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uangshishu

[原创] 为中华民族声辩的历史正义之音(作者:黄世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5 15: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5: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序言(作者:黃世殊)

  何新著译编年提要
  (1976-2013)

  序言

  这是一部具史谱性质的何新著译分类述要。
  本提要系在我阅读何新先生著作之札记基础上汇撰。在本书中,笔者略依四库之旨

,对何新著述进行系统分类,编撰内容提要,考证逸事始末。疑惑不明者,则断以己意

  从1970年开始,经四十余年之探索,迄至于今,何新乃已构建了一个渊博的学术体

系。此体系宏伟丰富,由目前已出版的近百卷著作文本构成,盖逾千万言。其著述内容
,则涵盖广博,包罗万有。但这并不是说,何新体系已经尽善尽美。相反,它是在长期
不断反思与自我否定的探索中趋于成熟和成型的。如果要问这一进程何时完成?笔者认
为,思考与探索,将纵贯于何新的一生。
  概言之,何新学术体系,盖可分为三大方面:
  一、逻辑与哲学(形而上之学/方法论)
  二、古典学术领域(历史文化研究)
  三、现代学术领域(经世致用之学)
  上述每一方面,又包涵了若干子项。如哲学研究,可分为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古典

哲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扩及于数学史、拓扑学、生物分类学、科学哲学、现代宇宙
理论等。逻辑研究之重点,则是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的研究与阐释,由此创生独立于古
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两大系统之外的新型逻辑--泛演化逻辑学。这一新逻辑体系
构想,曾受到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关注和重视。形而上领域研究的结果是导出“新逻辑
主义”。
  古典学术领域,包括中国远古神话朴学考据、传统中国的文化学与社会学研究、中

西学术思想史比较研究、古典语文学(说文解字、小学训诂)、经学、史学、孔学、诗
经学、楚辞学、先秦诸子研究、古天文学、古历法学、中古佛学、希腊罗马伪史考证等
。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成果,又每多体现于对经学典籍的训诂和解释之中,这就是
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考证和绚烂新译。古典学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是导出“新证古主义”
和“新历史主义”。
  而现代学术领域覆盖面之广博,则更殊为惊人。
  如经济学研究,包括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世界经济形势的观察、西方经济学

史与理论批判、列宁新经济思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演化之轨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经济周期(或称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经济长波)的新考察、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研
究、霍夫曼理论影响下的苏联工业化研究、布哈林经济理论的批判、建国以来中国经济
发展的宏观演变与计划经济体制的重新思考,以及统制性经济和计划性经济两种模式的
概念及其比较。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则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和列宁新经济思想的
深入研究与思考。
  政治学研究,包括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莱茵模式两种资

本主义体制的比较、德美日工业化经验的考察、英法意经济“国有化”运动研究、20世
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建国后中国政治历史发展轨迹、毛泽东思想研
究(含传记、战略理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体制的比较、近代西方国家政治理论与
宪政民主人权学说等等。最后是新国家主义思想的酝酿和奠基,以及新社会主义理念的
成型与提出。
  战略学研究,则包括西方地缘政治学、中国古典军事战略理论、当代中国外交史、

国际战略形势研究、共济会全球蓝图等方面。……如此等等。应当指出的是,何新对当
代国内外经济、战略问题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研究,也曾受到钱学森的重视。
  现代学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是导出“新国家主义”和“新社会主义”。
  上述各领域之研究,既具有相对独立性质,又非截然界分、互无关涉,而是强烈表

现出诸学科相互渗透、融汇贯通,乃至整合为一的一体化、立体式特点。其学术之终极
抱负,则蕴涵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时态去全面探索致民族文化于复兴和国家现代化道
术的溥伟宏大之义。因此,如果综观何新学术体系,我们发现其研究视野和思考方向,
是分别同时指向于过去、现在与未来。殆可谓“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内圣外王
之学。逻辑与哲学在其中,则具有沟通、整合和纲维三者的中枢性之意义。
  可注意的是,以上领域每一方面的研究,都足以耗费一个学者的毕生精力与才智。

因此,何新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每一领域都作罗掘无遗、面面俱到之研究。他主要是对有
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涉猎,选择重点,实行攻坚,提出、发现和试图解决关键性问题,由
此导出新认知、新视野和新思维,使其大备于我。则知,哲人并非是所谓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而乃是永不满足、不断思考的人。是掌握一种观察历史、分析现实、预测未来
的工具理性的人。所谓哲学,是求知之学、求智之学、智慧之学,是总方法论、总工具
论。哲之本字晢。《说文》:“晢,昭明也。”我则以为,晢、哲音转可通彻。昭明/太
阳照彻大地。以佛学言之,哲学亦即大光明、大圆通、大彻大悟之学。
  由是,理解和把握何新学术之关键,厥维其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考和逻辑学说。在这

里,泛演化逻辑遂成为启此关键的钥匙和工具。当然,作为具有总结性的方法论意义上
的哲学思想与泛演化逻辑,其具体内涵,盖非一二语所可概括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近代百年以来革命战争与社会动乱的风雨磨洗之后,中国

传统文化在一轮又一轮的启蒙、批判、革命、运动浪潮中崩解离析而几乎荡然无存的形
势下,面对国内学术界的一片欧风美雨,何新却转首埋入批判者一贯视为“愚昧陈旧、
“腐朽落后”、“封建专制”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故纸堆,出入儒佛老庄,爬抉
经史子集,检读稗官野史,重拾汉学考证,以小学之术而问大道之学,杂学旁收,追索
绳绳不绝的民族文化之精魂,并以复兴华夏传统文化自期,孜孜不倦,成绩卓着。从某
种意义上说,何新学术思想体系可以视为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发展演变的一个合乎辩证逻
辑的历史性产物。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他筚路蓝缕,是最早将朴学、神话学、人类学、考

古学、符号学、宗教学、经济学、地理学、天文历法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糅合,融会贯通
为一体,用以研究中国古典文明,并抱有自觉意识与远大使命感的先驱者。这是他超越
于旧式学者的特出之处。甚至“礼失而求诸野”,把东瀛民族引以为傲的“太阳神”宗
教崇拜的起源也考证得水落石出,一时震惊日本学术界,可谓大出国人之意表。在此领
域,他是以新证古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痛击20世纪初叶以来的胡适一派的伪疑古主义。
  在现代化和国际战略研究领域,他创榛辟莽,又是一位把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

、人权学、文化学、历史学、军事学、地缘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起来,研究西方
近现代文明和中国外交战略与现代化问题的先行者。而他对上古中国经典文献近乎网罗
无遗的破解和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在高度自觉地继承着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作过
的挽救和传续古典学术伟大传统的工作,又仿佛是英哲培根《新工具论》精神在现代中
国的生动写照。在此领域,他是以新国家主义和新民族主义抗衡西方共济会的新殖民主
义和新世界主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由于具有深厚的黑格尔逻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经

济学素养和惊人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知识,尤其是对于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深刻理解
与把握,以及长期生活磨炼于中国社会底层的丰富阅历,加之以对西方社会形态和文化
传统洞察入微的精深理解,使得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问题,经常处于既宏观又具体、既
辩证又历史的高瞻远瞩的有利位置,从而能够作出超越历史的多维度、立体式的观察和
思考,发表合于现实和逻辑的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
  综观何新迄今为止的学术探索之路,有这样一条主导线索:
  由哲学、逻辑学入手,切入文史艺术理论,出入于中国先秦诸子、中古佛学、古希

腊哲学的经典文献,深入研究维柯、培根、洛克、霍布斯、马基雅弗利、柏克、休谟、
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莱布尼兹、笛卡儿、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帕斯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近代以来诸大哲人的经典着作,有继承、有批
判、有否定、有扬弃。同时汲纳吞吐西方现代学术观念方法,继承和发扬汉清经儒朴学
考据的工具方法和理性传统,重新审视和评价中国古典文明的伟大意义。在新逻辑主义
、新哲学思维和新历史主义的引领下,主要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
地缘政治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和反思近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运动的利弊得失、
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和古典中国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其最
高意旨,乃指向于追求探索致古典华夏学术于现代化、致中国文化于伟大复兴之新学术
的宏大理想。
  关于何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即不乏论者。可谓见仁见智。
  或谓何新之学术庞杂无体统,盖属“现代杂家”云云。此为入名山不识宝之言。何

新学术,非七宝楼台。读何新书,若无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容易堕于盲人摸象之肤见
。尤其国学经典和神话训诂部分,如不具备古典历史文化知识,则将为之目眩神迷,淹
不能出。谓“杂家”者,尚不能摸其门墙,何谈登堂入室?实际何新学术自成体系,极
有逻辑。诚如其自述所言:“我平生所治诸学,虽貌似芜杂,实际皆有来源及去脉。”
(何新《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又说:“我之哲学观乃对冲20世纪西方主流思
潮语言分析学派之新逻辑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则为对冲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治思潮之
新国家主义。文化及历史观则为对冲胡适疑古学派之新证古主义及新历史主义(此方面
论着已经汇总为多次出版之《何新经典新解》系列中)。我平生治学之全部主旨与目标
皆为复兴(满清统治以前之)中华文明,并曾经试图鼓吹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统合新天下
体系。盖此哲学、经济学及历史文化学已成三足鼎立,足以构成一套具自适、自足、自
洽性之思想系统也。”(何新《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
  何新认为:“学问最高之境是融会贯通。我治学视野宽阔,更求汇通与贯通。”他

总结自己的治学说:“我的学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古学,研究国学及古代经典的。
一部分是新学。这一部分是活学问--研究于国家、于民生有用和能用的学问,即前人所
谓‘经世致用’之学,就是关于经济,政治,国计民生以及关乎国际形势和全球战略问
题的大学术。”(何新《奋斗与思考·总结我的国学和史学研究:追本溯源,古为今用
》)
  因此,何新是穷天溯地的通家。
  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纪述何新学术者层出不穷。国内方面,石磊、俞建章、魏明

之、方堃、石中、孙永仁、钟新、景戎华、孙伟化、祝东力、房宁、黎明、郑鸣谦、子
真(笔名)、徐戎(静隐庐主)、倪阳、卢麒元等人士,均可谓阐述、研究和推介何新
学术思想之先驱者。海外则有颜元叔、陈映真、王文兴、叶先扬、陈冠雄、龚忠武、林
书扬等着名爱国学者。晚近作深入研究的,有知原(笔名)、周文、李多、叶慧坚(冲
击力)、元禾、老田(笔名)、西隐(笔名)、丁涛、李琳、赵玉春、路漫漫(网名)
、听婵释禅(网名)、honeststone(网名)、九万里风(网名)、仁苏罗(网名)、秋
落(网名)、于义凡、爱新觉罗·启程……等大量才俊。他们的专着和文论,有助于人
们从多种角度去认识、理解何新学术的内涵。
  九十年代末国内出版的《何新批判·研究与评估》(杨子江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是一部较全面研究评述何新的专着,其中收入逾百封国内外学者评
述何新学术的信件,在资料汇集方面可谓弥足珍贵。方堃先生编着的《何新--中国当代
思想史的个案》(未刊本),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评论何新及其学术的资料汇编。令人高
兴的是,何新学术日益引起青年学者的重视。于义凡先生撰写的《简论新国家主义》是
国内第一篇何学硕士论文。叶慧坚博士的一系列论着,则涉及何新逻辑、哲学、国学、
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等多方面内容,对何新学术作了颇具功力的深度综述和
独到阐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着名何新研究专家倪阳先生,不仅首创国内大学院校何学研究

之先河,率先在安徽滁州学院开设何新研究选修课,组织成立了何新学术研究与批判学
会,开设了“何新研究中心”网站,出版了七卷本的《何新研究与批判文章选集》,使
得何新学术思想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获得普及性的研究和推广。而且倪阳教授长期以来身
体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近年获得丰硕成果,出版了《何新研究与批判》一书。
这是国内学者第一部何新学术研究之专着,具有重大意义。由倪阳先生发起和主导的滁
州学院何新研究活动,已引起国内何学研究者的瞩目和重视。
  我谬以为,何新学术体系具有四大特色:
  一是朴素性。通观其各类着作,决不作故弄玄虚、游谈无根之论。反权威、反潮流

始终是何新学术人生的主色调。不管这种权威/潮流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
现代的。但是,拒绝庸俗,摒弃教条。破中有立,继往开来。
  不是华言美辞、玩弄术语的浅薄之谈,而是深入历史、扎根现实的致用之术。不是

开讲于经院学府的深奥玄论,而是面向于普罗大众的经世之学。不是志在新奇的时髦之
作,而是理性务实的拓荒之学。高度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历史性,是何新学术最鲜明的
一个特点。
  二是思辩性。立论审慎,逻辑严密,叙述朴谨。他从不轻信二手着述资料,而是严

循实事求是精神,十分注重对于经典着作语辞和传统范畴之原始意义的考证、辨析和梳
理。如有所疑,必穷溯其源,厘其始末。以此确立学术之本根,作到纲举而目张,根深
而叶茂。这也正是他所谆谆劝诫于年青人读书治学的重要原则。
  三是包容性。海涵天负,吞吐百家,出以新意。他勇于反思,擅于发疑。每在人们

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新解。读其书,仿佛作战,常于不经意处,遭逢其伏
兵。其学术有类军事,长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如西方经济史、共济会问题、希腊伪
史考、英国伪史证、中美汇率战等,皆犁其庭穴,破其渊薮,而扫空前古。其廓清烟雾
,探本溯源,穷追不舍,皆多如此类。而他最为擅长的还是哲学逻辑、朴学考证与中国
历史这三大方面。
  四是原则性。壁垒森严,爱憎分明,明夷夏之辨,弃左右之争。坚决反对社会达尔

文主义,总是把关注目光投向于最广大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一切以国家主义为宗旨,
以民族利益为本位,以民瘼疾苦为导向,以实践标准为取舍,拒绝曲学阿世,从不掩饰
立场。横扫学术上之奴颜媚骨,痛恨以理论欺世、以学术干禄、以术学希旨、以谬说迎
合权贵资本阶层、以道学叛卖祖国民族的伪学者和伪学术。
  我所体会的何新学术思想体系,大者言之,盖如是也。
  本书所收着述,起于1976年,结于2013年。资料来源,主要根据已出版何新着作(

包括期刊杂志及报纸)。同时参考“何新中国论坛”网站、兴华论坛以及经何新先生授
权而发表于网络博客的着述。在《编年提要》之后,是本人关于何新学术思想研究的若
干论稿,另附我校核的《何新着作版本年表》。希望由此,为读者提供一份何新学术的
详细索引,为研究者提供一部何新思想的简明纲要,同时尝试建立一个何新体系的学术
基因库。目的惟是初步梳理何新学术体系之渊源脉络。
  本书之提要,基本内容来自何新书籍。同时全文附录了部分重要论文。因此,在一

定意义上,本提要可视为何新浩瀚着作之简明本。笔者在检读全文基础上,对其重要观
点加以整理和归纳。整合提要的同时,对原着原文作基本校对。而对于哲学、逻辑、经
济、佛学诸问题,笔者无学,未敢赞一辞。
  本书之汇撰始于2008年。以事冗人碌,而时有辍作。近年稍闲,因可潜心董理之。

迤逦于今,终成此稿,但我却未敢松懈。盖余阅读何着,颇有何学渊博而穷于检索之感
。因不惮谫陋,考溯版本,汇集提要,以飨读者,庶几免去搜检之苦。语云:“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何新先生学博,尚多未刊布之手稿。此后容当增补修订。本书跨度大
、范围广,涉及大量文献,未及从细校对,故疏漏错谬失校之处,在所难免。尚希阅者
鉴谅,不吝批评指正之。
  最后,我谨以此书敬献于何新先生!
  是为序。


  黄世殊
  2012年12月11日写
  2013年12月23日改记于阳明浦

发表于 2015-3-25 15: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发表于 2015-3-25 15: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5: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跋言:何新学术的意义(作者:黃世殊)

  编后跋言:何新学术的意义
  黄世殊

  何新在备历坎坷的青年时代,通过对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哲学逻辑学和毛泽东思
想的深入研究,确立了何氏学术体系的本根与基脉。而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后的早
期治学,博涉中西,杂学旁收,不啻潜龙在渊如鱼得水。其对理论禁区的挑战与反思,
对僵化守旧的经院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的重新思考与批判,攻势凌厉无前,可谓气夺
千军。当此学术著译编年提要成书之际,兹分类略述如次。
  (一)
  八十年代以来,何新通过对乾嘉朴学的深入研究和继承创新,以小学为术,问大学

之道,创立文化语义训诂学,追溯历史传统文化源头,呼唤民族始祖英雄之精魂,全面
重新解读诠释华夏上古文明和经典,“探索维系、延伸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新价值体系
,以及新的意识形态。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评估中国文化的价值
体系”,革新近代百年以来的国学理论,由此奠定和确立了何新国学研究体系的基石。
在语言学、方法学上引起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所未有的变革。
  文化语义训诂学是何新体系中最为瑰丽灿烂的学术成果之一。
  何氏文化语义训诂学,其关键点在于训诂学与文化学。创立的标志性着作是出版于

1986年的《诸神的起源》一书。从此,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个几乎囊括
上古中国文化典籍的庞大解译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以下书目:
  1.《尚书新解?大政宪典》
  2.《易经新解?天行健》
  3.《论语新解?思与行》
  4.《老子新解?宇宙之道》
  5.《孙子兵法新解?兵典》
  6.《天问新解?宇宙之问》
  7.《楚帛书与夏小正新解?宇宙起源》
  8.《诗经(情诗)新解?风与雅》
  9.《诗经(史诗)新解?雅与颂》
  10.《楚辞新解?圣灵之歌》
  11.《孔子年谱长编》
  12.《谈龙说凤》
  13.《诸神的起源》
  14.《龙?神话与真相》
  15.《圣?孔子新传》
  16.《霸?秦昭襄王年谱》
  17.《雄?汉武大帝新传》
  18.《两汉经学今古文论争新议》
  19.《说文解字批注》
  20.《读史札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看作是何新独自完成的现代版十三经注疏。它具有以下几

个特点:
  一、经典性。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范围广。几乎囊括中国文化源头之典籍。
  三、难度大。这也是没有疑义的。
  四、创新性。这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否则就不必冠以新解之名了。
  五、资料多。从浩如烟海的古书及现代学者着作中大量征引了第一手资料,凡立新

说皆植根于古今学者以上典籍有价值的注解与考证,有继承、有扬弃、有否定。在资料
、材料和证据的收集上令人目眩,盖可雄视于当代。
  这不仅体现在注文中字里行间大量发表的新考证与新见解,而且体现在对典籍文本

流畅文雅而不失通俗的译文里。既使现代人阅读艰涩古奥、佶屈聱牙的上古经典文献,
不再是一件头痛的事情,又从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为后代学者继续研究这些经典文
献提供一个翔实可信的范本。何新国学经典新解系列的最大学术价值正在于此。
  何新通过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朴学考证与文化学研究,还原文化经典的真实面貌,对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作谦虚审慎的重新思考与冷静客观的评价体认,其主要目的,不仅
在于严肃批判长期以来以“疑古派”为代表的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西化主义思潮和自我
否定、自我摧毁以至无端诬蔑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而且更是着眼于重新认识中国古典
文明的伟大价值,为传统学术之绝学(具体是经学与朴学)的继承和传续肩负重任,以
此召唤未来中国文化学术的复兴。在方法论上,则是以小学为术,问大学之道,重拾朴
学考证,贯通以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解释学、逻辑学等人文学科知识,发扬朴学实
证主义之风,寻绎中国文化源头,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变化规律,展望其演化方向

  (二)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何新从文史哲研究切入经济学政治学领域,由此备遭对立阵营

空前的嫉妒、仇视与批判。然而何新对新中国外交史、当代经济及政治改革问题、政治
学问题、社会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地缘政治学等领域皆开辟了领先性的研究。这个领域的
研究使得何新曾经深深介入当代政治活动领域,一度影响重大决策,是何新个人政治智
慧与学术思想体系全面趋于成熟的体现。
  何新以独树一帜的毛泽东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建国以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

路线、大跃进以至于“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的宏观研究,从社会
主义理论渊源及其演变、地缘政治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总结近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
运动的利弊得失、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历史和古典中国走向近代化现
代化的经验教训,重新解读中国革命,寻找连通华夏传统思想与现代革命、华夏传统思
想与外来文明,使之衔接连续的桥梁。
  1990年与日本经济学家矢吹晋的谈话录,通过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

立思考,批判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挑战国内经济学界主导流派,解构权威,拆除偶像,
提出以祖国与民族的利益为最高治学宗旨。在此文中,何新勇敢否定当时居主流的短缺
经济学理论,而破天荒地指出中国经济陷入困难的原因是“生产过剩”--振聋发聩。此
论为后来中国商品的出口主导新政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21世纪到来之际,何新郑重提出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全面对抗和批判西方新自由

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以新国家主义应对西方的普世价值及全球化主义,可谓是何
新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的一大飞跃。继之发表和出版《论政治国家主义》,以国家主义政
治学抗衡西方输入的普世价值意识形态。何新独特的学术体系的起源、生长与成型,是
深刻伴随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学术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
  这一学术体系起点高远、构造宏伟、涵盖广博,但却不因其涉猎面广而失诸肤浅,

因为何新于多个领域所提出的观点,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而得出的。因之他的
几乎每一见解的发表,都曾在所涉领域形成过一种冲击,而启一代之思潮。也因此使学
术界对其充满了误解、争议以至仇视、嫉妒。关于学术界以至社会上对何新生平与学术
猜疑不休、混乱不一的局面,何新研究专家方堃先生有精妙传神的概括:
  “--在举国正轰轰烈烈开展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时,何新就像是一只早起的

虫儿,开始用还远不成熟的声音,质疑这场革命的正确性,质疑江青一伙的历史观,文稿
被退回了他所在的农场,他因此成了反革命,带了半年的手铐;
  当人们还仍为政治禁区所震慑的时候,他语出惊人,激烈而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斯大

林的社会发展五阶段公式,提出应该重新研究马克思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在史
学界掀起滔天大浪,而他自己则被解除了着名历史学权威黎澎先生学术助理的职务;
  当人们还沉浸在文革的创痛中悲不自胜时,他作为“始作俑者之一”,掀起了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而当某些“热”昏了头的“知识精英”声色俱厉对传统文化极尽
挖苦之能事时……,他又提出应对文化反思进行“再反思”,并开始广泛、系统地挖掘
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
  当文革的极左思潮仍然给人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持久地破坏甚至是摧残时,他带头从

哲学上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甚至专门着文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论自由》
“声辩”--而当人们蜂拥而上大谈“自由”“民主”,纷纷兴奋地传阅戈尔巴乔夫的《
新思维》时,他却以其惯有的敏锐捕捉到了弥漫在社会中的“危险气氛”,大声疾呼民
族和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郑重申明自己“宁愿做一个理性的‘保守主义者’”,呼吁国
人要对“新潮学者”们“慷慨激昂地作煽动”的利益动机及其后果保持清醒头脑;
  他被当代中国的所谓新自由主义者们视为死敌,但他却是陈寅恪和顾准最早(上世纪

80年代中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之一--而这两人又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所谓的
“新自由主义者”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偶像。
  --何新是新一代学者中唯一没上完大学而成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的人;他的研究范

围之广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恐怕找不出第二人:包括史学、经学、考据学、人类学、哲学、
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美学、国际战略学等十多个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之丰富更是
学术界的一大奇观:几乎每年出版一两部新着,仅关于中国史前神话和先秦诸子的考据、
阐释之作就有煌煌十卷;
  他离当代中国的政治旋涡中心既是最近的、又是最远的:他曾被邓**称为“是个

好青年”、被美国大报称为“邓的卫道士”、被日本媒体称为“美国世界帝国的挑战者
”,他的书被香港出版家命题为《致中南海密札》,《人民日报》曾从一版开始,接转
二版、三版发表他一篇长达2万余字的谈话录,该报还曾委派其理论部负责人到中央党校
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作专题报告解读“何新现象”……
  但他又以坐不了班、开不了会、保不住密为由多次婉拒了高层的任职安排,始终无

官无职、无党无派,特立独行;他的学术研究成果读者最多,得到的评价分歧又最大;
关于他的评论和议论是最多的,而他的个人世界又是最孤独的;想结识他的人有成千上
万,忙着与他划清界线的人也难以计数;
  他是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最多相关信息资料的学者,又是近十年来在传统媒体上

最难见到的知名学者;别的学者都怕自己的学术研究被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他却公
开申明哪怕是自己那些呕心沥血的远古神话考据之作也是为了创新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摘自方堃《“何新现象”之谜与何新的意识形态抱负》)
  (三)
  近三十年来,道术已为天下裂。何新学术,异军突起,其中有大道存焉,有大义存

焉,正所谓“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总体言之,何新凭藉达十余卷国学经典新
考等一系列历史朴学文化着作,在传统经学、史学领域,已经确立了雄视今古的地位。
而黑格尔、马克思哲学逻辑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结合,则催生了独无仅有的何氏学
术体系。
  对古今中外诸大智者的深入思考与精辟总结,特别是通过深刻阐释黑格尔逻辑学,

建立泛演化逻辑体系,解构古典逻辑或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使何新学术既具
有道家与兵家式的冷静思辩的浓厚色彩,同时又不乏积极进取的古典儒家人文主义的情
感高度,其海涵天负、吐纳百家的治学已臻独步境界。冷眼当世,颇不乏各领风骚三五
载的“学术明星”之流。相比于当代比比皆是的“精神侏儒”,何新无疑已是一个难以
超越的超级学术巨人。
  尽管关于何新的学术和政治争论必将长期持续下去。但是后人定会深深感谢何新先

生,他带给国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观点、新认知和新视野。文起三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
溺--他的卓越工作以其罕见深度启迪了当代中国人,并必将引起后人在思想上的不断思
考和进步。我们应当感谢和铭记他不辞艰苦的辛勤工作,排除文字障碍,穿越历史迷雾
,拂去覆盖于千年古卷之上的厚重积尘,以超人才华还原了经典的真实面貌,使得我们
面对佶屈聱牙、艰涩古奥令人生畏的上古经典文献,就仿佛面对黯淡已久的青铜古鼎,
忽然目睹了瑰丽绚烂的光彩,重拾了阅读欣赏的兴趣,从而使得我们增强了对伟大祖国
历史文明的强烈自信。
  我们应当感谢何新先生!正是他在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盛行,“欧风美雨”披靡于中

国学术界的形势下,力抗逆流,横扫谬说,启蒙国人,以西西弗斯的精神,以堂吉诃德
式的姿态,勇敢打破和粉碎了“疑古派”和学术汉奸与华奸们所精心构造和炮制的关于
中国历史的种种胡说八(霸)道,揭露西方的伪史体系和深藏历史深处的秘密,从而引
领我们平视列强,一扫学术上的奴颜媚骨,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作谦虚审慎的重新思
考与评价体认。何氏之后,除了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投下巨大身影之余,其所形成的诸多
空白,将使后人穷于填补。但其遗响,必将不绝如缕,垂范后世。
  有鉴于斯,从中国文化研究与传统学术的创新与发展,从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复兴,从祖国历史文化的哺育、滋润中汲取营养,重新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理解和评估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更是从探索维系、延伸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新价值
体系和新意识形态的角度,如何正确而深入地认识、研究和挖掘何新学术体系中的大量
宝藏,已是极为必要的当务之急。然而,由于何新学术的广博渊深,又恐非二三子所能
胜任。因此,必须有多人从多角度、多方向攻读以期消化继承之。

  [2012年10月草,2013年7月改记于阳明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4-30 17:17 , Processed in 0.01683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