膨润土、沸石、石灰岩、稀土矿、 铁矿、铀矿等为优势矿种。

宋朝末年,公白镇东联枫树下村漳木塘坑口山岗上建有7座陶窑,已生产陶器。明 清时代,大坝上镇、彭寨寨下出现用土窑烧制瓷碗、陶缸的专业户、小作坊。

民国初期,已开采铁矿,炼铁铸器。据民国时期《和平县志》载:“矿冶业,始于 30年代,炼铁厂县属大同乡碓涵石有之”,“制法每百斤铁砂入炉时加石灰2斤,同入 溶解后即倾入各种模内,名为灰口铁,提炼之,可制各种机器”。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于大坝镇上镇村兴建“和平县释瓷厂”,从业人员61人, 生产技花鸟、盘鹤花碗、鸡叫菊花二海、印花粗盘等日用陶瓷45.1万件,总产值达 16.05万元。产品由供销部门收购,销往本省各市、县及江西邻县。1964年6月,因特 大洪灾,财产损失严重,加之技术陈旧,连年亏损。1983~1984年,实行生产承包责 任制,1985年实现扭亏增盈,总产量达134万件,总产值31.7万元。1989年,进行技 术改造,投资80万元建成先进水平的隧道窑,可生产各种款式花色的日用陶瓷,以及 生产高档的建材“人造大理石”、“水磨砖”等,但技术难掌握,达标一级产品只占 50%。故此,生产难以为继,1994年已停产。

1969年,在附城乡髙车水兴建“和平县冶炼厂”,从业职工21人,产值7.61万 元,利税总额1.52万元。次年,生产生铁80.9吨,产值叫.3万元,税利3.69万元。 1976部,该厂迁至丰道九子岗重建;1984年,并人106厂,因环境污染问题未能解决, 停止生产。1969年,大坝镇朝邦兴建“和平县铝厂”,因矿产资源没勘实,于1972年关闭。1971年,“和平711 (炼铀)厂”在大坝建成投产,至1994年生产半成品铀20 多吨交给国家。但因污染问题难以解决,于1994年停产。1976年,在浰源乡兴建“和 平县浰源煤厂”,因煤的品位低,储藏量少,于1979年关闭停产。

1985~1987年,下车“鸠山稀土矿”、县经委“八一五稀土矿”先后建成投产。 1987~1989年,下车、长塘、优胜、贝墩等镇先后共建起48间稀土矿。至1994年, 生产氧化稀土产品860吨,总产值3 440万元,税利650.4万元。1989年8月,投资 1 700万元,在县城珊瑚大道高车水兴建“和平县稀土分离厂”,1993年建成试产单一 稀土氧化物和一个重稀土富集物成功。后因受国际稀土市场滞销的影响,以及稀土分离 技术尚未掌握好,未投人生产,设备闲置,部分厂房出租,生产针织品。

1971年,成立“和平县矿产管理站”,从业职工42人。是年,收购生铁73.35吨, 水晶矿1.5吨,产值24.7万元,利税总额3.57万元。1995年,收购钨精矿、硅石等 矿产品,总产值590万元。

和平县陶瓷厂

位于县城北边8公里的大坝上镇村,1958年始建,系国有企业。 1993年,厂区占地面积1.33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 000平方米。从业职工267人,其 中技术人员7人。主要设施有原料、成型、烧成、烤花四大车间,主要设备有球磨打浆 机、压滤机、炼泥机、滚压机、割坯机、隧道窑、电热隧道烧花等,固定资产原值 490.67万元,正常生产年份,年产值40多万元,利税总额2万多元。1990年后,因民 用陶瓷销路不好而停产。

和平县稀土分离厂

位于县城珊瑚大道高车水,1989年8月动工兴建,1993年试 产稀土单元素成功,系国有企业。厂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有职工1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5人。具有先进技术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 200万 元,年可处理稀土精矿(REO)150吨,生产不同规格的10个单一稀土氧化物和一个 重稀土富集物。因受国际市场稀土价格下跌影响,未正式投产,设备闲置。

第六节 机械与电子工业

一、五金制品业

本县五金制品业历史较久,清代已初具规模。民国时期,农村巳出现家庭专业生产 经营,主要产品有铁桶、锡器、银器、刀、斧、锢、镰等,一则自用,二则出售。彭寨 镇西长甘坑、铁长坑、公和楼仔背与附城镇丰道村有从事打铁的专业户60多户,200 人。他们不仅在县内设店从业,而且到江西定南、本省河源船塘、龙川麻布岗等地设铺 16个,锻造小五金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阳明镇成立“五金生产合作社”,从事打洋锡、修钟表、 刻印等。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乡村专业户组织“铁器生产合作社”,由乡镇管 理;县城成立“二轻五金厂”,由二轻局管理。是年,县“二轻五金厂”生产白铁桶、 螺栓等,产值2.2万元。1959年,划入县国有“商业综合厂”;1962年,恢复集体所有制,复称“二轻五金厂”。1969年,该厂在附城乡珊瑚大道三条圳选址建厂,称县“第 二机械制造厂”。1974~1976年,年生产单车架万件,白铁桶供不应求。至1979年, 产值12.4万元,盈利0.2万元。1985年,在单纯“经商致富”热影响下,倒卖汽车, 造成无资金周转,致使白铁组、修理组、汽车维修点停业、解体。1987年,实行厂内 职工集体承包,自筹资金0.8万元,组织生产白铁桶、机修、镜画等,产值20万元, 利润0.12万元。1995年,全县小五金产品有:药用瓶盖8吨,手工工具54万件,铁 制小农具42.7万件,锄头镰刀3.54万把,其他小农具39.2万件,金属门窗88吨。总 产值458万元,税总额10万元。

二、造船业
建县至民国时期,东水、林寨、彭寨、贝墩、热水等乡镇沿江河的农村船民从事手 工造船业,四五百人,生产小木船。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将农村手工业造船工人组成3个造船合作社;1958年, 转为地方国有工业一“东水造船厂”,址设东水街镇,职工58人,产值17.2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3 376元,税金0.6万元。1970年,进行技术革新,生产客货运、农 船、捕鱼船等木质、水泥小型机动船,年生产能力1 000吨,销往东莞、顺德、中山一 带。1971年后,由于木材原料减少,技术水平低,设备简陋等因素制约,生产日衰, 于1982年停产关闭。

三、机械工业

清末民初,本县城乡有打铁铺60个,200人。除生产生活用具、农具外,还生产 火药枪、步枪等。
民国28~31年(1939~1942〉,“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曾于县城、上陵、东 水开设基层铁器社,从业职工100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3月,投资10万元,于附城乡龙湖村兴建县农业机械修造 厂,分设金工、煅工、木工、钳工、铸工等5个车间。主要生产“五一”步犁、打禾 机、旧式水轮机等。

1965年,创建“阳明机动车辆配件厂”。1970~1972年,先后建起东水、安坳、古 寨、彭寨农机厂;1978~1983年,优胜、附城、下车等乡镇建起农机配件修理厂。主 要从事农机配件生产和农具修理。同时,1969年、1988年相继兴建县“二轻机械厂”、 县“气动工具厂”。县二轻机械厂,主要生产奶子锤、农用F106、F107型钢叉,供外 贸出口,销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气动工具厂,因职工未能掌握生产技术,建成后 转产。

1969年,县“农业机械修造厂”易名“农业机械厂”,试制铝活塞成功,被定为省 生产柴油机铝活塞定点厂。1978年,被国家农机部定为铝活塞生产专业厂,成为省铝活塞生产基地,全国28间生产铝活塞的厂家之一。1985年,经国家机械部批准,更名 为“广东活塞厂”。是年,生产铝活塞30万只,产值216.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8 189元,利润9.64万元。1989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是年,全县有10间机械工业 厂,总产值616.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896;利润98万元。主要产品有: “90”系列铝活塞、摩托车活塞、奶子锤、农用男式F107、女式F106型钢叉、脱粒机 (打禾机)等50多个品种,其中供县对外贸易局出口的产品有奶子锤、农用F106、 F107型钢叉。至1995年,本县机械工业企业发展到13间,从业职工432人,其中技 术人员66人。总产值1 695万元,利税总额110万元。主要产品产量:电动脱粒机 7 166台、种植机械1 251台、粮食加工机械300台、日用不锈钢制品11吨、建筑用金 属制品1 750吨,钢制、铝合金门窗85吨,其他铁制小农具39.2万件等。

广东活塞厂位于附城乡龙湖村,始建于1958年3月,前身是县“农业机械修造 厂”,系国有企业,隶属县经委。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 万平方米。有职工230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有80年代先进设备活塞专用车床、异 形仿形车床177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00万元。主要产品有:“和平牌”铝活塞 65—135九大系列、30多个型号,以及东风系列、解放系列、北吉系列等汽车活塞和摩 托车、微型汽车、空压机、轮船用活塞10多个品种,总产值105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 率4.5695万元,利税125.5万元。

和平县二轻机械厂

位于县城东山路233号,创建于1969年,系县二轻集体企业。 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9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461平方米。有职工130人,其中技术 人员30人。主要设备有冲床、铣床、电火花机等25台(套〉,主要产品有奶子锤、农 用F106、F107型钢叉、汽车配件等,总产值441万元,税总额40万元。

建筑机械厂

位于县城东坝街,系农民张金兰于1980年创办的私营企业。该厂利 用20平方米旧房、自筹资金2 000多元,生产水泥搅拌机、打桩钻头。1995年,新建 厂房36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车床、冲床,流通资金60多万元。有合同工20人。主要 产品有打桩机、烘干机、铝合金制品等,产值120多万元,税金3万元。

四、电子工业

1969年11月,省电子局投资15万元,利用和平中学部分校舍作厂房,创办“和 平县无线电厂”,从业职工131人,主要产品有扩音机、扬声器、稳压器元件、收录音 机等。是年,总产值21.29万元,税利总额5.6万元。1976~1979年,建立配套@大 功率晶体管、管帽座生产车间,年产晶体管16万支、打?2管帽座12万套、舌簧线圈 10万只。至1979年,产值34.9万元,利税总额10.96万元。1981年,副厂长尤镜泉 率先到深圳市宝安县布吉镇南岭村创建内联企业“广东南和联合企业公司”。1984年, 县“无线电厂”易名县“电子工业公司”。次年,与中山大学电子系合作,试制生产多 功能频率计和多通道定时控制器,自行设计生产10~20瓦立体放录音机、食品保鲜箱 等产品,总产值3.5万元。

1987年,电子工业公司于县城东堤路征地2 030平方米,建筑厂房2 500平方米。从 业职工104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1990年,增加加工药用瓶盖、装配电话机等产 品。1995年,组装电话单机23万台,总产值2 248万元,税利16.2万元。

广东南和联合企业总公司

位于深圳市布吉镇南岭村,创建于1981年夏,系国有 联营企业。1983年始,先后与深圳市建材财务公司等31个单位合股创办15家企业, 包括工农业企业、贸易、旅游业等,总投资3 560万元,“南和联合企业公司”股份占总 股份的23%。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 000平方米。有职工705 人(不含临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4人。主要生产设备有74台(套〉,主要产品有: HRFCULES (和工BM-PCXT兼容〉、DJS-83A、PB-700等各种电脑、电话机。总 产值1.2291亿元,利税总额752万元。

五、激光商标(图像〉

1991年12月,于和平县城东堤路,由北京市海淀区奋飞电器厂与县经委创办“京 和激光图像厂”。1993年3月,改由北京市东方激光印刷技术公司与县经委、县财政局 联营,成立董事会,产生了经理,实行自主经营。它根据激光干预和衍射原理及图像转 移技术,建立全封闭生产线,集光电、机械、化工等多种技术之精华,复杂的工艺制 作,可年产数亿枚激光商标、标识及数百万块服装吊牌等产品。1993~1994年,被广 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防伪标记产品保护名牌打击伪冒荣誉奖,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批准接 纳为团体会员,被中国科技协会、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优秀科 技产品,获得金奖。1995年,被全国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冒包装产品办公室审定为 全国激光全息防伪商标、标识10家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广州、咸 阳市,以及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业职工3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总产 值169万元,税利总额19.6万元。

第七节 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产品主要有:砖瓦、石灰、石材、水泥等。

一、砖瓦

建县至民国,本县砖瓦工业,多以农村家庭小作坊生产,均为手工操作,工艺较粗 糙,用柴草烧制。砖瓦窑以彭寨、安坳、优胜、贝墩、附城、大坝、合水等乡镇较多。 据1949年秋统计,全县有窑170座,从业人员千人,年产砖4 000万块、瓦9 000万块, 产品多为本县建筑用。

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农村建筑业兴起。阳明镇砖厂、附城红砖厂、彭寨红砖 厂等先后兴建,机械化制砖,用煤作燃料,从业人员17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3人。年产量2 000万块,产值400万元。1986年,实行封山育林,加之市场供大于求,全县 个体砖瓦窑大幅度减少。至1995年,坚持生产的有阳明、附城、彭寨、林寨红砖厂等, 生产砖4 801.65万块,瓦1 793.55万块。

附城新社红砖厂位于附城镇新社管理区,创建于1986年,占地100亩,系个体 联营企业。1992年,从业人员50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固定资产净值88万元,年 产值115.5万元,税金0.5万元,利润18万元。1995年,生产红砖1 000万块,产值 200万元,税金1万元,利润25万元。

二、石灰石材

本县石灰石储量丰富,主要产地有彭寨、浰源、林寨等镇。新中国成立前,挖山洞 为窑,用柴草煅烧石灰石成石灰。据1950年初统计,彭寨镇铁长坑石灰厂年产石灰 160 吨。

1981年,浰源、林寨石灰厂及县城私营石灰纸筋厂相继兴建。1989年,从业人员 270人,生产石灰8 100吨,产值25.9万元,税总额1.3万元。1995年,生产石灰 7.6157万吨,产值121.8万元,税总额7.3万元。

本县花岗岩储量颇丰,多储藏于上陵、长塘、下车、浰源、大坝等乡镇。1995年 成立“和平县花岗岩板材厂”,是年,生产板材2 000平方米,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 地。

彭寨铁长坑石灰厂位于彭寨镇细中管理区,1985年由个体联营合办。1995年, 有从业人员25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有石灰窑4座,用柴草作燃料,生产石灰5万 吨;产值90多万元,创税5.4万元。

三、水泥

1970年,“和平县地方国营水泥厂”于彭寨镇公和坳兴建。次年建成投产,从业职 工70人,技术人员12人,年产量80吨。1975~1988年,年产量保持5 000吨;年平均 产值79.5万元,利税累计亏100多万元。

1989年1月,县水泥厂迁彭寨镇十字围大窝笃兴建。工人工程师黄勋裕自行设计 年产4.4万吨水泥生产线,建成试产成功,是年产量1.2760万吨。1994年春,第二条 水泥生产线8万吨7年建成投产;冬,又投资800万元,上第三条8万吨7年水泥生产 线。主要产品有:普通硅酸盐水泥450#、500#。产品除供本县用外,主要销往江西 及丰顺、兴宁等市、县。因水泥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缺乏,暂不能大量生产,达不到设 计生产能力。1995年,生产水泥4.114万吨,产值1 074万元,税利81.6万元。

和平县水泥厂始建于1970年,后迁于彭寨镇十聚围大窝笃,距县城30公里,系 国有企业。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从业职工 186人,其中技术人员12人。固定资产投资3426万元。主要设备有:一条4.4万吨/年年、二条8万吨/年年水泥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线正在兴建〉以及配套设备190台 (套)。年产450#、500#水泥4.1140万吨,总产值1074万元,利税81.6万元。

第八节 食品加工与饮料业

一、粮油、食品加工业

粮油、食品加工业是本县传统的工业行业,早在清代已遍及城乡。主要有碾米、制 米粉、榨油、酿酒、制豆腐、制茶(叶)、饼干、柿饼等。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手工 操作;有的成立小作坊,联营生产。榨油业,是用椎木把放在木槽内的经碾碎的茶仁粉 榨出油来的;稻谷加工业,以水车为动力或用人力踏石碓加工脱糠而成白米。本县驰名 县外的产品有:贝墩的白酒(俗称“贝墩烧”)、豆腐干,阳明镇的麻饼,东水的柿饼, 彭寨、粮溪的茶叶等。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和平县发电厂”附设碾米车间,采用机械加工大米。 1956~1957年,年加工大米1 807吨。1980年,粮食局设立“和平县粮食加工厂”及其 下属各乡镇粮食加工厂19间。至1989年,从业职工66人,加工大米3 080吨、面粉 511吨、饲料21吨,产值37.2万元。

1966年,“和平县地方国营食品厂”于县城西郊路建成投产,从业职工29人,次 年生产低度白酒18.8吨,饼干39.4吨,总产值4.45万元,利税0.57万元。1988年, 林业局于合水街镇兴建“九连山凉果厂”,生产加工蜜饯型和腌制型两大类凉果制品20 多个品种,销往广州、深圳和江西省邻县等地。次年,全县有食品加工厂(场)20家, 从业职工347人,加工大米3 335吨、米粉511吨、饲料463吨,蔬菜罐头42吨,凉果 制品50吨,总产值168.66万元,利税总额26.99万元。

1993年8月,农业局于县城教育路兴建“和平县万家香米厂”,从业职工12人, 其中技术人员3人。当年生产“万家香”优质配方米90吨,产品销往深圳、广州、珠 海、惠州等大、中城市。总产值46.8万元,税利总额13万元。

1995年,全县加工大米7.6776万吨,其中“万家香”优质配方米250吨,主、杂 粮粉975吨,米制品1611吨;加工植物油、花生油2 959吨;加工饼干101吨、豆制品 50吨等。总产值144万元,税总额8.4万元。

和平县“万家香”米厂位于县教育路育才新村46号,1993年8月创建投产,属 农业局部门企业。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600平方米。有专 (兼)职人员3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2人、技术人员10人。主要设备有 碾米机、选色机、包装机等3台(套〉,年生产能力3 000吨,生产“万家香”优质配方 米,米粒洁净完整,晶莹亮洁,软硬适中,饭味香浓,无污染。经检验质量指标达到 NY122特级标准。1995年产量250吨,总产值120万元,税利总额32万元。

二、饮料工业

清代,已有白酒、黄酒酿造业。民国时期,黄酒酿造遍及城乡家家户户;贝墩的白 酒,俗名“贝墩烧”,饮誉东江一带,产品供不应求。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饮用,历史悠
久。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本县茶园面积4 500亩,产量950担。1965年,各社、队 有茶农3 180户,扩种茶叶8 760亩,年产量1 833担。1976~1981年,引进福建水仙、 梅尖、乌龙,云南大叶种等等优良品种,全县茶场发展到186个,茶园2.3305万亩, 总产量6 375担。80年代后,集体茶场转为个人承包经营。由于个体茶场精心管理,虽 全县茶园面积有所下降,但茶叶亩产有所提高。1995年,全县茶叶总产1.2400万多 担,比1980年增加6 500多担。茶叶加工,60年代前均为手工操作,60年代中期较大 型的茶场都购进揉茶机生产,河明亮茶场建起红茶加工厂,年产红茶20多吨。

1982年,兴建“和平饮料厂”,有职工63人,始生产汽水、山渣冲剂、陈皮与姜 片制品等。1988年,改名为“和平保健二厂”,并改建原“和平食品厂”为分厂,为白 云山制药厂加工板蓝根冲剂等。1985年,于“和平县农机二厂”旧址改建“和平保健 营养剂厂”〈简称保健一厂〉,生产“虫草鸡精”等饮料销往穗港。1989年,农业局于 县城兴建“中华猕猴桃总公司”,生产猕猴桃果奶等系列产品。至1995年,全县饮料企 业有8间,从业人员708人。生产白酒78吨,精制绿茶34吨,碳酸饮料90吨,果汁 饮料135吨,其他类型饮料140吨。总产值1390万元,税总额153万元。

和平县保健营养剂厂位于县城东区东园路,创办于1985年春,系国有企业,省先 进集体。1995年,厂区占地面积1.09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 448平方米。有职工131人 (含临时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人。主要设备有:年产3万箱鸡精、1.5万箱冰糖燕 窝、300万支豆乳的设备和生产线。总产值881.5万元,税利总额182.2万元。

广东和平嘉利高保健有限公司位于县城果园新村,为合作企业。由和平安发贸易公 司与香港嘉利高发展有限公司等于1993年5月签约,总投资55万美元,生产冰糖燕窝等 保健饮品。1995年,在岗职工100人,产值71万元人民币,产品主要销往香港等。

和平县中华猕猴桃总公司位于县城城西管理区西门塅,成立于1989年,是集农、 工、贸综合性实业公司,属农业局部门企业,包括属下奇维保健食品厂、营养食品厂、 微生物厂。厂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 000平方米。仅奇维保健食品厂, 1995年,有职工38人,技术人员8人;有270平方米保鲜冷藏库、果奶生产线等设备 二条,年生产猕猴桃口服液、奇异果鲜乳酪饮品、猕猴桃果汁、果酒等“奇维”牌系列 产品。1995年总产值100万元,税利总额16万元。

贝墩酒厂位于县城之东56公里的贝墩街,隶属县乡镇企业局集体所有制企业。 1991年冬创办,占地面积5 000平方米,建筑厂房600平方米,固定资产30万元,职工 8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次年,产值13万元,利润2万元,税金0.6万元。1995年, 职工13人(含技术人员5人),生产“仙人峰”牌白酒20吨,产值21.5万元,利润5.1万元,税金1.3万元。

三、生物工程工业

1964年,农业局兴建“和平县微生物厂”,首次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香菇、木耳菌 种供应本县农户生产香菇、木耳。当年生产香菇、木耳菌种1万瓶。推动了本县香菇生 产的发展。1976年,全县生产菇种3.8043万瓶,接种菇木1.8642万立方米,收获香 菇560担。1989年,县生产香菇菌种1.4吨、木耳菌种1吨,产价6万元;附城、青 州菌种厂,菌种产值达5万元。但由于过量伐树放菇,菇木逐年减少,致使香菇、木耳 产量逐年减少。至1995年,仍存3间菌种厂,从业人员16人,产值8万元。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3 02:00 , Processed in 0.0144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