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大井头

和平县民间传说故事大汇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女灵石的传说


                                          ——卢 光 搜集整理

    仙女灵石,位距和平县城东面十五公里处,是一座壮丽美观的石山,为和平县八景之一。石山高八百三十七公尺,石顶面积约二十平方公尺,石下有天然石室二间,有清泉一口,泉水清甜可口。山腹盛产绿茶,清醇滑口。从石顶而下有一条崎岖小道,有的游众,常以攀登此道为乐。石山半腰处有个小庙堂,内有“地母”神位。过去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及十月十八日,有许多信众,到小庙堂点灯烧香朝拜。由于山高峻秀、风景优美,一天中的早上、中午、晚间气候变化异常,尤其秋天,景色更为迷人,所以每年的“九九”重阳节,都有许多游客来此登高浏览。
    为什么叫仙女灵石?相传有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仙女,受了天上玉皇大帝的派使,要在人间做皇帝,京都设在广东境内。仙人受命后,于一夜间肩挑一担大石。又以仙法驱赶许多小石滚滚往南行。当行至广东境内,忽听雄鸡喔喔啼,仙人以为天亮,将肩担的一担石头放下,一头掉在和平东面长成一个好似大龙头般的大石头:一头掉在和平上陵,长成好似山羊的羊石,连起好似龙尾状的尖石。因为龙头石风景优美,常有仙女下来游玩,石顶上留有仙人足迹。每逢久旱不雨时,附近乡众,具备“三牲五味”,由僧侣及乡绅领着众人,头戴“杨柳帽”,手执绿色小旗写上“求天化雨”字样,前往仙女石祈祷下雨。其间,僧侣将牲口血涂在石顶上的仙人足迹里,须臾,天上兴云化雨。故此有仙女灵石之称。

发表于 2009-8-27 0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接再厉!再接再厉!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表塔的传说
                                       ——佚名 搜集整理

    在和平县彭寨镇的附近,耸立着一座古老的华表塔,这塔高25米,共五层,沿塔内旋梯拾级而上,依窗往南眺望,整个山镇犹如一艘长风破浪的巨轮。

    华表塔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塔的兴建,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200多户人家在彭寨这里休养生息。可是天不照应,这里连年遭狂风暴雨袭击,好端端的山镇,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在废墟上叹息着,只好打起背包,准备到外地去讨饭过日子。这时,一位自称“华表”的老和尚路过此地,他察看了地形,就对乡亲们说:“乡亲们甭怕,彭寨的地形是个船形,如果在寨里建座宝塔,就像在船上竖根(桅杆),那么这船是可以稳住的。”说完,就飘然而去。乡亲们撑起腰杆,勒紧裤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按老和尚指定的位置,建起了一座塔,紧接着开沟挖渠,兴修水利,重建家园。自此,宝塔这根“桅”镇住了洪水,,也稳住了这艘“巨轮”。为了纪念这位老和尚,后来人们给这座塔取名为“华表塔”。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米福的传说
                                        ——曹志文 搜集整理

   
    “米福”原名叫做“米窟”,即今天的米福乡。相传很久以前,村南面一公里处的山上有个小石洞,洞内有个石孔每晚都会流出白米一升,也只有行善积德之人才能得到这些米。

    当地有个穷和尚,生活清苦,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偶然发现半山的小石洞里有一升白米,他小心翼翼地用衣服包着捧了回去,做成香喷喷的米饭,饱饱地吃了一顿。第二天,他怀着好奇心,再到昨天出米的小石洞去看,只见又有一堆白米。经过察看,他发现米是从石壁小石孔里流出来的,他想:“这是天赐之福。”从此,他就依靠这天赐之福的每天一升白米,过上安逸生活。

    不久,和尚渐渐开始不满足了,心想:“饭是有得吃了,可要是能有多一点米,拿去换钱花,那该多好啊!”他日思夜想,终于想了一个方法。这一天他买了香纸、油烛和供品,到出米的石洞前焚香叩头,祷告说:“家有老母,请多赐口米,拯救生命,造福人间。”但求完神后,石洞并没有流出更多的米,每天还是只赐他一升。

    贪心的和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向石匠借了一只铁锤和一支钢钎,把出米小石孔凿成茶杯一样大,以为这样石洞流出来的米就会很多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挑着箩筐、布袋兴致勃勃地跑到石洞口去装米。但是,走到石洞一看,竟然一粒米都没有。“米是不是给偷了?”他四围察看一番,但怎么也看不到有人和鸟兽到过洞口的迹象,当时他就眼前一黑,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昏了过去。过了许久,和尚才渐渐苏醒过来,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

    和尚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突然精神恍惚,又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才渐渐醒过来,挑起箩筐、布袋,拖着沉重的双腿踉踉跄跄地走回去,经过一水潭边时,不小心失足堕入潭里,再也没爬上来。
    从此,小石洞的石孔再也没有米流出来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山村取名叫“米窟村”,把淹死和尚的深潭叫做“和尚潭”。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沸水墩的传说

                                       ——佚 名 搜集整理


    和平县贝墩镇,以前叫“沸墩”。在离贝墩街北约一百米处,有一巨型石墩,石墩上面有数个泉眼,源源不断地涌出沸水,人们称之为“沸水墩”。当地村民常取沸水用于宰杀牲畜,而用来浴身还可以医治皮肤病。
    相传,沸水墩的每个泉眼就有一颗沸珠,如取出来,不管埋在什么地方,都能涌出沸水。当时有两个番鬼佬(外国人)探得沸珠如此神奇,不惜长途跋涉,偷偷摸摸赶到贝墩来偷宝。他们在夜幕的掩护下,将石墩凿开一个洞,然后伸手去掏沸珠,眼看就要拿到手了,可沸珠一滚,又滚进洞里去了,每次都是如此,两个番鬼佬折腾了半夜都未能将沸珠取出来。天亮了,早起的村民发现有人偷宝,立即呼唤其他村民,抄起锄头、镰刀追赶,番鬼佬落荒而逃。后来,沸珠还是被贼人偷走了一颗。因此,现在石墩上涌出的是一冷一热两口泉水,西北边涌出的是冷水,东南边涌出的是沸水。
发表于 2009-8-27 0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井头 于 2009-8-27 00:15 发表
注:本帖文章皆转自河源新闻网


                             盆山的传说
                                       
                                    ——叶亚被搜集整理

    在和平县彭寨镇的北面有 ...



怎么这么像 上海60至70年代拍的动画片《聚宝盆》中的内容情节。嘻嘻!!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襄廷“慷慨解纷”的故事
                                          ——陈仰天、李建仕 搜集整理


    陈襄廷1875年9月6日出生于和平县林寨下正村一个家大业大的富裕家庭,父亲及兄长早逝,母亲李氏身兼父职将其抚养长大。

    由于陈襄廷廉恭仁厚、乐善好施,甚得人缘与器重。1909年,被荐举为孝廉方正(六品顶戴);1918年,他又被推举为广东省议会议员、督军府顾问;1920年8月,他荣任和平县知事。在上任和平县知事不满半年的时间里,一举化解了龙川车田陈、邓两族姓的陈年恩怨,为人们广为乐道。

    当年,财大气粗的邓姓人准备在车田街建工厂,由于陈姓人二世祖的坟墓在此,便劝说陈姓人将坟墓迁走,而陈姓人则认为该地方是他们族姓的风水宝地,祖坟决不能迁移。邓姓人再三劝说无果,一气之下,欲强行将祖坟迁移。陈姓人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连夜发出白头贴:“陈不陈东不东,邓家敢挖陈二公,瘦狗叫不响,肥狗装耳聋,若是陈家齐齐上,看他邓家谁敢动!”并召集了车田、彭寨、林寨、古寨等地的陈姓人,携带鸟枪、棍棒、干粮,集结到车田街,与邓姓人爆发了大规模械斗。

    由此引发的冲突持续了数年,双方死伤多人,两姓人居住的交叉地带行人绝迹,田地荒芜,村民生活极度艰难。为此,广东龙川、和平、江西定南几处县衙曾联合劝说调解,但无济于事,最后也是束手无策。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陈襄廷上任和平县知事,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化解陈姓人与邓姓人的族姓恩怨。他率领几个得力随从,不辞艰辛,深入辗转于各寨镇,游说于双方理事者及老成绅辈之间。他首先表白:“本人不是以政府立场,而是以宗亲戚友的身份前来同大家商量的。”接着将个中利害反复分析给他们听,同时语重深长地苦劝道:“为了一坟地之争,搞得族人死伤无数,家庭破散,何苦呢?此事若不解决,非但你们自己过不上好日子,对子孙后代更是祸害无穷啊!”双方听了,虽心明意了,但为了顾及颜面,都不愿意首先松口和解。此时,陈襄廷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这边对陈姓人说,邓姓人已认缺理了,愿意言和,并托我给你们道歉,同时给你们赔偿损失4000元;他那边又对邓姓人说,陈姓人已自认理亏,愿意言和,并托我给你们道歉,同时给你们赔偿损失4000元。两姓的乡亲父老早已为陈襄廷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感动,此举既有效地顾及了双方的颜面,也为双方的握手言和铺就了下台阶。于是双方也就顺水推舟地表态:“既然对方已先于认错和道歉,而且也做出了赔偿,我们给陈襄廷大人面子,同意握手言和。”

    就这样,陈襄廷通过艰辛滑旋,以一个美丽而善意的谎言,使得积怨多年的陈、邓两姓握手言和,双方百姓一笑抿恩仇。其实,双方的赔偿损失共8000元是陈襄廷自己掏腰包的,那时候8000元几乎是个天文数字了。众人闻知此事,纷纷对陈襄廷的侠骨义肠、良苦用心表示钦佩。惠州知府徐书祥赠陈襄廷一块“慷慨解纷”金匾,河源船塘知名人士、同盟会员欧阳骏亦赠诗一首:
    龙川之阳江之东,陈邓两族至角雄;
    尊官束手巨绅拙,公到即刻回春风。
    惊喜我公富且豪,黄金不悄计锥刀;
    急难同胞迈古今,每讪扬山拔一毛。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廖仲恺父子与林寨兴井村
                                     ——陈仰天、李建仕 搜集整理


    1918年春夏之交,时任国民政府署理财政代总长的廖仲恺到东江上游考察山区农村工作, 随行的还有其夫人何香凝以及年仅十岁的儿子廖承志。期间,在林寨兴井村的老朋友陈襄廷家中小住。

    廖仲恺的和平之行,主要是要详细了解山区农村国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扶助工农,探讨国民革命大事和对惠州地区地方建设的调研。廖仲恺来到兴井村,多次深入农家谈心,嘘寒问暖。有一天,他缓步走进周梅珍大娘家中,见院子里晾着一床露出棉花的破棉被,便伸手摸了模,捏了捏,心里不禁一沉,接连问大娘:“冬天盖这么薄的被子冷不冷?家里有几口人?小孩上学了没有?” 周大娘一一如实回答,他又问:“庄稼收成如何?一家人够不够吃?”周大娘唉叹一声说:“租人田地, 耕田难啊!”心头沉重的廖仲恺点了点头。接着,廖仲恺找到乡公所的陈娴五局董,商讨农民的税收问题。他说:“农民靠租地生活,辛苦耕种一年,收成的谷子只有几百斤,交完租就没剩几个了, 一家人的所有开销全靠它。我们要关注民生,地方政府不能再横征苛捐杂税,要让农民的生活慢慢好起来。”陈娴五点头称是,表示会遵照执行。

    第二天, 廖仲恺踩着露珠走进桑园,兴致勃勃地与桑农们拉家常,桑农们说:“这里地势低洼,水稻产量低,我们改种蚕桑,家庭收益好多了。前几年卖蚕丝要到老隆,现在家门口办起了织染厂,我们就方便多了,家庭收入也高了,很多人家都将泥砖屋改建成石彻楼房,再也不怕水淹了。”廖仲恺听了,不禁对新兴的农村轻纺工业顿感兴趣,吃过早饭,就叫陈襄廷陪他到林寨街头的创林织染厂去参观。创林织染厂的厂长陈仿邹高兴地接待了廖仲恺,并作了简洁的情况汇报:“创林织染厂是在原老式家庭纺织高机和织布机械改良后投入生产的,织染厂生产的各式花布,纤维拉力强,花色鲜艳,广受民众欢迎,去年在省城参加年度‘广州轻纺产品评比’上,我们产品获得二等奖。”廖仲恺听过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农村之所以长期贫苦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不发达,要摆脱困境,非发展手工业和工业不可,这样才能使农村生产、农民生活逐步提高。”

    几天来,年幼的廖承志跟陈襄廷的孩子陈子敬、陈仿琴他们一起玩,乡村的一切对来自大都市的孩子来说,总是那么新鲜,他们捉迷藏、抓蝴蝶、跳格子、打木杖, 玩得十分开心。

    1921
年廖承志就读广州岭南大学附属高中部,正好与陈子敬是同班。久别的重逢让他们感到特别高兴,廖承志在言谈间,对在林寨与陈子敬兄妹们玩耍的情景无限回味,十分留恋着和平乡村。随着求学时光的流逝,他们俩人的友谊日益加深。

    1924
年暑假,陈子敬邀请廖承志到林寨乡村度假。在林寨码头,廖承志极目远眺,只见源泉滚滚来,不见浰水东流去,不禁连声赞道:“好地方,好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云山秀色,极象桂林山水。” 度假的这些日子里,廖承志涉足林寨的山野田间、民宅小巷,深入领略乡村的风土人情,还下田帮忙割稻谷,并称“人不劳动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浰江岸边有一棵乡民们称之为“蜢公树”的千年古树,生得枝繁叶茂,分桠九枝,树头屈曲隆起,状若龙头,树皮有如鳞甲。由于树龄长,树干腹中己成空,成了蜜蜂的天然蜂巢,一年四季蜂蝶满枝,百鸟鸣啾。这天傍晚,廖承志浰江河游泳后触景生情,口占律诗一首:“地灵物焕奇独钟,岸边神树号蜢公;腹空可容蜂酿蜜,枝繁常覆鸟越冬。独占地利壮风彩,傍依浰江丰姿容;泳罢呼伴披衣起,欢坐树下纳凉风。”

发表于 2009-8-27 0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我看过其他版本出入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谦光楼的传说
                                        ——陈仰天、吴敏慧 收集整理

    明末清初,和平县林寨兴井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浰江的水运之便,务农经商、发展手工业等,许多人因此富甲一方,首富拥有9700多亩田租,田产商铺遍布于龙川、河源、连平、梅州等地,他们富裕起来后,在当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气势恢宏、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具有客家特色的大型围龙屋——四角楼。其中以谦光楼最具代表性。

    相传,谦光楼的始创人陈云亭是个商人,常年漂泊在外,经营着几十间店铺,平时忙于生意,很少回家,家里的老母亲及妻子儿女仍住在老房子,云亭母亲是个好强、爱面子之人,看到同屋的众多叔侄都建四角楼,自自在在,十分羡慕,而每次儿子回家都没有打算建新房。云亭母亲心里焦急,又不便在儿子面前直言,只是每当族人问:“叔婆,你家什么时候建新房呀?”云亭母亲总是说:“我家呀,做屋的人已经死了(指云亭父亲),能做屋的人又没有出生(指孙辈)。”云亭知道母亲的心事后,心里不是滋味,心想,父亲早逝,母亲好不容易把自己及兄弟姐妹养大,现在自己有能力建新房,使母亲安享晚年了。于是放下手中生意,在家筹划建新房,并选好良辰吉日,开工建房。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动工之初,平整地基,开挖墙脚线,半个月、一个月转眼就过去,仍未见建成一间半间房。云亭本来手中生意忙,看见工程进度慢,真是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友人看见云亭着急难耐心急如火的样子说:“建房急也急不来,你还是到外面看看行情,顺便巡视你家在各埠的生意。这里的工程,我们帮你看着。”云亭听了,觉得有道理,用了一个月时间把自己在龙川、河源、和平等地经营的商铺巡查了一遍之后,回到家里一看,工程进展甚快,几千平方米的工地,上百间房的墙脚已起好,云亭心中大喜,当场表示,加付工价,奖励师傅。

    随着工程顺利进展,进入装修廊柱工程阶段,云亭日常在外面做生意,见多识广,要求建房师傅带上一流的雕刻工匠,按图纸做出一流的雕梁花柱。而建房师傅只带来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并说由这个小男孩负责整幢房的雕刻廊柱工程,云亭听后非常不高兴,当晚与师傅论理起来,说这么重要的工艺,怎能叫一个孩子完成,要求换人,师傅却不急不慢地说:“让这孩子先做几件雕柱试试,如果做不出来或做得不好的话,再换人也不迟。”第二天师傅借故离开3天。男孩以无所事事之状,毫不焦急,一连3天,雕刻了四个红木开口麒鳞,个个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云亭见之,知是高手,暗暗叫好,问男孩从何学艺,男孩说,师傅就是他父亲,从8、9岁开始跟父亲学雕刻,每年雕刻几十乃至上百个花梁雕柱。云亭听后既高兴又内疚,知道错怪师傅了,马上重金酬谢并向师傅道歉。

    经过四年的建设,谦光楼终于竣工,建成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中西结合的客家特色的四角楼。四角楼由四栋骑楼组成,屋内有11个天井,18个厅堂,全楼有3层共有324间房。楼的四角建成各四层的楼阁,楼阁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阁楼的窗用花岗石雕凿而成,坚不可摧。楼房以石灰、河沙、糯米粉、河卵石夯成两尺厚的实墙,屋顶用青砖封成硬檐。谦光楼总造价20多万两白银,楼房建成时,适逢云亭母亲80大寿,云亭母子心花怒放,叫来1个工人将库房中的银元挑出来,堆放在四角楼大天井上,这个工人足足挑了七天,将300平方米的天井铺满银圆。谦光楼主人的富庶程度震动四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20 11:18 , Processed in 0.01437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