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0|回复: 10

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工业梦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1 23: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span class="tpc_title">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工业梦想</span><br/><br/></strong><span class="tpc_content"><font size="2">  有件事,李扬达一直想说却因“不太好说”而没说。10月16日,他终于把这事向记者和盘托出。3天之后,这事虽未最终“结果”,但毕竟“开花”了——和平县政府与珠三角地区某钟表协会签订产业集聚基地框架协议,共建钟表产业园,计划首期投资20亿元以上,用3年时间完成,落户企业80家以上;第二、三期建设从2010年开始,用6年时间完成,落户企业200家,投资约60亿元。<br/><br/>&nbsp;  对于一个工业落后的山区贫困县而言,这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作为和平县委书记,李扬达一直想说这事,但因一年多来这事没有着落而“不太好说”。“我们紧紧盯了一年多时间,对方到省内6个市10多个县反复考察,其中10多次到和平明察暗访,最终与和平签订框架协议,谈何容易啊!”李扬达感慨道,“双方已经约定最迟在今年‘12·18’经贸活动期间正式签约,如能履约,将从根本上提升产业转移园的品位,将对和平发展工业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br/><br/>&nbsp;  这事,正是和平咬定工业不放松、致力打工业翻身仗的一个缩影。而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福和产业转移园),则是打这场翻身仗的主战场。探访其间,观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很容易进入一个山区贫困县的工业梦想,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个山区贫困县的艰难“转身”。<br/><br/>  <b>正风气转观念树“精神支柱”</b><br/><br/>&nbsp; &nbsp; 和平一位县领导迄今仍记得两年前的一个日子:2004年12月28日。这个日子本很寻常,但他却牢牢记得,原因是在当天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他“据理力争”,要把和平工业园(即福和产业转移园的“前身”)省道定忠公路边的一大块地(纵150米、横两三百米)“留出来”,作为商业用地,经营出效益,以弥补工业园开发建设资金之不足部分。<br/><br/>&nbsp;  这位县领导的建议基本未被采纳。当时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用最好的地来办工业”。但是,由于资金严重匮乏,和平工业园建设轰轰烈烈地搞了四五个月后,就“基本停滞不前”了。县工业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基本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后续资金跟不上,资金链断了。在他看来,不拓宽筹资和投入渠道,出现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当时和平的县级财政是“依附型经济”,镇一级经济绝大部分是“要饭型经济”,村一级经济绝大部分是“空壳型经济”,财力相当拮据。<br/><br/>&nbsp;  客观地讲,“用最好的地来办工业”这个“共识”的出发点是好的,其中不难看出决策者致力发展工业的良苦用心和急切之情。因为在当时,和平发展工业的步子已经相对迈得晚了。至少,和平提出“工业富县”的发展思路要比市里提出“工业立市”晚一两年。2000年,和平三大产业结构为45:23.8:31.2,而2004年为39.8:23.4:36.8,二产占比居然不增反降。<br/><br/>&nbsp;  和平发展工业的步子迈得晚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很容易达成“共识”:“唯条件论”盛行。这个答案很绝妙,包含了主观和客观因素。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当时和平的交通条件等硬环境之差在市内算得上“后无追兵”。也正因为这样,和平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商难招资难引、工业难发展”的思想。这就是当时的“唯条件论”。由此甚至在干部队伍中衍生出“熬日子”思想和“等、靠、要”思想。<br/><br/>&nbsp;  和平要“转身”,显然要破除“唯条件论”。去年10月19日,李扬达在他就任和平县委书记不久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和平要“知不足而后勇”,勇当追兵,当前必须克服三种思想,即“唯条件论”、“熬日子”思想和“等、靠、要”思想。会议召开之前,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调研,出了9个调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李扬达强调“必须克服三种思想”是有的放矢。县里的一位干部迄今仍清晰地记得李扬达在脱稿讲这个问题时“喊”了一声“在此我要大声疾呼”。“书记在台上‘大声疾呼’,我们既觉新鲜,又受震撼!”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说。<br/><br/>&nbsp;  李扬达所“疾呼”的,就是和平的干部要有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的勇气、鼓足干劲奋起直追的锐气。他把这种勇气和锐气归纳为和平的“精神支柱”。在他看来,和平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落后。据此,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六大任务”中,“正风气”和“转观念”居于首位和第二位。<br/><br/>&nbsp; <b>一个山区贫困县的艰难“转身”,正是从“正风气”和“转观念”开始的。</b><br/>&nbsp;  “正风气”和“转观念”非一日之功劳,“精神支柱”的树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据此,县委县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两个为准”(以绩为准、以税为准)、“两个论英雄”(以上项目论英雄、以筹资金论英雄)和“两个论能力”(以破解难题论能力、以维护稳定论能力),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用量化考核和质效评估,引导全县干部转变观念。<br/><br/>&nbsp;  与此同时,一场“铁腕正风气”行动迅速铺开,剑指机关作风和经济秩序。在铁腕整顿“吃、喝、卡、要”办事难,作风漂浮、不主动、不落实,回避矛盾、责任往上推往下移,坐而论道、只说别人、自己不干,党政干部充当“保护伞”和干部职工打麻将赌博这六大不正之风的过程中,30多名违法违规的党员被查处。而整顿经济秩序,县委县政府更是“砍”出“四板斧”:铁腕整治矿产资源开采秩序、铁腕整治经营性土地管理秩序、铁腕整顿政府资金的管理秩序、铁腕整顿政府工程的招投标和预结算秩序。其中,尤以整治矿产资源开采秩序的成效最为立竿见影:整治前每年的税收只有20多万元,整治当年(即2005年)税收达612万元;今年可望达1500万元以上;明年预计可达2000万元以上,为2004年的100倍。<br/><br/>&nbsp; 李扬达将这“四板斧”称为“止血强身”的“四板斧”,向管理要效益的“四板斧”。以下这组最新的数据,足以证明和平“正风气”和“止血强身”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和平财政综合增长率达53.78%,居全省67个县(市)第四位,比去年年终的排名前移了11位。在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排名中,和平有7项居全市首位,分别是财政综合增长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商税收、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税收。 &nbsp; <br/><br/>  <b>打造会“下蛋”的“母鸡工程”</b><br/>&nbsp; &nbsp; 从以上那组数据简析和平当前经济运行特点,很容易看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是其中一大亮点。事实上,和平的工业梦想贯穿于始于“正风气”和“转观念”的艰难“转身”中,或者说它就是“转身”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譬如福和产业转移园,表面上看它不过是在原和平工业园的基础上扩建,易名而已,但实质并非如此。以前叫开发工业园,现在叫经营工业园,两字之差,后者却充盈“市场”色彩。按李扬达的说法,就是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福和产业转移园,打造会“下蛋”的“母鸡工程”。 &nbsp; <br/><br/>&nbsp; &nbsp; 这是福和产业转移园的三个建园理念之一。所谓“母鸡工程”,就是会“下蛋”、能出效益的工程。“公鸡叫得响,也很好看,但不会下蛋。”李扬达说,“和平积贫积弱,经不起折腾,和平的项目必须出效益,和平需要‘母鸡工程’。”<br/><br/>&nbsp; &nbsp; 相对于打造“母鸡工程”,其余两个建园理念显得更为直观。其一是把福和产业转移园当作和平县城扩张的最大项目来抓,其二是把福和产业转移园当作搞热搞旺和平的主要手段来抓。和平县城总面积仅5平方公里多,而福和产业转移园的规划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首期建成后就等于扩大了大半个县城的面积。据估算,落户福和产业转移园的项目全部投产后,园内将聚集2万左右产业工人。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将对搞旺和平人气、拉动第三产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这两个理念,集中体现了“城园互动”的特点。<br/><br/>&nbsp; &nbsp; 而要实现“城园互动”,与工业园选址有莫大关系。有关理论认为,工业园区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母城”依托,从“母城”获得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福和产业转移园选择县城为“母城”,距县城中心区仅1公里,这样不仅在客观上奠定了县城扩张、造一个新和平城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把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对工业的支持作用凝聚起来,转化为工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只要完成了征地、平整和初步配套,产业转移园内的商业用地马上就可以进入市场,产生效益。相比无“母城”依托独立建设工业园区,这可提早进入经营程序,提早产生效益。<br/><br/>&nbsp; 由此引出土地经营的问题。李扬达说:“土地经营,是经营产业转移园的核心内容。以经营商业用地的利润,填补工业用地的差价是经营产业转移园的主要手段。”为此他算了一笔账:福和产业转移园首期开发3平方公里,按“五通一平”的要求建设,约需投入2亿元。县里在园内3个区域规划商住配套用地,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通过依法拍卖商业用地,以实现土地最大效益,用于补贴工业用地出让上的价格倒挂支出。按目前和平县城同等地类市场价格计算,这30万平方米土地全部推向市场成交后,可收入约1.6亿元。也就是说,首期3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成本,可以在经营商住配套用地上收回70%以上。加上出售工业用地可以补一部分成本,剩下的垫资总数将在县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与此同时,和平还致力探索经营产业转移园内的工业用地,启动效益评估机制,用经济附加值和社会附加值倒算工业用地的供应量、供应方位及供应价格。由此,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在实现“城园互动”的同时,又实现了“工商互动”。通过“以商补工”等途径,逐步构建起了滚动开发的资金支撑体系。<br/><br/>&nbsp; 这笔账算下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办工业园似乎轻而易举。事实并非如此。受市场容量、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工业园内规划的商住配套用地推向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期分批,必然有个较长的过程,工业园开发建设的前期投入还是要靠政府千方百计筹资。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今年以来就投入了4000多万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和平的本级财政收入。这么一笔庞大资金,从何而来?<br/><br/>&nbsp; 和平的主要做法,是“捆绑政策”。所谓“捆绑政策”,就是将产业转移园可争取或可变通的政策尽最大可能用足用活。目前,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至少捆绑了三大政策:省鼓励产业转移的优惠政策、扶贫政策和环保、交通、水利等专项资金政策。李扬达透露,福和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当部分资金,靠“捆绑政策”而来。<br/><br/>&nbsp; 在如此“开源”的同时,多方“节流”也是福和产业转移园开发建设的一大特点。县里算过一笔账,在争取政策成本最低化方面,节省了近1000万元用地规费;在争取工程造价最低化方面,他们在设置按时保质的前提下,采取“死包干”和最低价中标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估算比同等工程造价降低近三分之一,预计产业转移园完成基本配套后,每平方米造价在80元左右。更令县工业园管委会干部津津乐道的是,福和产业转移园采取三级标高的梯级开发模式,单此项就可节省去土成本1000万元以上。<br/><br/>&nbsp; 由此,福和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如火如荼。“最高峰时,有6个工程队共2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经常挑灯夜战。”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陈顺达说。据他介绍,县里的一位老干部不久前到工业园参观时,大发感慨:“上世纪70年代建设和平河明亮电站的‘大会战’场景,如今重现了!”<br/><br/>&nbsp; 目前,福和产业转移园首期3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工程已全部完工,各项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br/><br/>  <b>“以上项目论英雄”</b><br/>&nbsp; 福和产业转移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并未让李扬达和县长王再华等县领导宽心,项目的引进始终令他们“揪心”。毕竟,项目是园区的主体,离开项目,园区就是一个空壳。当年“唯条件论”盛行,客观因素之一就是交通条件等硬环境相对差很多。即便是现在,虽然从和平在河源市域层面的交通区位看,和平县城已成为继河源市区、龙川县城之后拥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两种区域交通优势的地区,成为河源市第三个交通枢纽地带,但制约和平招商引资的因素仍不少。县里的一种普遍说法,就是项目到和平要“过五关”:第一关是市高新区,第二关是源城龙岭工业园,第三关是紫金临江工业园,第四关是东源蝴蝶岭工业园,第五关是连平忠信工业园。只是,这种“五关论”完全有别于当年的“唯条件论”,前者反映的是正视困难,而后者反映的则是畏难。<br/><br/>&nbsp; 正视困难方能迎接挑战。今年和平县委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的。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项目的落实情况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督办,每季度检查一次,通过发督办简报、抓正反典型等形式,强力推进项目工作的落实,以真正体现“以上项目论英雄”。县、镇两级共同组织招商引资队伍,县政府组织了3支小分队,分驻珠三角地区;全县17个镇,共组织了17个小分队开展招商工作。目前,已有8个镇共引进了9个投资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福和产业转移园。福和产业转移园的开发建设,又实现“县镇互动”。<br/><br/>&nbsp; 至本月中旬,福和产业转移园共引进制药、电子、化工、矿产加工、箱包织造等工业企业23个,其中竣工投产项目6个,开工建设项目11个。23个项目投资总额约8.8亿元,预计年产值将达8.56亿元,年创税收3570万元,用工约2万人。其中已竣工投产的6个项目的投资总额为1.54亿元,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43亿元,年创税收600万元,用工6300人。“为了促成这些项目早日上马,挂钩县领导直追得投资商‘不好意思不开工’。”县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陈顺达说。<br/><br/>&nbsp; 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过五关”落户和平,当年的“唯条件论”渐渐烟消云散,“两个论英雄”已成为和平的主流思潮。总投资规模约80亿元的和平钟表产业集聚基地的框架协议的签订,更是令和平干部群众看到了“工业立县”的光明前景。很多人登上昔日的东山岭今日的阳明公园后,都习惯地眺望经常车水马龙的福和产业转移园。毕竟,那里孕育着他们的工业梦想。</font><br/><br/><br/></span>
发表于 2007-1-13 23: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好的文章,顶一吓!
发表于 2007-1-14 06: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明知故犯</i>在2007-1-13 22:09:30的发言:</b><br/>又是一个夕阳产业啊...</div><p>说得好象有道理哦!但引进这样一批企业,相信我们和平也够幸运的了!唉,</p>
发表于 2007-1-14 06: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钟表产业有前途么?想问一下各网友谁带手表?钟么?家里的电子种好象普及了吧?又是一个夕阳产业啊...
发表于 2007-1-14 20: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p>看不到前景,夕阳产业,</p><p>我都10多年没用过手带了</p>
发表于 2007-1-16 0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開心ing
发表于 2007-1-16 07: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看数据,不看报道,但和平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em01]
发表于 2007-1-16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在家里的那种还是很多人用的.
发表于 2007-1-18 23: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明知故犯</i>在2007-1-13 22:09:30的发言:</b><br/>钟表产业有前途么?想问一下各网友谁带手表?钟么?家里的电子种好象普及了吧?又是一个夕阳产业啊...</div><p>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嘛:看一个人有没带手表,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品味。 </p><p>呵呵,我是一很少带的,所以.... </p><p>其实,没有那一个人会做没钱睁的行业,业主会决定做钟表行来,说明这个行业还是有它的一定前景的。 </p><p>&nbsp; </p><p>另外‘明知故犯’建议你把你那个头像换了,社区里有很多未成年的小妹妹、小弟弟,你就别在他们纯真的记忆里添加一些不纯真的记忆[em06][em15][em14][em15][em14]</p>
发表于 2007-1-19 0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p>钟表产业有前途么?想问一下各网友谁带手表?钟么?家里的电子种好象普及了吧?又是一个夕阳产业啊...</p><p>3楼你错了,钟表产业不是如你所说的夕阳产业!</p><p>其实现在的钟表不仅仅是计时工具了,高档的是可以作为一种首饰,是身份的象征。。。呵呵</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5-12 17:35 , Processed in 0.0187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