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99|回复: 5

[转帖] 何新:清明节·生命与死亡合体的节日【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 11: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清明节·生命与死亡合体的节日   
    2015-03-31 16:57:4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何新旧作(考古札记):
                 清明节·生命与死亡合体的节日

  (本文发表于何新《夏小正新考》一书第二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1、清明节,起源于古代迎春狂欢之节

  中国年节风俗,由来甚久,多源自上古。而战国秦汉以后,一些年节则往往被附会
于某些历史人物,例如端午节(本为上古之夏至节、火神节)被附会于纪念楚人屈原(说
详何新“端午节新考”文),而清明节则被附会于纪念晋人介子推云云。
  [按:俗说谓晋文公下令每年的清明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

食(冷食),以此纪念他的恩人介子推。《后汉书·周举传》注:“太原一郡旧俗以介
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
敢烟爨。”但介子推的史事不见于《左传》和《史记》,不足为信。寒食节起源于纪念
介子推的说法出自后汉,最早见于桓谭《新论》(洪迈在《容斋随笔》云)。《玉烛宝
典》卷5引晋人陆翙《邺中记》云:“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甚忌,故不举火
食,非也。北方五月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隋人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也指出寒食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无关。他说:“《周礼

·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
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实际上,清明节在古代具有远为浪漫而久远的历史。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

上巳节,是迎春之节。清明之神,即青神(东帝青神),亦即华夏古代诸神系统中的春
神。
  至于清明节的名称,则与新春天气物侯有关。《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

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代的《岁时百问》解释何谓“清明”说:“万物生长此
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明代的《历书》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

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上巳节,迎龙神、祈春雨及产子的生命之节


  上古无清明节之称。近代所谓清明节,盖起源于古老的上巳节和寒食节。
  古俗在夏历三月八日(巳日)举行上巳节。上古华夏在此节日祭祀高媒神,举行踏

青、祓禊(临河洗浴)、野合等迎春活动,其俗由来甚为久远。据上古传说,殷商人的
高祖契,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怀孕而生下契。这种临河求孕的洗浴,也应是上巳
节的“祓禊”活动(类似的传说有很多,如高句丽的朱明王亦然)。
  汉代以前,迎春的节日在夏历三月。至近代,则改为阳历4月5日前后。此系源自古

天文学所推算太阳到达黄经15°时。故现代的清明节,是在现在公历的4月,4日、5日、
6日三天中的一天。
  而在古代,清明节是夏历三月的节气,时间约在夏历三月初(初三至初八日)。初

八日——就是所谓的“上巳”之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上古之迎春,首先是以观测天文龙星之出现作为标志。
  龙星,又称大火星(并非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之火星,行星之火星在古代称“荧惑”

),古代认为是一颗神圣及神秘之星,在古代还有灵星、明星、心星及大辰星等等的别
称。龙星在28宿中属于苍龙(青龙)宿(心2星),在西方的星象系统中属于天蝎座。
  根据古代天文观测,每年的夏历三月,红色的龙星——大火星会在黄昏出现于正东

方,这一天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左传·昭公四年》“火出而毕赋” 。晋杜预注:“按《左传》云:火出,於夏

为三月,於商为四月,於周为五月。则火出季春建辰之月。””杨伯峻注:“十七年《
传》云:‘火出,於夏为三月’……则夏正三月,天蝎座星于黄昏时出现。”]
  龙星初见,古代是作为农事季节开始的重要标志。龙星大火,象征着农神、龙神,

以及主持雷雨之神。所以龙星也称作“大辰”(即大震,相当于《易经》的震卦,震是
雷神之名)。
  每当春日龙星到来,国家要在农社的祭坛(灵台)上举行隆重的祭祀,以祈求春雨

。这种祭祀中要举行舞龙的舞蹈,所以这种祭祀又叫“舞雩”。
  [东汉学者王充说:“灵星之祭,祭水旱也,于礼旧名曰雩。雩之礼,为民祈谷雨

,祈谷实也。春求雨,秋求实,一岁再祀,盖重谷也。”又曰:“故《论语》曰:“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四
月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二月之时,龙星始出,故传曰:“龙见而雩。”龙星见
时,岁已启蛰(惊蛰),而雩。”又云:“龙星二月见,则雩祈谷雨;龙星八月将入,
则秋雩祈谷实。”]
  上巳节活动中,另一重要的宗教活动就是祭祀高禖神。高禖神是华夏诸神系统中主

管爱情和生育之女神。
  高禖,名号“勾芒”,亦作“句(古音与勾通)芒”,又称作“高密”、“郊禖”

。禖同媒,亦通腜(即孕妇)。
  考古出土多见上古时代艺术雕塑的高禖神,多是巨乳怀孕的成年女性形象。事实上

,远古时期一些**的女神像,都有着发达的胸部、腹部和臀部,这是生殖崇拜及多孕
多子之女神的象征。在汉代画像石中也有高禖神的形象。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有5000
年前的上古女神庙遗址,有高媒女神的陶像。
  高媚女神句芒,是春天之神,也是东方之神(即《楚辞·九歌》中的“东君”,我

旧曾认为东君是启明星,误)。她还有名号曰“重”(通钟,即钟鼓之神,亦即雷神。
《国语》说南正重司天以主神)。
  [关于句芒的部分古代传说:《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

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尚书大传·鸿范》:“东方之极,自碣石
东至日出扶木之野,帝太白皋、神句芒司之。”《墨子·明鬼下》:“昔者郑穆公,当
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方正。郑穆公……曰:‘敢问神
名?’曰:‘予为句芒’。《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
芒,执规而治春。”《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
,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丘树木之野,大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大白皋,其神句芒。”高诱注:“太白皋,伏羲氏,以木德
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
,死为木官之神。”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则说:“少白皋氏有四叔:曰重、曰该
、曰修、曰熙。”《玉函山房辑佚书》辑《随巢子》:“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
受命于元宫。有大神人面鸟身,降而福之。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安,司命
易而民不夭,四方归之。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辟土为王。”袁珂先生认为,此“人
面鸟神”之神,当即句芒。《世本·作篇》:“句芒作罗(网)。”实际上,句芒之国
,也是高句丽、高丽国名的起源。]
  秦汉传说中的句芒神,具有鸟身(鸟也是男阴的象征物)人面的异形,驾乘雌雄双

龙而飞行,所以天上的苍龙宿以及龙星是她的象征。句芒神在神话中也有青鸟的形象,
经常作为天帝的使者降临。
  在五行系统中,东方之神是木神(木,象征生命、植物和青气,即阴云),龙星是

春天之神灵。在上古华夏,上巳节,是迎接龙星降临,迎接春天到来,迎接新生命复苏
的欢乐节日。
  《礼记·月令》记有周代君王祭祀高媒神的仪式:“孟春三月……立春之日,天子

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神)于东郊。”“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
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
躬耕帝藉。”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元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

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这些记述的大意是:
  在春三月;周天子率领贵族及大臣举行迎春的祭礼。在这一天,天子要向高媒神祈

求五谷丰收,天子要亲自下田,使用农具,率领大臣进行耕作。
  当青鸟(玄鸟)到来的时候,天子要亲自献祭,屠宰大牛献祭于高媒神。然后,王

后率领众嫔妃们,以弓箭插入弓套之中,献在高媒神之前——这个动作实际是性交的象
征。
  上巳节期间对高媒神的祭祀,是一种具有强烈性含义和感交巫术意味的祭礼。



  3、寒食节,禁火之节


  寒食节也开始在农历三月。当天上的龙星出现之后,上巳节之后就进入了寒食节。
寒食节期间举国禁火。禁火,正是为了祭祀雨神——请求雷雨之神的降临。
  周代封国,各国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是神社。东亚的神社文化,最早起源是在古代的

中国。周代天子国都有大社,各个封国中也都建立有国社。神社中立有长年不灭之火坛
,此即本义的“社火”(社火变为社戏之名,是在后来)。
  为了祈祷龙星的降临,为了祈雨,要熄灭神社祭坛上已经燃烧经年的旧火。直到寒

食节的祭祀完成后,才能添加薪柴,重新点燃新火。这种灭旧迎新的祭祀仪式,古代叫
“改火”。
  关于改火寒食的日期,是在上巳节之后。宋司马光 有《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记述

宋代的寒食及清明节改火事云:“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觞。”诗句中所谓“元巳”就
是指上巳节。
  [《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

引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
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正义》引 徐颋《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汉 ,废
於 魏 晋 以后,复於 隋 而仍废。”
  唐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司马光 《晋

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觞。”]
  在改火和禁火期间,举国不能火食,只能吃事前备好的熟食(即寒食),所以这段

停火期间也叫寒食节。
  [《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

火。唐李涪《刊误》曰:“《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
改其火。自秦、汉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遂。而适当改火之时,
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待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
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曰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徵,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
推为据,是不知古,以钻燧证之。”(邹福保《日知录之馀》 引)]
  秦汉以前禁火寒食的时间很长,不同记载表明可以有十天乃至一月之久。
  东汉时期的《月令》则确定寒食节为清明节气前的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的一

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节都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到唐宋时,寒食节仍然是一个重大
的节日,元代以后才逐渐式微。
  古代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气本来时间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就要换

新火,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清明节与寒食节自然相接而融为一体。明清后,寒
食节一名乃为清明节所替代。
  若按时间先后排序,古代迎春的三个节日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唐宋以后,上巳节废,明清以后寒食节废,只有清明节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人

迎接春天到来的代表性节日。


  4、上巳节,泼水、洗浴、狂欢之节


  古代的上巳节,这个节日原是盛大的迎春狂欢节,有一系列浪漫的迎春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三项活动是:祭祀高媒神,男女在春河中洗浴玩乐——“脩禊”,以

及情人自由幽会的野合狂欢。
  “巳”这个字的本义是蛇和男性生殖器(蛇常是生殖器的著名象征物)的象形。所

谓“上巳”,意义涵有生殖器崇拜。在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天,人们群聚于水
滨嬉戏、洗濯,祓除不祥,同时求福祈子。
  在上古,上巳节不仅是一个野外洗浴戏水的节日,也是祭祀“高媒神”(即生殖神

)、祈祷多子、求偶快乐的爱情及野合之欢乐多节日。因此这个节日在各地民间也有称
作桃花节、女儿节,上巳节实际是华夏古代的情人节。
  (上巳日应为三月初八,即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魏以后则改定为三月初三日

)。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夏,有一则记录云“三月,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意思是

在这一年的三月,鲁庄公到齐国观看“闹社”,这是违背礼教的。为什么去别国观看“
闹社”会违背礼教呢?这段记载很隐晦,其实所谓“社”就是齐国祭祀春神和上巳神的
活动。因之《谷梁春秋》说得比较明白些:“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闻一
多曾经考证明白,尸是性交的隐喻,鲁君去齐国尸女就是去玩女人。所以史官说鲁君非
礼也。
  古代(秦汉以前)的上巳节活动中最为浪漫的活动,就是三月三日,人们临河泼水

、洗浴(祓禊)的“灌礼”(《易经》之“观卦”也是记录这个节日),以及“野合”
(即“社”,闹社)。
  早在商、周时代,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

采集香熏的草药花朵沐浴,人们称之为“祓禊”或“脩禊”(即洗洁)。
  [《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

上巳如(入)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此浴水风俗,汉晋仍存。《汉书
礼仪志》记:“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宋书 礼志二》引《月令》注:“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今三月上
巳,祓于水滨,盖出于此也。“ ”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日)也。”]
  《诗经·郑风·溱洧》这首诗歌记录了春秋时期郑国上巳节的戏水欢乐情景:
  [何新译文]
  “溱河,洧河,流水哗哗。男男女女,在这里翩躚洗浴。
  姑娘说:“给你泼水吗?”小伙说:“来吧。”“请你也给我泼泼!”
  洧河岸边,到处欢声笑语。少男少女,调笑戏谑,互相赠送芍药花。
  溱河,洧河,流动清波。男男女女,塞满了河流。姑娘说:“给你泼水吗?”小伙说:

“来吧。”“请你也给我泼泼!”洧河岸边,到处欢声笑语。少男少女,调笑戏谑,互相
赠送芍药花。”
  [原文: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
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溱水发源于现在的河南省密县东北圣水峪,洧水发源于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县东的

阳城山,两条河在密县汇合,称双洎河,东流入贾鲁河。]
  此诗记述每年仲春,三月上巳,郑国的少男少女们齐聚溱河、洧河畔,结伴洗浴。

观,即灌,洗浴(说详何新《易经新解》的“观卦”考释),以及戏水游春之乐。
  有趣的是,据《史记》的孔子传,孔子的父亲孔叔纥也是在鲁国尼丘的一个上巳节

日中,与颜氏少女相会,“野合”,而生下了伟大的孔子。
  [《论语》记载,曾皙说:“我的愿望是,暮春时节,穿着新制的春服,与朋友们

到沂水边沐浴,吹风而舞。”孔子说:“我欣赏你的理想。”晋潘尼有诗曰:“暮春春
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这也是记述上巳节和寒食节迎春
的习俗。]
  只是到魏晋及隋唐以后,男女之防及礼法之戒逐渐森严。秦汉以前这种在新春于河

畔洗浴玩乐甚至野合的祓禊风俗,愈来愈失去狂野味道,而变为文质彬彬“修禊”之礼
:“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荆楚岁时记》)。此即所
谓“流觞曲水”之礼——用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看酒杯停在谁的面
前,谁就引杯饮一口。至此,古代的上巳节已经完全失去其本义,而逐渐消失到寒食节
的活动中。


  5、寒食祭祖与扫墓


  寒食节及上巳节本来都不包括扫墓的风俗。大概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寒食展墓
”的祭扫活动。其过程大致是:在寒食节的日子里,一家人或一族人同到先祖的墓地,
致祭、除草、添土、焚烧纸钱。但这种民间的春祭活动,并不被官府认可。直到唐初,
百姓这种寒食期间的拜墓活动,仍然被朝廷视为“野祭”。
  究竟在何时,上巳节的欢乐以及寒食节的禁忌演变为以扫墓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宗教

性活动?准确时间,典籍中并未见到明确记载。我们所知道的是,寒食扫墓习俗在隋唐
时代已经广泛流行起来。
  据北宋学者王溥所撰《唐会要》记,唐初民间流行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风气。
  因之,唐高宗龙朔二年(622年)曾发布诏令,禁止民间在寒食节期间上坟扫墓。更

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踏青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
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
  这是由于,朝廷认为寒食节期间后的野游欢乐与扫墓悲哀的肃穆态度是矛盾的,是

对亡灵、鬼神的不敬。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被遏制,反而越来越兴盛。
  过了一百多年,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不得不颁布新的敕令,

准许人民在寒食节期间上墓行拜扫之礼。 但同时仍然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
,“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
  [《旧唐书》记:“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

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不得不从俗,为追祖思孝的寒食

节“野祭”正名。正式颁布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
“永为恒式”。
  此后,寒食节扫墓才名正言顺地列入官方认同的国家祭典。
  [《旧唐书·玄宗本纪》记:"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唐会要》卷

二十三《寒食拜埽》有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
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
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
还,他州府奏取进止。"故清人编《湖广志书》即认为:"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
墓,自唐明皇始。"]
  但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一道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

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
十三)意思是,寒食节可以扫墓,但扫墓之后禁止饮酒宴乐。如果官员这样做就撤职,
百姓则要挨揍。
  但是,在寒食节期间扫墓,然后在坟前饮酒、享用祭品已经成为习惯,虽有朝廷严

令,仍然难以禁除。
  王充《论衡》说:“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 “凡此功烈,施布

于民,民赖其力,故祭报之。宗庙先祖,己之亲也,生时有养亲之道,死亡义不可背,
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神,缘生事死。人有赏功供养之道,故有报恩祀祖之义
。”
  中唐以后,寒食扫墓之俗盛行,以至在任官吏常有因回乡扫墓耽误职守的事。于是

朝廷又颁布政令规定了明确的寒食节官府假期,确定寒食节放假四——七天。
  [大历十二年(777年)朝廷诏令,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贞元六年(790年),官假

日加到七天。使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
  中唐以后,寒食节的祭祖扫墓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礼制。故唐人王冷然的《寒食》诗

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寒食节祭祖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重阳节
和年终的蜡祭。
  尽管如此,保守的人们仍然不认可这一风俗。宋代的欧阳修就曾经批判寒食节的扫

墓活动,是礼崩乐坏之举——"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
三十引)
  宋庄季裕《鸡肋篇》记,宋代的寒食节扫墓,不烧香而流行挂纸钱。:“寒食上冢

,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
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
  有人认为,寒食节祭拜亡者的风俗,最早的起源,可能与春秋晚期晋文公重耳于寒

食日为其功臣、隐士介子推扫墓祭拜的纪念活动有关。但是此只有传说而典籍不见明文

  [桓谭《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

子推之故也。”三国时期曹操反对禁火寒食习俗,并为此发布了《明罚令》禁止之,说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齐
民要术》亦云:“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其门
人怜之,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
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
,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
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1: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清明节·生命与死亡合体的节日【下篇】   
    2015-03-31 16:57:4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何新旧作(考古札记):
  清明节·生命与死亡合体的节日
  (本文发表于何新《夏小正新考》一书第二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6、古代寒食节日的迎春饮食


  寒食节禁火,人们只能吃先准备好的熟食和冷食。因此古代的寒食节期间形成了一
些特殊和特色的饮食作品。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详细记述当时的寒食节食品云:“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挑菜。”注云:“据历
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寒食三日作醴酪”。“今人悉为大麦粥
。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黍饭一盘,醴酪二盂”。
  [《荆楚岁时记》作者宗懔(约502-565),字怀正,南朝梁人。]
  这些特色的寒食节食品包括:
  杏仁茶、麦酒、麦芽糖:《邺中记》说:“寒食三日作醴酪”。
  杜台卿《玉烛宝典》卷2引陆翽《邺中记》云:“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

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以粳米或大麦
作之;酪,捣杏子人煮作粥。’”醴是一种甜酒,酪就是今日所谓杏仁茶。
  [《齐民要术》记载“醴酪”是寒食节的“寒食”,详细介绍了醴、酪的制作方法:
  "煮醴法:与煮黑饧(麦芽糖)同,然须调其色泽,令汁味淳浓,赤色足者良。尤宜

缓火,急则焦臭。煮杏酪粥法:用宿穬麦,其春种者则不中。预前一月事麦,折令精,
细簸拣,作五六等,必使别均调,勿令粗细相杂,其大如胡豆者,粗细正得所。曝令极
干。如上治釜讫,先煮一釜粗粥,然后净洗用之。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
水和之,绢滤取汁。汁唯淳浓便美;水多则味薄。用干牛粪燃火,先煮杏仁汁,数沸,上
作豚脑皱,然后下穬麦米。唯须缓火,以匕徐徐搅之,勿令住。煮令极熟,刚淖得所,
然后出之。预前多买新瓦盆子容受二斗者,抒粥著盆子中,仰头勿盖。粥色白如凝脂,
米粒有类青玉。停至四月八日亦不动。渝釜令粥黑,火急则焦苦,旧盆则不渗水,覆盖
则解离。其大盆盛者,数卷亦生水也。"《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寒食节的节
令食品是“饧、大麦粥”,也是醴酪。隋朝依然习惯吃这种食品,杜台卿说:“今世悉
作大麦粥,研杏人为酪,别煮饧沃之也。”]
  “挑菜”也是寒食节期间的一项习俗。挑,“挖取”之意,寒食节期间挖取野菜生

吃。
  [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挑菜”:“如今人春日食生菜”。]
  春饼:一种鸡蛋和面粉调制的软质煎饼。
  此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一种特殊的寒食节用的环饼。“环饼,一

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这应就是现在北京的民俗食品蜜麻花。
  枣糕——枣锢飞燕:宋代,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

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即北京今日仍有的小吃枣
糕。
  青精饭:《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

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
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是献给春神青神的祭品。此习俗在南方云贵
地区仍较为流行。
  青团:《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南方人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

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
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桃花粥:唐代民间以此为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

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
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
花粥最令人青睐。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
  江南民间在清明时常吃炒螺蛳。有“清明螺,赛只鹅”之说。
  清明节这天,民间祠堂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

,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
为主,酒以家酿酒为主.。
  [陆游的名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所
写的就是清明时节的春社。]
  此外,还有煮鸡蛋、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枣饼、春酒、红藕、香椿芽拌面觔

、嫩柳叶拌豆腐等。宋元以后寒食节虽然渐渐消亡了,但留下的这些特色食俗,却顽强
地继续流传于各地至今。


  7、寒食节中的玩乐游戏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自南北朝起,寒食节就出现了从禁火寒食,向娱乐化活动演变的趋势。这些娱乐活

动的起源,则可能与上巳节的狂欢遗俗有关。
  至隋唐以后,礼法化的中古中国已经不能容纳上巳节的自由两性娱乐。于是传统的

上巳节游戏遂转变为寒食期间的娱乐活动而蔚为大观,包括踏青、插柳,《荆楚岁时记
》记寒食节游戏还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秋千、施钩之戏。
  据《荆楚岁时记》记:“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柳者,撩也,留也。“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树自古就是招客和留客的象征。杨花柳木也是爱情的象征,应
当也是古代上巳节的重要信物。
  不仅寒食节门前流行插柳,而且流行头顶戴柳。寒食节时,孩子们将柳条编成环,

戴于头上。以至明清有民谣云:“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
黄狗”云云。
  唐宋以来还流行寒食节的踏青。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

没脚走芳埃”;于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讲的是水乡的踏青:“烟水初销见万家,东
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诗人杜甫也有踏青《绝句》曰: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宋苏辙《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京郊当年清明踏青时的场景:“……玉泉三十里至桥下

,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
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此记述可以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的描绘相参照。
  古代寒食节一个具有特色的著名游戏是荡秋千。据称,秋千本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

习身手轻趫的军训项目。到春秋时,齐桓公出兵远征山戎,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汉代
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流传,并从军训项目演化为寒食节期间的娱乐游艺。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

饧、大麦粥。寒食,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秋千、施钩之戏。”注记:
“《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
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汉武帝后庭秋千赋》称
:“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湘素杂记》称:“秋
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也有说法认为,“
千秋”在汉语中有生死之讳,故改为秋千。 ]
  《开元天宝遗事》记,唐玄宗爱好玩秋千:“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

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人诗歌云:“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

千秋。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
  [唐宋诗歌多有咏寒食节玩秋千的。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曰:“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竟出垂杨里”。王禹偁《寒食》曰:“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梅
尧臣《梨花》曰:“月白秋千地,风吹蛱蝶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也有诗作曰: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欧阳修《渔家傲》词:“隔墙遥见秋千侣,绿
色红旗双彩柱”。陆游诗:“秋千旗下一春忙”。元代散曲家卢挚《寒食日新野道中作
双调·蟾宫曲》曰:“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垭斜插花枝”。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也在寒
食途中作《中吕·十二月兼尧民歌》曰:“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明代
朱日藩《清明扬州道中忆王端公》句曰:“水国人家种杨柳,清明士女竞秋千”云云。

  寒食节的另一个著名游戏就是踢蹴鞠 。蹴鞠,是足球运动的前身。
  据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

为门(即球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检索唐诗中,记述寒食节踢球活动的诗作很多。如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

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王建《宫诗》:“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白居易《洛桥寒日作》: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睛” 。
  《荆楚岁时记》所记的寒食节游戏“牵钩 ”,即拔河运动。寒食拔河戏,据说由水

上舟战“牵钩”演变而来,故至唐代已称“拔河”。
  寒食节拔河之最,当数唐中宗导演、宰相及大臣集体参加的梨园拔河之戏。据《景

龙文馆记》:“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清明节,帝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
麻絚(绳子)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六弱为输。时,七宰相、二附马为
东朋,三相五将为西朋。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因年老,随而踣(倒),久不能起,帝
以笑为乐。”
  此外还有斗鸡、斗鸡卵的游戏。 我国斗鸡习俗历史悠久,在《左传》中即有记载,

历久不衰。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郈斗鸡。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记:“寒食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在唐代,寒食节

斗鸡也是皇宫中的娱乐项目之一。《荆楚岁时记》注说, 寒食节有斗鸡、镂鸡子和斗卵
的风俗。
  镂鸡子是寒食节的手工游戏。在春天新产的鸡蛋上雕镂刻画各种图案。这种春季的

游戏活动起源很早,《管子》说:“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卷十二

  人们之所以雕镂鸡蛋,是为了顺应时气的变化。《荆楚岁时记 》在记载寒食“镂鸡

子”之后,有一段按语,大约说是隋代的情况:“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
杂色,仍如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人们染画鸡蛋,以为相互馈赠的节日礼品。
唐代仍有染画、镂刻鸡子的风俗,“寒食进杂彩鸡子”,“寒食赐镂鸡子”(《岁时广
记》卷十五)。
  初唐诗人骆宾王《镂鸡子》诗更是生动地描画了当时镂画鸡子的情形:“幸遇清明

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谁知怀玉者,
含响未吟晨。”清明刻画鸡蛋成为人们比试手艺的竞技游戏(这种寒食节鸡蛋染画的风
俗颇类似欧洲复活节的彩蛋风俗)。
  斗鸡子,斗蛋也是寒食节的游戏。在寒食节期间,以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看谁的

鸡蛋坚硬不破。时至今日,在山东青州、湖北谷城等地,民间仍有清明节儿童斗蛋的习
俗。
  此外还有放风筝 。《帝京岁时纪胜》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

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
适合放风筝。专家指出,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
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
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
、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8、近代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上巳节在魏晋以后消失而娱乐活动融入了寒食节的游春活动。
  唐宋时期的“寒食节”,在明清被清明节取代。据《唐会要》,唐大历十二年二月

十五日,朝廷曾经颁布一道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隋唐宋时代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到明清时期,寒食

节的风俗渐渐淡漠,寒食节的扫墓活动被清明节扫墓活动所取代。
  因为清明前的寒食节还是禁火的。因此只有在清明日改火后,才允许启用新火,人

们才能到墓地上烧纸上供。所以祭墓之日就集中在了清明这一天。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云:“清明日春祭扫墓“。明《帝京景物略》记:

“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
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
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通礼》亦记:“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
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元明以后,寒食节禁火食冷之俗渐衰。“寒食节”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

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则突显出来。上巳节戏水娱乐踏青的风俗,也被整合到后
来的清明节游春习俗之中。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传统习俗的重要
民俗节日。
  唐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诗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此诗

句乃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节在唐代即被认为一事的佐证。
  清明节的许多风俗继承自寒食节和上巳节。但是古代的寒食节皆为冷食,而近代清

明节的饮食则要宽泛许多,大量春日时新菜蔬、美味,皆可入食,而不再问其生熟、冷
热。
  有趣的是,西方基督教地域的复活节,也是定在寒食——清明节前后(春分后之月

望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节中也有互赠彩蛋活动。复活节时期要举办篝火会。篝火点燃
前,要熄灭全部灯与火,然后钻木取新火,点燃篝火。会后各家取篝火为火种。这个活
动很像古代华夏的新春改火活动。基督教选定这个古老的迎春节日来纪念耶稣复活,也
是为源自亚洲的这一古老旧俗充实了新意。
  东西文化尽管不同,而寒食节、清明节——复活节内容却如此相似,十分发人深思




  
  登录后你可以发表评论,请先登录。登录>>
  10小时前山人
  逝去造成了新生,新生又走向逝去,逝去与新生相伴,新生与逝去同行。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月异,与天同动。回复|举报 04-01 20:56山人
  生之来,逝之往也。
  回复|举报 04-01 12:03悟道松华
  学习了,感谢分享,祝福明天!回复|举报 04-01 12:03w.w239
  阅了何先生这篇关于清明的文章,如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泉水里沐浴了一遍,真是清
沥爽透,也钩引出我们小时候欢度清明节的不少趣事,而最值得回忆的是每年三月三在
上海龙华过的桃花节和庙会,至今影响最深的是四处通向龙华的路旁都盛开着桃花,以
及每年都有的龙华寺小和尚攀登龙华塔的表演,有一年龙华机场为三月三还组织了航空
跳伞表演,最有趣的是有一位跳伞员竟然跳落到龙华塔前的马路中…这样的清明趣事和
景象,现在还有何处可觅?回复|举报 04-01 10:19情趣坊
  回复|举报 04-01 09:54ccy3303
  能聊一聊最近很火热的亚投行吗?回复|举报 04-01 00:06沐瀟林
  清明生死的最后一个关,清净明了干净透明做到了就有资格进入生门,否则入死门

发表于 2015-4-2 1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4-2 12: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4-2 14: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好时节
发表于 2015-4-2 16: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28 02:35 , Processed in 0.0192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