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58|回复: 5

[新闻速报] 民间文化艺术宝库:和平 墩头蓝织染之乡·系列文化与自然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3 15: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5 11:59 编辑

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墩头蓝织染之乡·系列文化自然遗产·乡土文创旅游资源

        和平彭寨墩头村距今已一千多年,又称:墩头蓝织染之乡。现今归属彭镇村墩头。该村处于彭寨河上游,东有河源市市环公路,西有至广州府古道、北有粤赣古道穿村而过,距和平县城20公里,距彭寨镇中心1公里。墩头古村是粤东北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堪称规模。村内的耕、织、染、踹传统手工艺与墩头蓝织染历史场景古民居建筑群,更是东江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富。
  墩头村坐北朝南,背靠元宝山,右连笔架峰,依山临水,非常宜居。因此,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墩头村就是人类聚落地。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墩头村大丘面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晚期遗址和汉、晋、隋、唐、宋代砖室墓13座,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自古以来墩头村的先人们在落居时以:“素、敦、古”三字为立村之精神、要义。
  :既是朴素,简朴,节俭,素雅,以素为贵,素是禅的精神,更是一种意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敦:既敦厚,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有宽博的胸怀,要脚踏实地,要厚道,要有仁德。
古:既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还璞还淳,宁朴勿华,宁简勿奢,宁拙勿巧,保持先秦时期原始生态、俭朴、真实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在学习文化上,在提倡学习上古时代先秦文化的同时更要着力学习研究秦以后的汉,三国,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几个朝代最繁荣、鼎盛的文化,做一个织染耕读持家的读书人的生活。         
  墩头村物产丰茂,村民耕读传承。早在300多年前在梅园书屋掌教的梅园老师就提出了【学术兼经济】这一论述,并在现实生活中与村人、学生、子弟践行,弘扬。
  村内的织染场地古建筑与村内遗留的书画都遵循了“素敦古”三字为精神、要义,具有上古朴素、儒学之精神,禅境之美,大方又不失典雅,简朴中又有着强烈的形式美感与构成美,每处建筑非常注重建筑与书画艺术空间的融合,又均容且在“素”的精神之内,整个建筑群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  
  1996年广东省政府颁布为“广东省华表革命老区”,2015年被省评为“广东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2016年被省公布为第五批民间文化艺术抢救遗产项目“广东省古村落”。2013-2016由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颁布为“广东省卫生村”。2016年由和平县宣传部、县旅游局颁布为和平县新八景·彭寨墩头儒林民俗村。东江源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

墩头村蓝之乡 又名墩头村
地理位置

序 言
   自秦朝时起,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明的火种。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里,墩头村的先人们也在其中,历尽艰辛,几番辗转,最后定居于粤赣闽三省地区,其中一脉落户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华表墩头村。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为岭南地区北大门,是广东连接江西、福建等地的通衢。华表墩头村位于和平县彭寨镇中部,地处彭寨丘陵盆地中央,彭寨河自北往南在盆地中央蜿蜒流过,沿河两岸是宽阔肥沃的稻田。墩头村的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里,通过与原住民的不断融合和不断创新,将中原先进的建筑、农耕、织染、制陶、冶炼石灰等技术不断提升,将儒家文化在这里不断发扬光大,造就了华表墩头村特有的生产生活、艺术和民俗人文历史,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儒林文化,师德文化、织染文化与农耕文化,并世代传承。
  历史赋予了墩头村厚重的人文底蕴,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塔、古树、古道、古桥、古井、古建筑、古遗址、古墓群与儒林文化、儒学文化、德行文化、师德文化、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客家民间音乐文化、墩头蓝织染之乡民谣山歌唱腔调式音乐、客家民俗文化、客家传统美食文化等等…。
  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墩头村在一千多年漫长的繁衍历史中的定格,这是他们用辛勤和智慧编织的美丽而壮阔的画卷。为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的系列历史文化遗产,墩头村民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上下一心,将墩头村所承载的客家文化精髓得到更好传承与发扬,使墩头村传统技艺和人文历史、古建筑群重现属于她的荣光,更加美丽。


一、科学、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
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墩头蓝纺织技艺。
  和平县彭寨镇彭镇村华表墩头,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系列布艺主要生产基地。
  东江流域彭寨小盆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自然染料来源广泛,因自产自足的手工业历来兴盛。
  和平县彭寨镇彭镇村华表墩头成为当时典型的大型织染专业村。从明、清至解放后90年代,应用自产棉、麻和大青叶、栀子等纯天然野生织染材料,采用领先的纺、织、染、踹等技艺,生产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系列布料服饰,因产地而名“墩头蓝”。
  明、清时期华表墩头村家家种棉绩麻、户户纺织,棉麻织染、踹染技术精湛,工艺先进。出产的布料质量优良,品种众多,以“墩头蓝”、“墩头红”、“墩头乌”而最具特色。“墩头蓝”系列纯天然、原生态棉麻纺织、踹染布料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等特点,以自然、清新、简约、和谐的蓝色而闻名岭南。
  “墩头蓝”系列布料服饰工艺,以素色为主,采用经纬交叉、纵横交错编织出简洁的精美饰图,独具地方特色,在饰物图案设计、纺织、踹染过程中,因人寄情,时常尝试,应用创新的织染方法,编织出独特自我风格的布料。华表墩头村出品的“墩头蓝”系列布料服饰,因此行销和邑及邻县各墟镇,由水路远销龙川、惠州、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由陆地古道 远至韶关、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华表墩头村是南粤明清民间传统织染布艺生产作坊的发源地,人民群众将华表墩头生产的布料熟称为“墩头蓝”。
  和平县彭寨镇彭镇村华表墩头历来有“墩头蓝”织染之乡的美誉。


2、墩头村明清传统染整技艺
   歌曰: “嫁郎爱嫁墩头郎 ,又会织布开染房  墩头阿哥染水好。 打扮阿妹好排场。嫁郎爱嫁墩头夫,打扮阿妹盆(满)身乌……” 墩头村是东江流域知名的民间传统布艺生产自然村落,明清客家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布艺的发源地,有“墩头蓝”之乡的美誉。“墩头蓝”以整洁柔软、厚密有度、简洁大方、耐磨实用、自然清新、简约和谐而闻名东江;其相关商成品近及和邑邻县各墟镇,南走水道远销龙川、惠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北走古道销至韶关、江西、湖南。
  墩头村蓝染技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物质文化。蓝染代表客家衣饰文化,呈现多样的蓝白之美,充满浓浓的客家风情。墩头蓝之乡蓝染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制作一件蓝染,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现特有的颜色。



3、墩头村客家刺绣技艺。
  墩头村以书院教学、纺织业闻名于世,媳妇们在劳作之余,特别是收秋、收冬之后墩头妇女们会进行客家传统刺绣。客家传统刺绣其用料讲究、造型独特、绣工精细、佩饰华丽细腻、带有浓重的客家风格。它用料质朴、工艺粗中有细、刺绣图案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如在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用料质朴,工艺粗中有细,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刺绣图案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带有浓重的客家风格。
   墩头客家刺绣主要有绣花帽、绣花云肩和围嘴、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围裙等。在墩头村因主要生产各种纺织布料,也有好多墩头媳妇做好各种刺绣、打花带等各种生活用品用来在赶集时去售卖补贴家用。


4、百年布衣服饰文化。
       墩头蓝作为东江流域极具地域影响力的传统布艺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广泛的应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其男耕男织、染料发酵墩头媳妇起缸的奇俗至今村民仍遵循着这一传统。《孔子家语・致思》中说:“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无礼”。“衣冠服饰的完备,可以主国运兴衰,等级有序,衣冠服饰的风格,可强化伦理观念,人格修养。”客家服饰是客家人在保留中原服饰文化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山区文化,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综合制作形成的。粤东北地区的客家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质,保护与传承客家服饰,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河源的客家文化,建设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粤东北地区客家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这种颜色耐脏耐洗而又不张扬,这是客家人长年劳作,出入山野田园的最好选择,也是客家人外柔内刚,勤劳节俭的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
  服饰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服饰的发展和传承,不仅是特定时代文化思想的折射,更是深深地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客家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和典范,其服装款式、色彩、图案丰美华丽,奇异纷繁,构成了中国服装发展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4、墩头村民间传统染料、颜料制色技艺。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3 15:28 编辑

二、文物 、历史传统古建筑类
1、墩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汉、晋、隋、唐、宋古墓群







2、彭寨镇墩头村华表商贸老街区。




3明朝华表古塔。




4、华表黄猄社桥(明、清)。
  

5、百年古树。



6、华表古码头、古河床。



7、明、清客家典型传统历史古建筑:


(1)安贞居炮楼(清)

(2)翰林第·老屋围(明清时期)。

(3)敦厚围。(明清、民国)

(4)崇德第(清)。

(5)宣德第(清)。

(6)奉政第(清)。

(7)儒林第(明、清)。

(8)外翰第(清)。

(9)宗祠(清)。

(10)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明、清、民国)。

(11)研经堂(明、清)。

(12)燕轩(清中期)。

(13)下殿·藏珍楼。

(14)染布坊。

(15)踹布坊。

(16)安敦居。

(17)养正家塾(清、民国)。





8、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故居:


(1)明·孟荣公祠。(明)

(2)明·正五品曾官大故居。(明、清)

(3)明·曾巽老师故居。(明、清)

(4)清·伴禹老师故居。(明、清朝)

(5)清·梅园老师故居。(明、清朝)

(6)清末、民国知名书画家曾镜如故居。(民国)

(7)民国知名书画家曾玉辉故居。(明、清、民国)


     

9、墩头古井。


  在墩头古村共有五口古井。明、清两朝,新民主主义时期至今,当地还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基本饮水就近寻得水源地挖井,一方面可防外犯、防四害,二来是古风水学关系;客家水井、祠堂、池塘、天井是本地客家围屋的必有的一道民建风景。
在游击抗战争时期,这五口古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留下许多革命历史故事。



10、华表祖师殿及牛王社庙。



11、其他文物及民居古建筑:

墩头村乾隆、嘉庆、同治、宣统、民国曾氏宗谱,木刻匾额、楹联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5: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3 16:25 编辑

三、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类。

1、师德文化、德行文化。
《广东通志》、《惠州府志》、《和平县志》记载:“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生于雍正乙巳年(1725),性严正,不事机巧,亦无一语欺人,安贫力学,手不释卷。友教五十余年,造就多士,莫不敬惮。刊行《经史诗蠡测》名篇。手注《东坡寓惠集》,尤有裨后学。乡人以其品行端方,屡举约正,辞不就。以岁贡秉铎龙门,士仰楷模,半载卒于任上,寿七十八。”而在《梅园老师像赞》中有:“……,若师文章道德在,在深入人心者,宜乎俗眼中识之者寥寥。”可见其德行、师德的影响之深远……

在墩头村整个村落民居建筑都是用古人最为看重的“德行”来命名如:崇德第、宣德第、育德居、怀德居、宁俭居、敦厚围、安敦居等.代表性建筑有文昌塔(华表塔)、敦厚围、崇德第、翰林第、外翰第、奉政第、安贞居炮楼等境内曾氏居民奉儒家曾子,牢记以儒家文化为立世之本,将儒家文化发挥的淋漓尽致。


2、农耕文化:

  墩头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雨量1536~1845.3毫米,大多数年份日照1704.7小时以上,年平均相对温度80%,无霜期267~301天。当地盛产稻谷,为了增产增收,人们在耕种两季稻之后,又习惯在冬季种上蚕豆,实现了一年三熟,蚕豆苗还回田做绿肥。耕种所用犁、耙、锄、镰、箩、箕至今仍在使用,但由于现在大量使用机械,牛耕基本已经被机耕取代,年轻一代农民在冬闲季节也都出去打

工,也不再冬种蚕豆。





3、墩头村曾子家训文化
  在时代变迁中,墩头村的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敦厚围、崇德第、老屋等相关系列古建筑中,对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传承和对彭寨古镇、和平、河源、广东地区历史发展;乃至对岭南客家文化发展史的影响及其体现的人文价值,有着不可替代荣耀和地位。

  彭寨古镇敦厚围、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及明朝华表古塔、研经堂等系列古屋村、古塔楼建筑,有详尽历史记载和完整文史资料可考;尊祖重教、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客家文明道德从各文物章程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美德,岭南人文、东江流域客家传统文化之光,有着丰富的传统人文内涵。

  其中,留存的堂号宗联、风俗、门扁、遗训、题辞等不仅典雅富丽、文采斐然、发人深省、言之有物,还各自有蕴含深意广义的内容故事;是本地客家人弘扬伟宏家世、彰显卓著功业、树立榜样风范的一种方式,也是本地客家宗族氏群物质文化发展的反映和见证。

  这些留存的非物质文化事物、意义深远的故事,今天更令人尊重、给人以启迪、警策,对维护和推广本地人文教育,扬善鞭恶、诚真致和,有着现实积极的意义。




4、书院国学文化。
5、传统花卉四君子文化:
(1)梅花文化(腾捷老师‘梅花’)。
(2)兰花文化(梅园老师‘兰花’)。
(3)竹文化(伴禹老师‘竹子’)。
(4)菊花文化(知名书画家曾镜如‘菊花’)。
(5)莲花文化(景象老师‘莲花’)。

6、广东省重大历史事件遗址
(1)翟火姑事件唯一实景遗迹及文献、史料。
(2)明末、清初,叛兵据城及山寇猖獗、芩岗失守等文献、史料。

7、书法艺术:



8、绘画艺术。






9、装帧、置线装裱艺术。
  装裱艺术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清人画家曾镜如在装裱材质上均有深入研究,独创“置线装裱法”,一直沿用至今。曾镜如在传统装裱中融入了墩头蓝之乡纺织生产的布艺,结合彭寨植物种类,在山里、稻田中不同季节采集不一样植物经过多个程序熬汤制浆,用以装裱书画装帧书籍等,用来对书画防虫害及防潮等功能。在裱画中大胆创新运用墩头蓝之乡生产的各种棉布布料,并在画幅内加入纤维或是棉线、麻线用来加固画面的承受力,拉力等。


10、墩头村客家民间音乐文化
墩头蓝之乡民谣、山歌唱腔、调式音乐有十几种之多,如;哭嫁歌、长牛歌、情歌、织布民谣、染布民谣等民间小调。三宝七佛歌、客家八音、做斎、哭丧、打醮、祭祀等客家宗教性音乐。
墩头村客家民间音乐主要承袭了粤北、赣南等地区的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举行落新屋仪式喜欢唱“四句”,如“一条红哩,三尺长……”类似的吉利话。女孩子从幼年时习惯凑在一起学唱“行嫁歌(出嫁)”,行嫁时越会哭,妹家就越兴旺,这是客家人“嫁妹子哭嫁”的习俗。客家人有句俗话经常挂在嘴里,即“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意警告那些不孝子孙,让他们要孝敬父母。

墩头蓝织染之乡用唱民谣、山歌来消除织染劳动困乏。山歌内容有爱情山歌和劳动山歌,建国后还有歌颂共产党的山歌。




11、客家传统体育、武术、传统玩具、娱乐文化。
  汉族扭秧歌、客家武术,踩高跷、滚铁环、跳、客家棋类等等民间娱乐文化。

客家拳、客家棍术四一种汉族传统武术。客家拳是南拳流派之一,因流行客家地区所以称客家拳。拳种有朱家教、刘家教、刁家教、钟家教等特点为动作灵活多变,发劲快速有力等等,器械使用多为棍、杆、双刀、铁尺、勾、镰、卡头、大刀等。






12、华表革命老区

13、历史人物 杰出乡贤。
(1)历史文化名人
繼武 号连居,舌耕为业,配周氏,仝(tong)葬园坑丑山兼癸。
曾官大:字滕捷,明朝正五品,崇祯壬申年,廷试三名拨入国子监诚意堂肆业,送吏部文选事历事。崇祯十四年(公元1642年),催选分发江南州判。所著有《四书讲意》、《四书笔要》、《列史笔要》、《后场笔要》、《启札合品》诸书。
曾伴禹:清康熙庚戌年生(1670年),广东和平彭鎮人。前清廣東名儒,字大輔,自號熙朝逸叟、俗呼上古愚民,晚號“逸叟”。舌耕為業,主讲于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弟子甚众。著有《溪襄雜稿》四卷,《課兒便覽》三卷。
曾  巽:字象震,邑优庠生。吴邑候讳思穆,旌匾云“凤毛济美”。
曾克常:字敦五,号梅园,生于雍正乙巳年,性严正,不事机巧,亦无一语欺人,安贫力学,手不释卷。友教五十余年,造就多士,莫不敬惮。刊行《经史诗蠡测》名篇。手注《东坡寓惠集》,尤有裨后学。乡人以其品行端方,屡举约正,辞不就。以岁贡秉铎龙门,士仰楷模,半载卒于任上,寿七十八。(资料录自民国三十一年版《和平县志》)。
曾昇平:字振清,号熙阆。天生身材魁梧,奉庭训笃力学业,年十一岁以五经应试,县令曹鹏翊特别器重。后由优廪生分发教谕署花县英德二县,又选授吴川。所任体恤寒士,修茸学宫,未几丁亲归省,复出后补任新安教谕,乃呈请亲老终养而归,母殁后遂不复出。为人明毅干练,高州太守徐学侨称之为“广文第一”,高廉。(资料录自民国三十一年版《和平县志》)。
曾冠英,字鹏宵,号云峰,清代惠州府和平县人。冠英五岁失怙,由母朱氏守节抚养**。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登贤书,嘉庆四年协修和平学宫。辛酉、壬戌连科会试荐卷,嘉庆十三年(1808)中戉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山东肥城知县。在任主修肥城邑志,捐俸立书院,辄与诸生论文,历六载无少间,多士佩服。于嘉庆庚午(1810)、癸酉(1813)两科充山东乡试同考官,为官清廉自守。辞归后于道光九年(1829)主讲丰湖书院,设帐鹅城从游者众。

南仪字景象,别号燕轩。恩赐登仕郎。酷爱诗书,通书画,舌耕为业,晚年课孙教子,著有《燕轩札记》。用文字记录了大量地方史文献资料,对和平地方文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奉献。景象老师在生于乾隆甲寅年(1794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同治癸酉年(1873年)十二月初八。

曾镜如:清末、民国广东知名书画家,生于咸丰元年(1850-1936),工诗文、书法、绘画著称,其写真妙绝当时。精山水、花鸟,擅追容、神仙佛道。书法五体具精,以楷书、行书、草书为最。 通经史诗子集,八股文。精研《六祖坛经》等佛学经典。广州府赠联云:“夢筆喜生花色抹畵圖心似镜,辰星光射斗惠腾菊徑人澹如”。著有《制色学考》、《置线装裱学说》、《安敦诗集》等。
曾玉辉:民国广东知名书画家, 名宪辉,字玉辉, 生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1953)。广东省河源市和平人。出身于诗书世家,家族书画代有承传。 自幼随父曾梦辰习书画,承继家学。工于写真,擅山水、花鸟。书法五体具精,尤工楷、行、草。
(2)杰出乡贤 知名人士。
曾庆平: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副连长,在援朝战争中掩护战友转移阵地时负重伤,立三等功。抗战结束后,在内蒙服役数年。1956年复员。
曾庆营: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庆利: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庆敦: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凡泉: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曾凡京:又名汉秋,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连秘文书、营部书记、北海舰队东海舰队技师、正副大队长等职。
曾凡希: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凡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沐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传统纺织技艺·墩头蓝纺织技艺传承人。
曾凡溪:祖籍彭寨墩头。现居香港,80年代至20世纪为家乡捐资无数,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建设。
曾桂芬:1993年9月12日出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2014年第六届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总决赛冠军,同时获得“最佳上镜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5: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3 16:35 编辑

四、客家民俗、传统美食类。
1、华表七十二祖师殿打醮会:
  庙会·打大醮: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华表七十二祖师殿位于广东省和平县彭寨镇北面,华表有文昌塔,儒释道三教一体,塔内供奉72位祖师,有着近500多年的华表七十二祖师殿打醮庙会便兴起于此。
  据墩头村清民国文献史料《华表大醮榜文》:“三宝殿前,给出太平盛醮,七日连宵,水火炼渡,给孤度幽,文榜一道,伏以佛法无边,衣钵阐真传之秘,禅心有觉,金经开圣教之宗,运九转之**尘缘超脱,…”


2、墩头村客家民间传统舞狮

墩头村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都会以舞狮前来助兴。年初一、初二舞狮队大多围绕村头门楼舞狮,敲锣打鼓吹唢呐。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


3、自然科学、风水与玄学易学文化
   墩头村落格局和空间肌理形似八卦阵,其村落布局蕴含着深奥的古代自然科学、玄学、易学理论。墩头村对风水比较讲究,表现为崇山择福地、拜水谋财气、避凶聚元气、阴阳和谐,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崇山拜水,建筑布局讲究,村落坐北朝南,壬子贵(正贵),左青龙、右白虎,左连笔架峰、文昌塔,背靠元宝山,前大型文台山,屋后有风水林,前有池塘与河流,象征着富贵双全之地,而屋中的下水道也都建成弯弯曲曲,决不图方便建成直道,为的是不往外流。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营造文化气场”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
  华表古塔玲珑,古镇彭寨河边,是东江小流域上彭寨镇盆地的风水古刹,与墩头村敦厚围、梅园书屋等周边的古建筑遥相呼应,构成独特的格局,供奉自然的精灵,保佑一方民众。港、奥、深民俗学者、爱好者对敦厚围的屋场、风水格局赞不绝口。屋前百亩稻田,群山缭绕,河流溪水,竹影梅香,风光怡丽。屋场广大而宽怀,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山形有如大元宝,华表塔如朱笔,环山如笔架,持彭寨河似玉带环绕,终成佳局,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十几年前曾有香港风水高人到此一观,赞叹不绝,口中时念此是“藏龙卧虎、富贵双全之地”。近些年有湖南、江西风水文化名人云游于此,路上一直赞叹彭镇能有如此风水宝地实属难得。被视为是古代风水玄学研究案例,自然科学的活化石。


4、客家婚嫁文化。
  千百年来,中国客家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仪习俗。多姿多彩的婚俗,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客家人的婚礼相当复杂,项目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礼”。第一是“问名”,即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互致名帖。第二叫“纳彩”,俗话叫“拿彩礼”。第三叫“纳吉”,即男方送求婚礼物给女方。如女方同意,即将姑娘出生年月写成“庚帖”,回给男方。第四叫“纳聘”,俗称“交鞋样”(此时,男方将郎鞋尺寸式样交给女方,以利来日做郎鞋)意为婚约已定。第五为“请期”,是男方告诉女方什么时候迎娶新娘。第六为“迎亲”,男方赴女方家迎娶新娘过门,行成婚大礼。
客家人对于婚嫁十分重视,因此客家的婚俗很多,哭嫁就是其中的一种。以前客家人办婚事,男方家光婚宴就得举办3天,女方嫁女也要举办两天。“迎亲”时,男方花轿、乐队等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甚为壮观,回去时,还外加挑的挑、扛的扛的嫁妆,那高亢的唢呐声,响亮的锣鼓声引来众多路人观看。然而,嫁女一方却大不一样,产生了迎亲仪式中的一道独特的哭嫁风景。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高潮。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真是哭声一片,令人感动。
    哭嫁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有诉说母女难舍难分之情的,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拜别姑姐兄嫂的,有哭嫁妆的,有“痛骂”媒人多事的等等。但是,哭到最后,大多数还是说些吉利的祝福话语。
    客家女子的哭嫁婚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女子离别朝夕相处、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的确有难舍难分之情,需要掏心掏肺地倾诉一番。但哭嫁内容主要是诉说难舍之情,并无悲痛欲绝的哭嫁情景。青年男女大多外出务工,“千里姻缘一线牵”,只要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便定下终身,这样婚礼更简单,婚俗也少了许多。很多婚宴是在酒店举办,新娘穿着婚纱,新郎戴着红花,双双站在门口,笑盈盈地迎接宾客,有的还邀请女方父母一家共同参加婚礼。这样一来,哭嫁这一婚俗便慢慢地少了。
庄严而有趣、繁杂而有条理的客家婚礼,总能给每对夫妇以终生难忘的记忆。客家人的婚礼,不但蕴含着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美德,而且,更主要的是宣扬了夫妻恩爱、从一而终的婚姻取向。



5、墩头村儒林宴美食文化与客家美食文化。
   彭寨镇是东江流域古文化名镇之一,读而优则仕,在这些读者、士人的生活圈里,云集雅结,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读书人特有的
一种饮食习惯及雅集方式。
  当地文人雅士和平常人家在日常家居、待客交往时,逐渐形成了一种当地特有的宴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墩头“儒林宴”,其中特色名菜有“甲第冠”、“鲤跃龙门”“三及第汤”等名菜。
     彭镇东江客家美食久负盛名,在当地早有声名,如:墩头村客家酿豆腐、客家酿黄酒、彭镇全牛宴,味道正宗。其传统的生菜包瓤豆腐吃法独特、味道鲜美,深受内外食客好评。彭镇十酿、兑汤等均为墩头村走得出去的特色美食。彭镇境内全牛宴、墩头村的儒林宴,远近闻名,是当地人文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6、赶集:
      彭寨古镇解放前,为了商品流动,共有四个街墟,分别是彭寨街、公和街、长岭街、华表街;水路运输可通到华表古码头,是彭寨木材、墩头蓝布料、刺绣、商品货物等流动到龙川、惠州、东莞、广州等地的主要集散地。现在保留的有县城街、粮溪街、彭寨街、林寨街等等,分不同时间赶集。

7、墩头村文人雅集
      彭寨镇是东江流域古文化名镇之一,读而优则仕,在这些读者、士人的生活圈里,有着“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墩头村本地文化的独特景观,云游雅结,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读书人特有的一种雅集方式。改革开放后华表墩头村的文人雅集有了新的开始。
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




8、祭祖祈福

   墩头村每年都会在宗祠里举行祭祖仪式,场面浩大,也非常隆重。宗祠分上厅、下厅,举行祭祀活动,正中设有神盒,把历代先祖的灵牌排列在上。一般在每年清明、冬至后举行。祭祖仪式由祠长公或者族长公主持,率领族人在祠堂大厅向祖宗灵位行三叩九拜大礼,亲朋好友则行拱手礼。此外,请人诵敬文,后随吹唢呐、吹竹笛的节奏进行行礼,敲锣……




9、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入年,家家户户大扫除,上自瓦栋,下至厅房厨灶天井沟渠具扫,厨具饭桌悉取洗晒称为扫屋。二十三或二十四敬灶神。二十六七起油锅炸米果或年糕鱼肉,亲友互送。除夕先以五味祭神祭祖先,阖家团圆鸣锣鼓歌唱饮酒,儿童放爆竹。大年初一则吃素。

(2)正月初三:始扫地,谓之送穷。

(3)正月十三:各家悬灯于门,鼓吹饮酒,儿童扮狮子龙灯到人家庆贺。

(5)清明节:各家折柳扦门,修墓祭扫。

(6)端午节:五月五日,各家悬艾蒲于门,妇女则回娘家探亲。

(7)七  夕:七月七日,家家男女晨起担水用瓦罐收藏,谓之七月七水,相传是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仙水,饮之可治疾病。

(8)农事·中元:中元节本来是七月十五,相传南宋末年,由于元兵将至,于是客家人在十四日先行祭祖,次日遂离家躲避战乱,故后来一直都在七月十四日过中元节。以前过中元节要以牲畜米果祭祖一日,或以纸钱挂田中谓之“吊田钱”,家家包粽子,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现在祭祖吊田钱都已取消,只有包粽子这一风俗还一直保留了下来。

(9)中秋节,各家以香烛月饼赏月,妇女则拜月卜祥兆,俗称“打月姑”。


10、民间故事、历史故事、革命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江第一儒林 于 2017-11-3 17:02 编辑

五:自然资源

(1)墩头村树茅坪梅花林



(2)山水田园风光。





(3)彭寨温泉





六、新时代·新文化·新民俗。



(1)非遗·古村落乡土文创旅游。






(2)墩头春晚 :墩头村年年举办的迎春晚会至2017年已第17届,全部节目都是本村村民自导自演,演员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80多岁,节目编排均由本村村民完成。台上热辣动感舞蹈、高昂的歌曲相呼应,台下群众掌声呐喊声不断,一些父母拖家带口看表演,不少美女俊男盛装出席,年味十足。




(3)迎新春系列文化艺术惠民活动:给当地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感受客家风韵的“墩头蓝织染之乡”、“东江第一儒林·梅园书屋”厚重历史和人文底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6 13: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杰地灵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20 22:35 , Processed in 0.0289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