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登录
和平社区 返回首页

东山三的个人空间 https://hyhp.net/?221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已有 192 次阅读2013-3-10 10:29 |个人分类:98年和平县志文字版| 交通, 日本侵略军, 新中国成立, 县政府

第一章 交通

本县历史上交通运输,一靠水运,二靠肩挑。60年代以前,浰江自合水以下,可 通20吨以下小船。县内其他地方,物资进出,全靠人力;商旅往返,异常艰辛。民国 23年(1934),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揭开了本县汽车运输历史。民国34年, 日本侵略军逃经和平,公路遭毁,汽运中断,直到1954年,才部分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水陆交通不断发展。50年代,县政府在发动群众抓紧修复忠定公 路和新建米(福)下(车〉、和(平)彭(寨)公路的同时,又拨款整治和开辟航道。 1958年,全县通航里程从70多公里增加到120多公里。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水土流 失,河床淤塞,浰江航程日短,汽车运输成了本县交通的支柱。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 府、部门对“路通财通”形成共识,采取几个一点〔上级拨一点,县府筹一点,群众捐 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大规模筑路架桥,增修了总长457多公里的支线公路和乡道公 路。1985年全县20个区镇全部通车,到199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1 200多公里。穿越 本县南北东西的忠定、和洋、和横线构成十字形的公路干线,以及纵贯全县南北的京九 铁路与各乡镇之间的100多条乡道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从而基本改变了 本县长期以来交通不便面貌,促进了全县经济建设的发展。

第一节 陆路交通

一、古道

和平古为“粤赣要隘”,商贾必经之地。明清之后,县内古道纵横,虽大半崎岖难行,尚能内外贯通,自成网 络。交通要道,路面大多铺上石块,沿途茶亭客桟十里可见。

粤赣古道下车街 “三十六磴”(有插图,P264)

和平县主要古道一览表(插图表,表10-1,P265)

二、公路交通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只有一条60多公里且遭战争毁坏、多年未通汽车的残路。 1995年全县共有公路165条,通车里程达1 202.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2公里/百平方 公里。其中,省道2条,长118.6公里;县道7条,长242.6公里;乡道、林区道共 156条,总长841.2公里。

(一)线路

1.省道。

忠定线起于连平忠信,经本县合水、附城、阳明、大坝、上陵至江西省定南。境 内路长62.8公里。

忠定公路筑于民国期间,全线分4段修筑。民国20年(1931) 12月,首筑和 (平)合(水)段;民国21年1月,石(壁陂〉绣(缎)路段开工。民国22年1月, 和(平)忠(信)路段基本接通。同年2月,和平至定南(老城〉路段动工,至民国 23年12月,忠定公路全线竣工,全长86公里,总工程费43.27万元(银元)。民国34 年夏,日寇窜经和平,全线遭毁。1949年6月解放大军南下,临时修复通车,至60年 代初全线修复。

1988年后,路面扩宽、降坡取直,分段铺筑柏油。其中,20K+100m至44K+ 400m共24.3公里为重丘三级公路,1988年10月竣工;44K+900m至58k共13.6公 里为三级路面,1992年2月竣工;63K至82K+800m共19.8公里为三级路面,1994 年12月竣工。1994年10月经省计委批准立项分段上等级改造。

和洋线起点和平〈阳明镇)接忠定公路附城珊坪东侧叉出,经粮溪、彭寨、古 寨、贝墩至龙川洋田。境内长55.8公里。该线分三段修筑,1958~1959年修筑和 (平)彭(寨)段30公里;1963年修筑彭(寨)古(寨)段10公里;1964年修筑古 (寨)贝(墩)段15.8公里,1965年12月全线通车。该线属山岭重丘区四级沙土路, 路基宽7米,路面宽6米,最大纵坡1396,最**曲线半径9米。1995年开始扩宽、 降坡取直,分段进行改造。其中20尺至24尺共4公里重丘二级柏油路面,路基宽12 米,路面宽7米,最小纵坡小于3.896,其余路段按重丘二级公路标准设计改造。

2. 县道。

和横线

从县城西门口起经附城、热水、浰源至江西龙南横岗,连接105国道线, 全长47.6公里。1962~1965年修筑和(平)热(水)段18公里。1963年筑成浰源至 江西龙南横岗段。1970年修筑热水至浰源段。1976年和横公路全线通车。1991年9月 底开始全线改造,全线除城郊3公里以一级公路设计外,其余44.6公里以二级公路标 准设计,至1995年底,基本改造好路基30公里。

骆米线

由东源县骆湖经船塘至本县上陵米福的跨县地方公路,连接忠定线,全长 118.7公里,是全省最长的一条地方公路。和平境内80.1公里,路经礼士、林寨、彭 寨、安坳、优胜、长塘、下车、上陵等8个镇,是本县东部主要干道,又是和平第二条 主要南出口公路。全线分期修筑:1956~1958年动工修筑米福至下车段;1962年修筑 下车至长塘段;1969年修筑长塘至优胜、安坳路段;1971年,米福至彭寨通车;1962 ~1964年修筑彭(寨)林(寨)段;1974~1976年续筑林(寨)礼(士)段;1992年 筑成礼士至船塘段,至此全线贯通。全线属四级沙土路,路基宽5~7米,急弯半径15 ~20米,最大陡坡10%。

老林线

起点接骆米线林寨40K + 600m处,经东水、龙川义都至老隆,全线长 46.3公里,本县境内27.5公里。属山岭区四级沙土路,路基宽6.5米,急弯半径15~ 20米,最大陡坡10%。1970年修筑林(寨)东(水)段,1974年竣工通车。1990年 筑成东水至龙川义都路段。

县道还有大良线(连平县大湖经青州至良排),全长37公里;船良线(东源县船塘 经公白至良排〉,县境内长18公里;三下线〈贝墩三多至优胜下村),全长16公里;上 岑线(上陵至岑岗〉,全长16.4公里。4线均属四级沙土路。

3. 乡道。

1986~1995年,特别是1994~1995两年,采取民办公助方法,全县掀起修筑乡道 热潮。至1995年,筑乡道73条,总长434.3公里,总投资1.02亿元。

和平县10公里以上乡道一览表(插图表,表10-2,P267)

(二)桥梁

至1995年止,全县共建永久性公路桥148座,其中省道26座、县道31座、乡道 91座。主要桥梁有:

南门桥

位于县城南门,忠定公路43K+700m处。桥长64米,5孔、孔径12.8 米,车道宽7米,两边行人道宽1.2米,荷载汽一13级。钢筋混凝土梁式平板结构。 1964年动工,次年5月建成通车。总投资20.1万元。

林寨大桥

位林寨镇东南彭(寨)船(塘)线96K+577米处,桥长112米,双曲 拱,两孔、孔径45米,车道宽7米,荷载汽一13级。1971年9月动工,1973年10月 建成通车。总投资24.7万元。

西门桥位于县城西南,和横线0+560米处,桥长79米,高7.6米,车道宽7 米,两边行人道宽各1.5米,三孔,孔径2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荷载汽一15 级。1981年动工,1984年1月建成通车。总投资50万元。

三多大桥位于贝墩三多,和洋线42K+957米处。钢筋混凝土平板式,桥长105 米,宽7米,5孔,每孔净跨20米。荷载汽一15级。1985年动工,次年建成通车。总 投资107万元。

和平县主要公路桥梁技术情况表(插图表,表10-3,P268)

(三)公路养护

1. 机构与措施。

新中国成立初,县境公路由政府发动公路沿线群众实行突击性或季节性养护,没有 固定编制和机构。1955年,县交通科下设公路管理区,开始有专人负责。1962年6月 起,更名“和平县公路工区”,至1988年升格为“和平县公路局”。主要职能是负责省 道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路政管理和公路征费等。局以下设8个股室,属下13个道班。 1993年6月成立公路发展总公司,1995年经省批准成立上陵收费站。1995年全局有 258人,其中管理干部33人、道班111人、上陵收费站19人、企业95人。1974年以 前,县地方公路由公路工区统管,当年冬,从公路工区分出人员,成立“和平县地方公 路管理站”,负责县道、乡道公路养护,隶属县交通局,经费由惠阳地区交通处、1988 年后由河源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下拨。1995年,站设办公室、技术室、路政室及23个 道班,全站共有管理人员14人,职工163人。

在养护措施方面,1959年以前,没有路况评定标准,路面养护一般满足于填补坑 槽。1960年后,按省交通厅制订的路况标准养护。1979年开始,纳入国家养护的支干 线公路,按交通部颁布的评定标准开展养护。1993年推行路况与工资挂钩的公路养护 承包责任制,由公路局和地方公路管理站分别将养护任务分配到道班或个人,签订合 同,定期检査,季终、年终评出优、良、次、差4等,奖勤罚懒。1995年,县内省属 公路好路率达100%,县道好路率达86.8%。1995年4月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现场会在本县召开。
70年代以前,县内干线在养护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化工作,在公路沿线大量植树。 1975年公路部门更新路树,不少群众乘机滥伐树木,公路绿化受严重破坏,以后虽多 次植树,而见效甚微。

2. 养路费的征收。

1983年以前,路费征收由交通监理部门负责,收入全部上缴。1983年3月,根据 省人民政府规定,成立“养征站” 2个:一个隶属公路局,负责汽车养路费征收;一个 隶属地方公路管理站,负责摩托车、拖拉机养路费征收。

1984年以前,按国家规定:除军队和上级定编和行政事业单位用车以外,凡营运 性客车每吨位每月120元,货车每吨每月150元,非营运性的每吨每月85元,中拖每月42.50元,手扶机每台每月16元。1985年2月起,按国家新规定:除装有固定装置 的救护车、殡葬车、消防车、卫生洒水车等免征路费、政府机关用车可减半征收以外, 其他车辆一律不予免征或减征。征收标准也相应提高。1995年征收额〈不包括上陵收 费站)达580万元。养路费一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所征收的养路费全额上解 省、市公路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和平县几个年份规费征收实绩表(插图表,表10-4,P270)

(四)营运

1. 汽车运输。

民国24年(1935)县城商人陈达三等3人,从广州购回美制“雪佛兰”牌汽车2 辆,组成“和平县行车公司”,在东山岭下(今土产公司门前)设立车站,经营客货运 输。至民国29年,因亏损而歇业。民国28年,陈荣中:黄联育等人购回汽车4辆,成 立“福和汽车运输公司”。翌年,该公司又从香港购进“万国”牌汽车4辆,营运路线 为和平至梅县、汕头、龙川、韶关等地。至民国31年,该公司发展到11辆汽车,营运 扩及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等地。民国33年因汽车被军队征用,被迫停业。

1953年,县供销合作总社购回美制“道奇”牌木炭车1辆,从事县内短途货运。 1955年,“和平县汽车站”成立,由省汽车203车队派货车1辆在县内运输,客运由河源发车至和平,次日返回河源。

1965年,县汽车站先后开通了彭寨、下车、贝墩、合水、大坝等县内短途客运和 惠阳、广州、韶关等长途客车。当年,商业战线不少单位为解决货物运输困难,争相购 车,公路运输飞速发展。1970年,专业运输货运量达到5.6万吨,客运量18万人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运输市场,国营、集体、个体运输共同发展,比较大 的集体运输企业有:

和港(环球)汽车运输公司

由县对外经济发展公司与香港祥联运输公司合作经 营,1987年4月签约,经营直达香港货运。总投资300万港元。签约以后至1995年 止,我方共收取管理费711万元人民币,其中1995年收79万元人民币。

东港(深运)汽车运输公司由东水镇农工商贸易公司与香港深运公司合作经营, 1988年1月签约,经营直达香港货运,总投资450万港元。签约以来我方收取管理费 435万元人民币,其中1995年收53万元人民币。

至1995年止,全县营运汽车545辆,其中:国营212辆,集体96辆,个体237 辆。县城现有汽车客运站1个。1992年起,为适应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县城增开了 长途夜班客车,开至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地。

和平县几个年份客、货运输量情况表(插图表,表10-5,P271)

2. 其他运输。

轿子

轿子是一种用人肩抬的古老运载工具,备有轿夫。本县通常使用有椅子轿和 花轿两种:花轿是用坚厚木板制成,专供民间迎亲嫁娶之用,要4个轿夫抬运;椅子轿 是用有护手的木椅或竹椅或专门用竹制成的圆形护栏轿椅,加两条长竹杠(或木杠)再 加上篷布而成,较为轻便,两个轿夫抬运,能乘载1个客人和行李。1950年以后,轿子已消失。
手推车30年代,本县出现了单轮手推车,又名“鸡公车”。该车用木制成,木车 轮边钉上胶皮,推行时发出吱嘎、吱嘎声,一般可载150公斤,由一人推行,如载货过重,上坡或道路泥泞时,前面要加一人背纤。40年代该车颇多,50年代后逐步被双轮胶轮车所取代。

自行车新中国成立前,县城商会、商店和个人共有数十部自行车。1950年后, 自行车日益增多,县城及各镇先后开设修理自行车兼营自行车载客店铺,干部下乡、医 生出诊多乘坐载客自行车。60年代后,汽车客运日多,自行车载客被淘汰。

摩托车

1990年起,县城及各镇陆续出现摩托车载客。1995年,仅县城街头从事 摩托车载客营运的就有200多人。

和平县几个年份机动车辆和驾驶员情况统计表(插图表,表10-6,P372)

三、铁 路

京九铁路和平段,北起上陵,经大坝、附城、阳明、粮溪、彭寨、林寨,南至东 水,全长67.12公里,沿线有50座隧道〈其中千米以上的隧道4座,五指山隧道长
4 465米,为京九铁路全线最长隧道〉,77座桥梁〈其中黄沙尾大桥全长528.28米6#墩 高75米,为京九全线最高墩〉,设有上陵、和平、林寨、东水4个火车站,其中和平站 是三级站。

京九铁路原定走向是与和平县境擦肩而过的。为改变和平“三不通”(不通国道、航 道、铁道)的境况,县人积极 要求将它改为途经和平县城并 设车站,因其线路加长、工程 量增多,要多花几亿元。为此 本县成立了支援京九铁路建设 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派出专 人,几赴北京、省、市,反复 申述民意,始得中央、省、市 政府的支持,圆了和平人民的 铁路“梦”。

1993年5月2日,国务院京九铁路领导小组和广东省政府,于五指山隧道口举行 京九铁路广东段开工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京九铁路建设领导小 组组长邹家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时按下开工电钮。铁道部 3万筑路大军开进工地,发扬了艰苦奋斗、甘愿奉献、顽强拼搏、尊重科学的精神,日 夜奋战;县有关领导及沿线干群,在征地拆迁、供应砂石料与副食品、路地共建文明、 创造一个安定环境诸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线征地3 730.8亩,拆迁房屋及附
着物3.49万平方米,迁坟4 185座,无一挡手。至1995年11月16日,广东路段提前 与江西路段接轨,京九全线贯通。

和平五指山隧道(有插图,P273)

第二节 水路交通

一、航道

本县主要航道浰江中下游长48公里,河宽一般在50~80米之间。50年代,洪水 期水深1~.3米左右,枯水期水深为0.5米左右,常年可通10吨以下小船,雨季可通 20吨左右驳船。新中国成立前,因航道长期失修,时有触礁沉船事故发生。

新中国成立初,县有关部门成立疏河队,除对主要航道浰江多次进行除礁、疏导以 外,还投资30多万元用了 1年时间,新辟了合水至热水33公里航道,从1958年起至 1964年止可通8吨以下小船。1967年以后,合水至热水停航。浰江因下游河床逐年增 高,航道淤塞,航运受到影响。1969年,县成立“整治悧江工程指挥部”,投资人民币 72万元,对林寨至东水20公里水路进行综合治理。投石9.26万立方米,筑丁字坝455 条。自后数年,该段航道水位基本稳定,航运基本正常。70年代中期开始,水位逐年 下降,至1984年,东水至林寨段枯水期水位降为0.3~0.4米,航道养护里程从1968 年的18.3公里减少到1.5公里〈即东水街至浰江口段〉,唯一可以常年通航的浰江遂成 为季节性航道。

县境东部的鱼潭江〈贝墩水〉,发源于优胜、长塘,经贝墩、古寨、彭寨,汇人浰江,全长40公里。新中国成立初,雨季小船可通到南坝,通航里程为32公里。1964 年以后,河水涸浅,无法通航。

二、港口 渡口

港口

本县的水运港口属内河小港,主要有合水、林寨、东水3个港口。

民国以前,合水、林寨、东水3个港口年总吞吐量5万吨左右。合水港离县城7.5 公里,原为上半县货物集散地,年吞吐量2万多吨。民国23年(1934),忠定公路通车 后,合水成为本县南北水陆交通枢纽,那时,通往赣南地区的货物(以布匹、糖、食盐 为主)都在合水港中转。林寨、东水2个港口,主要承担下半县的公白、礼士和彭寨、 古寨、贝墩等地的货物中转。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在合水、林寨、东水3个港口设立港务管理机构,兴建了 码头、仓库和露天堆场等设施,改善装卸及货物保管条件。

60年代初,林寨港年吞吐量为4 000~5 000吨,东水港为2.5万吨以上。1970年 后,航运日衰,合水、林寨港先后成为“死港”,剩下一个东水港,也日见冷落。至 1995年,吞吐量已减到1 000吨。

渡口

本县的渡口大部分布在下车、长塘、贝墩、古寨、彭寨、公白、林寨、合水、东水等镇沿河两岸乡村,1985年全县共有渡口 29处,1995年减至12处。所有渡 口都以小船或木(竹)筏为运载工具,人力撑渡。渡运分为“义渡”和“费渡”两种: 义渡是当地居民集资或捐粮(相当一部分地方留有公山或公田〉加上政府补助办起来 的,不收渡费;费渡是私人办渡,对过渡人收取一定的费用。

三、水运

民国37年(1948)全县有大小船只260多艘,从业人员1100多人,水上运输仍 很兴旺。主要航线有:和平至老隆,和平至惠阳,和平至石龙,和平至广州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上运输经过民主改革,实行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生产。1954年, 组织互助合作,实行编组编队航行。1956年3月,成立了合水、林寨、东水、九龙 (含彭寨、古寨、贝墩地区)4个集体运输社。1957年成立“和平县水上运输联合社” (今“水运公司”),统管全县4个基层运输社,成立专业运输单位,纳入国家统一调度、 统一运价、统一组织货源、统一票据管理。

1958年,县水上运输社发展拖轮3艘,至1979年,机动船发展到82艘,总马力 2 281匹,实现了机械拖带运输,结束了一贯扛纤摇橹的落后生产。1969年,东水国营 船厂新造小客船一艘,试航东水至林寨。1970年县水上社新造客轮一艘正式营运东水 至林寨航线定期客班;1974年又开通东水至老隆定期客运,年客运量高达5.1万多人 次。1985年后因河水涸浅,县内水上客运终止,仅有东水至老隆少量客运。

四、船舶

本县普通使用的货船有以下几种:

三舱船

船头尖长,头尾翘,燕子尾,船篷靠木丫子固定在船舷边,两边有船桥, 可行人。货物装舱底,一般吨位10~15吨。其主要特点是吃水浅,速度快,行驶灵活, 适应山区支流小河航行,但稳性差,怕风浪,不适应大江河航行。

满篷船

俗称饭勺船。头尾比三舱船略平而且大,两边有水壳板,有固定船桥,底 板结实。其特点是稳性好,抗风浪性能好,较适应大江河航行,载货量大小不一,最大 吨位达50吨。

拖轮

1962年本县只有1艘。木质结构,船头甲板较长,头部舱有两层,上层为 驾驶室,下层为船员卧室,中部舱为伙房,尾部为轮机舱。吨位50~80吨,专门用于 拖驳,80~120马力,逆水可拖带150~200吨。

机帆船

1966年本县始有6艘。木质结构,以柴油机为动力,20~ 40马力,客 轮分上下两层,舱面载客,舱底装货,客位100~120个。既载客、货又可拖带驳船。

水泥船

钢筋水泥结构,于70年代初兴起,有机动和非机动两种,吨位30至40 吨,一般可使用15~20年。

第三节 交通管理

一、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政府没有专设交通管理机构。水运有民间的“民船公会”,对 外负责处理货差货损或兵差官司,对内负责处理内部纠纷,督修纤路等事宜。陆运方 面,忠(信)定(南)公路开通以后,有由各股东组成的“和平筑路公司董事会”,管 理修路行车事宜。民国29年(1940)广东省建设厅令本县税务局管理此项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兼管工业交通管理。1954年始设交通科, 专管全县交通设施建设、水陆运输和交通安全等。1964年改称交通局。“文化大革命” 初期,机构瘫痪,交通工作一度由工交战线革委会兼管。1973年恢复交通局。当时直 属机构有港务管理所、水上运输联社、汽车站、公路工区、公路交通安全监督站等。 1986年公路安全监督站改称公安局交警大队,归属公安局管辖。1988年工区升格为公 路局。1995年交通局下设办公室、财会股、人保股、交管股、企管股、车辆购置附加 费办公室,有干部职工42人。下属单位有地方公路管理站、装卸运输公司、航道站、 水运公司、交通工程公司等;隶属单位有汽车站。

二、安全管理

(一)公路监理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没有公路监理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起至1958年, 公路监理由韶关专署管辖。1959年,成立交通管理站,1963年改称和平县交通安全监 督站,设站长1人,办事员2人。1984年更名为“和平县交通安全监理所”。1986年 12月,由交通部门划出,更名为“和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交通监理的具体任务 是进行安全教育,技术考核,核发证照和处理交通事故等。1986~1995年,较大规模 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50次;举办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驾驶员培训班120期,参加 人员3 000多人。

和平县几个年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简况统计表(插图表,表10-7,P276)

(二)港航监督

1974年以前,本县没有港航监督机构,县内港口、船舶的安全管理和业务监督, 概由老隆港务监督站管辖。1974年,成立“东水港务监督站”,属东水港务所领导。 1980年改称东水航政站,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县船舶大检和修理、更新、报废、买卖 的审批,办理船舶入户、转籍、签证以及处理县境内发生的水上安全事故。各船队成立 “安全领导小组”,各船设有“安全员”。80年代以后,航运业务日少,没有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三、运输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运输市场基本上处于自流状态,公路、水路运输客货票价概由 车主或民船公会决定。

新中国成立后,运输管理逐步走上正轨。1950年,交通部门制订了运输市场法规, 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运价、统一管理以及货源统一调配的“四统”管理。

1983年后,开放运输市场,各部门和个体户纷纷兴办公路客货运输业务,社会运 输量和动力有较大的发展,运输市场一度出现混乱状况,汽车超载超速,兜圈拉客,多 收乱收运输费,无证无牌进行营运等现象比较严重。根据交通部《关于整顿治理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的决定》和广东省政府《关于整顿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的通知》精神,从 1989年底开始,历时3年,对全县道路、水路运输市场开展全面整顿,对运输行业的 经营者及其车、船的性质归属、必备证照等进行逐户登记审验,共审验道路客货运输经 营户1 243户,营运车辆1 878台;水上运输户31户,船舶44艘;车辆维修行业27户。 共上路检查各种车辆4 045台1,纠正违章车辆378台故,查处各种违纪经营行为38 宗,追缴国家各种规费21.5万元。建立和健全客货运输、搬运装卸、运输服务、车船 维修、票证使用、乡镇运输船舶安全、运输生产安全及停车站(场八动力、线路报批 等8项业务技术管理规章,并在县城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至 1995年,本县运输市场秩序有较大的好转,运输管理逐步走上依法(章)管理轨道。

第二章 邮电

明嘉靖年间,本县设有官办邮传机构驿铺;清末,开设邮政局;民国时期,增设了 电报和电话通讯。新中国成立后,县邮电事业迅速发展。1953年,实现了村村通邮, 乡乡通话。1974年以后,先后开设了国内外长途电话和电报传真。至1994年,全县各 区镇电话已程控化,农村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了5 680门。1995年,实现了传输数字 化,市话普及率达每百人中2.12部,邮路总长达3 403公里。落后的通信状况已得到了 很大的改善。

第一节 机构

驿铺

明嘉靖二年(1523),在县城以及北路的水车头、岑岗,南路的合水、永丰、 杨峒、黎树下、澄溪、石头塘、黄竹坑等10处设有驿铺,专职传送官府文书。驿丞、 跑役人数不详,铺兵2名。

代办所、邮政局

清光绪廿四年(1898)七月一日起,县城设邮政代办所,所址金 带路协茂店,驿邮从此结束。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日起,改代办所为县三等乙级邮 政局,局址在今民主路(现图书馆处),有局长1人,邮差、信差2人,隶属交通部邮 政总局广东邮务管理局,开办函件、包裹、汇兑、储蓄、人寿保险、印花等7种业务。 民国29年(1940),县邮政局升为三等甲级邮政局,有局长1人,信差1人,邮差2 人。后来,在彭寨、林寨、东水、下车、合水、绣缎、贝墩等7个街镇设立了代办所, 又在眼坑、优胜、岑岗、热水、古寨、大坝等处设置信柜。

电话局、电报局

民国18年〈1929〉,在县城中山路,原华陀庙〈现工商银行对 面)内,设电话局,此为本县电话通信之始。民国22年,在东坝街设县有线电报局, 有局长、报务员5人。民国29年8月1日起,在国民党县党部办公处内设无线电报局, 称“广东省政府无线电总台第六区台和平分台”,专职传递军政急电,不对外营业(后秘密转移,情况不详〉。1946年,东纵三支队在热水设无线电台1个,1947年9月发展 为粤赣湘边区无线电总台。1948年5月、8月,又在江北支队和江南支队建立两处电 台,直到1949年5月老隆解放以后,这些电台才搬到老隆并入东江纵队总台。

电信局、邮电局

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县邮政局、电话局、电报局。 1953年11月,电话局并入邮政局(局址在东坝街原天成店〉,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 编制由新中国成立初6人增加到36人。1956年,乡代办所升为邮电所,为县局分支机 构。1957年邮政与电报合并称和平县邮电局。是年,邮电局属下设彭寨、东水、热水、 林寨、下车、贝墩、合水代办所。县局迁到中山路5号。1969年,县邮电局分为电信 局、邮政局。电信由县武装部军管,邮政由惠阳地区邮政局管辖。至1973年9月,电 信、邮政合并称和平县邮电局。1983~1995年兴建办公营业大楼两座,建筑面积分别 为2 985平方米和2 130平方米。1995年县邮电局下设9个支局和9个邮电所。县局内设 办公室、政工股、计财股、电信股、邮政股、基建技术股、保卫股、储汇股、移动通信 股、经营管理办公室、发展公司维护站等12个机构。同时设有投递班,营发班、分拣 班、市话外线班、报务班、网报班、传输班、储汇班、抢修班、电信营业班、程控班、 电力班、机要组、査验组、112台等共15个生产班、组,共有干部职工435人,其中 行政人员50人。

第二节 邮政

一、邮路

新中国成立前,本县城仅与各大街镇通邮,以县城为中心,主要邮路有经彭寨、古 寨至贝墩;经彭寨、林寨、东水至老隆;经合水、眼坑、绣缎至忠信;经优胜、长塘至 下车;经大坝至江西定南;经热水西至青州,北至浰源。乡村邮件由街镇的代办点、商 店捎转。全部是步班邮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与忠信、定南、老隆邮路相通,计程183公里,由邮递员肩 挑邮担,昼夜兼程,步行传递,并与途经的街镇代办所交换邮件。1954~1958年,开 辟和平至定南、和平至忠信的委办汽车邮路2条,计101公里。同时,将县城至彭寨、 东水、林寨、下车、长塘等地的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邮路总长为385公里。1957 年县邮电局接办机要通信业务,实行专人、专线投递,机要件在忠信交换。1982年起, 县团级以上单位的机要件,由惠阳地区邮电局专人直送和平。1958年,贯彻“全民办 邮电”方针,增加邮递员,扩大投递网点,实现队队通邮,邮路总长度增至1 058公里。 1971年,除县城至青州为步班邮路、县城至公白为自行车邮路之外,其余16条县内干 线邮路都是委办汽车邮路,乡村邮件投递也逐步改为单车班投送。

1971年,机要通信开辟摩托车邮路。1973年9月起,乡邮投递工作实行定班期、 定时间、定路线、定点、定工具的“五定”制度。邮件的封发、投递按业务章程办事, 除平常邮件外,都要登单、交接验收,按址投送。国外邮件,一般由投递员送通知单,收件人到邮电营业处上税后取件。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委办汽车邮路20条,总计长 度1501公里。农村邮路56条,总计长度1 902公里。全县20个乡镇、198个村庄,按 照不同的投递时限规定,都可按时收到信报,直投到户面达7396。县城投送分10个投 递段,一般情况能看到当天广州出版的早报。县局进口总包,除直封本县各支局以外, 还与广州、韶关、惠阳、河源、连平、忠信、兴宁、梅县、五华、龙川、深圳、东莞、 博罗、江西定南等地办理直封关系。

1990年12月31日,自办广州至和平邮路1条,全长320公里,途经从化、新丰、 连平。1993年8月,开通自办邮路3条干线:和公线(县城至公白〉、和安线〈县城至 安坳八和浰线(县城至浰源)。

1995年和平县自行车班、步班农村邮路一览表(插图表,表10-8,P280)

1995年和平县自行车班县城邮路一览表(插图表,表10-9,P281)

1995年和平县汽车邮路一览表(插图表,表10-10,P282)

二、业务

(一)函件、包件

清末,只办平常信函业务。民国时期,增办了挂号函件、明信片、印刷品和普通包 裹业务。当时进出口函件、包件数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业务项目不断增多,出口数 量逐年增加。1950年8月起,收寄国内航空函件。1952年起,增办盲人读物、保价信 函、保价印刷品业务和快递小包与保价包件。1957年,接办机要通信,1970年增办特 种挂号信函和“邮资总付”业务以及国际小包寄递。1972年开办国际挂号信函业务。 1994年12月21日,开办特快专递业务。

1953年,全县收寄出口的函件仅4 795件。1985年以后数量急剧增长,1995年达 201万件。

和平县几个年份收寄出口函件统计表(插图表,表10-11,P283)

和平县部分年份国内函件资费调整情况表(插图表,表10-12,P284)

(二)汇兑储蓄集邮

汇兑

汇兑有普通汇兑、电报汇兑、快件汇兑3种。民国时期县内邮局只办普通汇 兑业务,且数量极少。新中国成立后,邮局与人民银行分工办理汇兑业务,个人汇款 300元以下归邮局承办。有普通汇款、定额汇款两种。全国通汇通兑,最高限额300 元,每笔汇费2角。1957年,汇兑网点从县城扩大到18个邮电支局、所。1958年始, 按汇款金额计收汇费。1960年增办电报汇款业务。按汇款金额1%计收汇费外,每 笔加收1元,1993年8月调为2元。1988年增办快件汇款,每笔加收2元汇费。

1995年,汇兑出口 10.6976万张,比1985年增长6.4倍,进口 16.6119万张,比
1985年增长5.6倍。

和平县几个年份汇兑进出**换量情况表(插图表,表10-13,P285)

储蓄

1987年6月,县邮电局在县城开办了第一个邮政储蓄点一东山储蓄点。 当年吸储余额为46.7万元,储蓄代办手续费收人2.4万元。从1990年起,邮政储蓄由 代办转为自办,收储资金转到人民银行,纳入当地银行信贷计划。邮政储蓄业务得到了 进一步发展,至1995年增加到11个网点,储蓄余额大增。

和平县邮政储蓄统计表(插图表,表10-14,P286)
集邮

1990年以前巳有个人集邮。19如年6月,县集邮协会成立,有会员644人。 1994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县邮电局举办首届邮展。本县开办的集邮业务,有 如下种类:

邮资凭证类:邮票、邮资信封、明信片、邮简、邮资机符志。

集邮制品类:首日封、纪念封、外展封、邮币封、邮折、极限明信片。

邮政用品类:各种邮戳,邮政标签单册。

集邮章戳类:集邮章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纪念戳。

(三)报刊发行

根据国家邮政总局有关规定,本县属报刊订销局,一般向订户预订。预订时间:报 纸提前10天,杂志提前1个月左右。按整订、零售分列,带款向省报刊发行局要数。 1986年以后报刊流转额和业务收入逐年增长。

和平县几个年份报刊流转数额统计表(插图表,表10-15,P287)

三、邮政主要设备

车辆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邮局无车辆。1953年,县局开始改步班为自行车班, 有邮路自行车2辆。1970年用摩托车接寄邮件总包。1971年,用双轮摩托投递机要邮 件。1981年省局拨来解放牌大卡车1辆,1985年9月从深圳局调人北京吉普车1辆。 至1985年,邮路自行车增至65辆、邮运汽车1辆、邮运摩托车4辆。1993年,邮运 汽车增至12辆,1994年以后,邮运汽车减少为7辆。

机械

1990年起,有包裹收寄机1台(套〉、登单机1台(套〉、过戳机5台、捆 扎机1台(套)、八微机8台(套〉。1991年始,有计算机2台,至1995年增至29台,其 中邮政生产用机7台。

第三节 电信

一、通讯设备

(一)电报通讯设备

民国22年(1933〉春,本县有线电报局装有莫尔斯机1台,利用电话线路收发电 报。新中国成立初,县城设有线电报房1间,架设和平至老隆铜质电报线路1对,开通 至老隆人工机报路,由老隆转报。1957年,撤销和平至老隆人工报路,改由和平至惠 州人工报路,由惠州转报。1958年底,全县设有载波电报电路1条,县城至乡镇设18 条话传电报电路。1980年2月,开设县城至惠州电传线路,县局有电传打字机2部。 乡镇通过农话线与县局电报房进行明码话传,复述校对。1988年5月,县局报房开始 使用桑达中英文55型电传机,实现来报自动翻译中文。

1957年,省邮电局给本县配置半导体15W短波电台1部,短波天线1副,开通了 和平至老隆短波无线电报电路,开始了无线电报业务。1977年撤销和平至老隆无线报 路,开通和平至惠州的无线报路,实行县对地区单向联系。1982年,县委会装备专用 图文传真电报机1部。1986年县局有单边带100w无线发报机1套,1995年底开通电 传传真电报分集器,各支局来报可自动转报,提高了电报传递速度。1987年起,有电 报电路3路,1994年增至7路,1995年减为4路,“八五”期间电报业务平均增长 6%。

(二)市内电话通讯设备

民国18年〈1929〉,县局装有10门交换箱1部。新中国成立初,长话、市话、农 话设混合1个台席,至1965年市话总量扩大,增加2个台席。1977年,长话、市话、 农话分设台席。1985年,从斗门县邮电局调来主机安装905J国产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 机1台,容量600门,市话实现了自动化,市话电缆达11.2皮长公里,水泥杆路28公 里,还备有柴油机、蓄电池、电缆充气机等设备,市内可随时挂发长话与农话。1987年,纵横制905J自动电话交换机扩容200门,总容量800门。1989年8月,从香港引 进史端乔进制交换机3 000门,电话号码由3位升为6位。1991年扩容1 000门,交换机 总容量达到4 000门;1993年12月,投资1 450万元,开通S—1240程控交换机6 000 门,1995年投资650万元扩容4 000门。是年4月,与河源市联网升为7位数,市话营 业使用了微机管理系统。

(三)长途通讯设备

民国18年(1929〉,县电话局架设有和平城经彭寨、东水至老隆长途电话线,全长 80公里。民国20年11月,架设和平城经合水、眼坑、青州、绣缎、三阁至忠信线路, 全长60公里。民国29年2月,增设和平到赣南诸县的长途线路。1951年改造和更新 和平至老隆、和平至江西定南长途电话干线各1对。1958年架设和平至忠信、和平至 惠阳的长途线路。1970年,省邮电局投资29万元利用合水街右侧山顶步兵坑道,设长 途线路合水机务站,1974年建成使用,内设有60路以下载波电路设备8部480路、柴 油发电机组、蓄电池、交直流配电屏等。是年,本县长途电话电路全部改为载波长途电 路,县局设长途台1个座席,安装30门电话交换机1部。1985年合水机务站迁入县城 综合大楼,县局增设长途记录台,有载波机设备10部,长途电路12路,其中广州2 路、惠州3路,深圳、河源、龙川、忠信、定南、龙南、赣州各1路,可与全国各地以 及与中国开办了国际电话业务的国家、地区通话。

1986年,磁石总机分设长途人工接续台2台,增开3路电路。1988年10月,开通 JDD03半自动设备,终端点是河源市局。1989年10月,开通JDD06全自动对端设备, 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网,长途区号0762。1993年12月,开通程控S-1240长、农、市话 交换设备,使用西门子产140兆光端机一端套,开通120路长话电路。至1995年4月 30日,进入河源市网,共开放使用长途电路368路、本地网电路153路。长途自动交 换机容量600路端。

(四)农村电话通讯设备

民国18年(1929),有县城经油竹坝、长塘至下车线路1条,长55公里,为东干 线。民国21年,增设2条干线:一条是由县城经上热水至浰源线路,长35公里,为西 干线;另一条是由县城经大利坝至岑岗线路,长30公里,为北干线。另有2条支线: 彭(寨)林(寨)线、彭(寨)贝(墩)线共长37.5公里。

1950年,全县7个大区都装有插筒式简易电话交换装置。1953年,全县128个乡, 全部装有简易电话。1956~1960年,有18个乡镇先后换装30~5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 县城至各乡镇中继线路逐步改为双线,各村有专职电话员,以县城为中心的农话通讯网 基本形成。农话线路从1970年始,逐步实现水泥杆化。是年有15个支局先后开通中继 线载波电话。1983年底,全县农话中继线网路,全部水泥杆化,共252.7杆公里, 478.4线对公里。有载波机终端机18部、磁石交换机20台1050门。其中100门的有 彭寨支局;50门的有东水、林寨、贝墩、合水、大坝、热水、上陵、下车、长塘、优 胜;30门的有浰源、青州、公白、礼士、粮溪、安坳、古寨。县城至彭寨等地有载波 电路8路,区间载波电路有彭寨至东水、彭寨至古寨2路。

从1992年4月至1994年11月,全县农村电话交换程控化,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5 680门,使用电路160路。1995年4月7日,林寨、大坝、热水、东水4个支局率先 开通光端机,是年11月,上陵、粮溪、合水、贝墩、古寨、青州、悧源、公白也先后 开通光端机。至此,全县实现了传输数字化。

1995年9月8日,本县岑岗建立村级程控电话交换点,成为河源市第一个村级程 控电话点。

和平县几个年份通讯能力情况表(插图表,表10-16,P290)

二、电信业务

(一)电报、传真业务

民国时期,县城有官督商办的国内普通电报与特快电报。拍发顺序是先军政、后民 用,业务量很小。1952年县内增开了国际电报与港澳电报。至1957年,县内各支局、 所同时开通电报业务。分8种类别:天气(0BS)、水情(R〉、公益(C)、政务(Z)、 新闻(X)、普通(P)、汇款(K)、公电(GA)。1958年调整电报资费,普通电报国内每字0.03元人民币,加急加倍,新闻每字0.01元,公益每字0.03元,译电费每字 0.005元。1983年国内调整电报资费普通每字0.07元,加急加倍,新闻每字0.02元, 公益每字0.07元,译电每字0.005元,电挂一年30元。1986年调整国际港澳台电报 资费,港澳外文每字0.50元,中文每字0.20元(其他从略)。1982年县委机要科安装 图文传真机,开通直达惠阳地区的真迹电报电路,不对外服务。1989年6月县局开办 公众传真业务。1992年12月20日零时开始,国内公众电报调整为每字0.13元。

(二)长话业务

民国18年(1929),县城与龙川有长途电话业务,至民国29年开通了与江西定南、 龙南等地长话。后,长话业务逐年增多。1956年各邮电支局、所开始办理长话业务。 1978年,开始办理公众国际、港澳长话业务。1958年始国家规定长话计价单位,全国 由50个级改为18级、再改为13级〈按空间距离每25公里为一级〉,第一级资费每分 钟单价0.05元。1987年后改为12级,每分钟改为0.10元。1995年,国内长话185.8 万次,国际长话2 123次,港澳台电话14 269次。

(三)市话业务

民国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市话线路是东至东门桥,南至塔下,西至阳明小学,北至 和平中学,只有几个用户,市内通话不收费。1953年,县城线路进行整治后,用户增 至89户,按邮电部统一规定,有营业性的为乙种,其他为甲种。前者月租5.1万元 (旧币),后者月租2.85万元(旧币〉。70年代有用户200户,月租费甲种6元人民币, 乙种8元,1980年8月起,月租费甲种8元,乙种13元。1985年改用纵横制自动电 话,用户增至501户,甲种换装费400元,初装费600元,乙种换装费800元,初装费 1 200元。1988年底用户达790户,甲种初装费600元,乙种1 200元,月租费甲种10 元,乙种16元,是年市话收入16.9万元。1995年底用户达5 250户,月租甲种16元, 乙种10元;初装费甲种2 400元,乙种3 360元。是年市话普及率达到每万人中有11.35 部。

(四)农话业务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有商办农话。1950年,全县7个大区只有3~5个电话用户, 都是党政军用户,区间通话免费。1953年,贯彻中央邮电部“统一管理、合理兴建” 方针,乡镇电话实行经济核算制,农话管理走上正轨。收费标准分区内(本交换机内〉、 区间(县内通各区),有营业性的为乙种,其他为甲种,特别业务有租用电路、会议电 话、预告电话、利用农村中继线电路开放广播4种。月租甲种3万元(旧币〉、乙种6 万元(旧币〉、乡政府用户1.5万元(旧币)。1957年起区间通话费〈3分钟)甲种每次 0.05元人民币,乙种每次0.30元。60年代农话由县营改为省营,收人纳人省财政预 算。月租费一律收3元,区间通话甲种每次0.10元,乙种每次0.20元,会议电话5折 计收。70年代月租费甲乙种5.5元,丙种(乡府,中、小学)3元,通话费甲种每次 0.10元,乙种0.20元。80年代初,区(公社〉至乡(大队〉电话,因纳费困难,逐年 减少。1984年乡级通话面由原来95%下降到5%,时全县只有10个乡通话。1985年 始,区内通话改为0.50元,每增1分钟加收0.15元,甲种初装费100元,乙种初装费200元,月租甲种5.8元,乙种为9.2元。是年有用户312户。1990年有农话用户486 户,至1995年已发展到3 370户,农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0.73部。初装费甲种为1 000 元,乙种为1 500元,月租甲种10元,乙种16元,区间通话费每次0.20元。按业务收 入计算,是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451万元/人,其中农话为4.4275万元/人。

和平县几个年份电信业务量统计表(插图表,表10-17,P292)

1986~1995年和平县电信业务总量、财务收支、通信质量调查表(插图表,表10-18,P292)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 册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3 07:31 , Processed in 0.01405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