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社区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8|回复: 39

读李开复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5 16: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时候,有个人物对我得影响比较大,那就是李开复先生!现在开个专帖,看看李开复先生给的职场建议、学习建议、人生规划建议等!
发帖前,一直在考虑发到校园版块还是职场板块。呵呵,允许我这点小小的自私,发在这里吧!
几点说明:第一,所贴内容较多,请没耐心的同学有选择阅读!
          第二,欢迎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历!(参与讨论时请注明讨论主题,例如,回10楼,如何对待下属的建议)
          第三,关于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四封信,请大家浏览校园板块的读大学系列!
          第四,转贴辛苦,请大家给个面子,多来探讨!嘿嘿

[ 本帖最后由 dali 于 2008-3-25 17: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6 收起 理由
酒鬼 + 6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第一种是创新实践者第二,跨领域合成者第三个建议,21世纪不需要智商很高的人第四个是高尚的沟通者第五个最需要的人才是热爱工作者第六种最需要的人才是积极主动者第七最需要人是乐观向上者
  在过去21世纪之前,在工业时代,更多的需要脑力的工作,21世纪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脑力的创造,带来公平的竞争、共享的信息,还有放权的关系,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世界可以不断改变。我看到越新的公司,越是互联网的公司,他们会越放权,给员工更多的选择,以平等的方式运作一个公司,所以二十一世纪其实最需要的人跟过去时期需要的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过去我提到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第一种是创新实践者。在每一种21世纪的人里面,我会讲名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最重要的创新不是没用的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这句话是谁说的呢?不好意思是我说的。中国也在提倡创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里面,更多可以延续的价值,在激烈竞争之下,竞争力其实来自创新。有那些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有延续性的创新公司,他们才能得到市场上最强有力的竞争力。


  有人说创新表现在高科技、生物领域,但是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Google如何在游泳池里面创新,在公司创立的阶段我们非常艰难,公司的创立者跟团队见面的时候,也说你如果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我答应你给你什么,但是团队也说,如果我们做成了,你要给我们一个游泳池,当时加州寸土寸金,但是Segi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他说你们做成了第二天就可以看到游泳池。第二天员工发现在停车场里面有一个吹气的游泳池。这是他的幽默感不是他的创新,最后他在公司的大楼楼顶上盖了一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到底有多大呢?就是五公尺,这个游泳池是我们找到一个发明家,他可以让你不管水流怎么流,都会在原地游泳。


  在21世纪创新必须是有用的,而且要实时,而且要实践的,并不是你做一些论文,空洞地发表在期刊上就达到目标了,新不是目标,有用才是创新的目标。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在创新里要有实践,在时间里要有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有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比如说纯粹的创新者,像牛顿没有考虑到应用,但是对世界的贡献也很大,还有福特博士纳,他们是很好的实践者,但没有很多科学方面的创新。我们意识到科学的创新者,是既能科学又能实践的人,比如说比尔盖茨、或者Level Segi(音)。这是我对同学的建议,如果你盖大楼的时候,没有力学专家是盖不出大楼的。光有砖也盖不起大楼。还有我的同事到公司里面看到我另外一个创始人??,他趴在地下玩玩具车,我说公司刚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网络,我写了一个程序,我把我的程序应用到这个网络,看这个车能不能应用在我们的网络上。这是他用新的问题解决它,不管工作还是不工作,这是21世纪创新不忘实践,实践不忘创新。


  第二,跨领域合成者。当你们在大学毕业,就会发现其实最成功,最速成的专业不是单一专业,而是多专业的结合,我举一个例子,计算机,如果你懂汇编语言就会编计算机硬件,如果你懂戏剧可以做娱乐,如果你懂机械就可以做机械工作,我建议同学不要把你的专业读精读深,而且也要知道跨领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我今天代表的公司是Google,同学可能会想Google就是信息检索,Google是信息检索精深的公司,我们非常自豪,但是我们不是专家最多的公司,也许今天是,但是创立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大家有没有听到过Lasise公司?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当时找到了科学家,找到了计算机数据库,能够把搜索做得非常好,但是他忽视了互联网的来源,忽视了信息检索和信息的交叉,而Google是80年代才创立的公司,当时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看到了网络,看到网络爬虫把信息攫取,或者以最快的时间满足更多的用户在最大的文本上所做的搜索,因为多方面的合作和突破,才造成了今天Google的奇迹,并不是我们的信息检索做得最先,最深,最精,而是我们看到了跨领域的机会。


  最后再谈我的博士论文老本行—语音识别,大家认为音就是声学,语就是语言学,我们找一批声学专家,再找语言学专家,跨领域结合一下就好了,但是最终他们也没有做出结果。但是我的论文如何解决的,我个人对声学、语言学没有任何的贡献,我对语音界的贡献是,我看到了把统计学、概率论、模式识别、信息、信号处理四种东西,再加上声学、语言学结合才解决了当时头疼的语音识别的问题。这是跨领域的非常好的例子,所以鼓励同学们在学校里面不要把一科学专了,还要考虑和其它专业结合的机会,而且对自己专业不喜欢的同学也要想想,对自己不能改变的专业和喜欢的专业有没有结合的机会,这样也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第三个建议,21世纪不需要智商很高的人。欧洲一个学者曾有讨论,他说公司最需要的人才是聪明、有创意的人才,我认为最需要三点:人品、聪明才智、团队精神。我们谈到三商:第一个是IQ,然后是EQ,一个在公司工作的人,可能这个人工作量是20倍、30倍,如果这个人孤立自傲,可能对公司不是正面的作用,而是负面的作用,比如说我曾经在一个工作的公司里面,他是公司里公认的最厉害的软件架构师,有一次他提出一个想法,项目经理说我要50个才能做好,他冷笑一下就回到办公室去了,然后三天之后他一个就把这个东西做好了,一个人把50个人的事情做好了,他一下就出名了。但是他是孤立自傲的人,没有团队精神的人,而且打击其它同事的人,他认为他聪明,就有权利打击别人,我在公司里面曾经看到过一封电子工程师的邮件,他把信寄给工程师的老板,还有老板的老板的老板,他说你怎么假设我的工作不需要技术,你的老板知道你有多愚蠢。你可以想象那封信发出来之后,那个工程师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个人是不可理喻的,不讲理的,没有团队精神的,要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所以他在公司失去了圈子,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他一来,大家都跑掉了,所以他得公司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我觉得很难说。因为在21世纪里面,每一个人都要和很多团队合作,因为我们要做创新实践,所以工程师和科学家要合作,因为我们要做跨领域,所谓我们要和跨领域的进行合作,和领域A、领域B的人在一起合作。这是人品和诚信非常重要。所谓人品,并不是要做老实、听话的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遵守职业道德,做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符合公司希望达到的,社会可以看到的。在21世纪的企业里面,企业会尽量放权给每一个员工,如果公私要放权给你,必然要把公司的钥匙交给你,如果你不能信任你,这个人把公司的财产、信息盗用,就不值得这个公司使用。并不是要每个人做圣人,而是这个人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让公司相信这个人,相信这个人不会盗用公司的机密,不会盗用公司的财产,公私才会相信他在公司的工作。


  第四个是高尚的沟通者。这是Pares说的,他说能很好跟人沟通的人,才具有高尚的思想。我在大二的时候,老师曾给我一个工作的机会。他说我们希望你教60个学生,教他们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你作为很好的研究员和博士生,我认为你可以做计算机方面的导师,我答应了下来,我挑选了大四人工智能课程,每个一三五从早上9点半到下午5点半,在黑板上写,擦,擦、写,8个学生之后,这些学生真的学会了这些课程,而且把人工智能课程学得非常好,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去领薪水的时候,老板桌子上有一个纸,我说是什么,给我看一下,他说是学生对你的评语,我说是什么给我看一下,他说你不要看了,我以为他们对我的评语很好,但是他们说李开复上课的时候,脸上只看黑板,他们也给我起了很多的爱好。我想我不可以做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我就求教老师,他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讲课的时候,要跟观众有眼光的交流,我说我可不敢,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给我起外号,他说没有感到,你可以看他们的头顶,他们也不知道。我说我要发抖怎么办?他说你不要带讲稿上台,要不然你会垡头,你可以把手按在讲台上,看上去气质不错,其实是可以让发抖制止。而且讲课的时候大生一点,然后就不会发抖。所以我今天的成功,也感谢当时的挫折,我当时也下了决心,一定要把沟通的能力做好。等一下你们要对演讲者的评语,可能我要经受一个新的挫折。


  Google创始人给我写了一封信的时候,说你还记得我是你教的60个人之一,我说我说得很糟,他说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想学计算机的。


  你并不定要做一个很好的演说家,别人总看你的表情,你的脸,你的肢体语言,刚才你看到照片就会看到两个美国总统,肯尼迪是更让人信服的人,因为他是看着别人讲话,让人感觉是有诚意的人,所以你说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话,也要注意对方的表情。还有我们沟通的时候,注意理解,不是我把我的话讲出来,而是作为你的观众,你想听什么。如果你想影响别人,你必须先理解别人想的是什么,别人想从你那里穴道什么,你如果理解这种同理心,就可以被够受、被认可,这就是第四个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


  第五个最需要的人才是热爱工作者。我记得我有一个美国同事走到我办公室说,我非常崇拜你们的孔夫子,我说为什么?他说你们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就是说,如果你找到你喜爱的工作,你这辈子其实都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我当时就说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孔夫子的推崇,但是我心里想,孔夫子说过这句话吗?但是我想过,知知者不如好事者,好事者不如乐事者。因为你喜欢就会吃饭、睡觉都会想着怎么把它做得更好。这样你的为人就会更快乐,同时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状态。


  还有有一天Google创始人之一Larry说,博士生出的论文结果要比博士后好。Segi说这不可能。他们就分析了一下,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差别,原来在斯坦福(我的母校),博士生报道的时候,要挑选做什么项目,选什么老师,所以教授会拿不同的经费,拿不同国家的项目,所以博士生会把一些有热情的项目选下来,没有热情的项目怎么办?就花钱雇点博士后来做出来。最后就变成斯坦福博士生做的都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博士后被用来做指派的事情。所以你有热情就会结果发挥更多的光芒。


  有的同学说我不读博士生、博士后是不是可以做赚得多的工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可以想象斯坦福博士生、博士后是最极端的工作,可以再想象一个工作卖鱼,非常枯燥,不需要热情的工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当时在西雅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市场,他们都想去哪儿逛逛,它在湖边非常漂亮,同时大家主要想拍一个渔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渔贩是非常有热情的,他们会唱着歌把鱼从一个人的手里扔到另外一个手里,大家不知道他们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娱乐,当你看着的时候,有一个人把螃蟹伸到你手里,说免费得要不要吃吃看。还有人会把鱼扔到你身上,说告诉你太太,你把鱼钓到了。我有一次在傍晚过去,他们准备收摊的时候,钞票非常厚厚,所以热情可以变换财富,在今年四月我回到西雅图,就在市场附近走一走,问他们的老板哪里去了?他们说出书去了。我说出什么书呢?他说我老板写了一本书,就是怎么样通过卖鱼,让他的员工把心中的热情发挥出来,而获得更大的能力。后来他说他的老板最近常被财富500的公司雇去,帮助培训财富500的大公司员工,调动他们的热情,可以看出,不管在博士生、博士后在卖鱼方面,找到你的最爱是最关键的。你要慢慢发掘你的最爱,如果你热爱你的专业当然更好,如果不热爱你的专业,你要理解你的职业,专业,你就会找到机会,如果你还不知道,你可以旁听一些别的课程,或者问问别的专家,慢慢尝试,你可以花比较多的时间,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诗经,当你找到你最爱的工作,你会发现你的工作热情、快乐都是不一样的。


  第六种最需要的人才是积极主动者。Peter说过,21世纪最大的改变就是人有了选择。在中国,这特别重要,因为中国过去1、200年以来,从来没有一批青年学生,他们没有资源稳定、充足、家庭富裕的情况下进行求学的,希望你们能够把握这段时间,作为中国第一批为自己有选择的人,积极主动起来,不要沉默是金。


  我记得在我签书活动的时候,很多青年朋友们会让我写上一些话,我一般都不写,但是有时候我会写,比如说我们不要沉默是金,我们不要在讲话没有意义的时候,乱发言,或者在不尊敬别人的情况下发言,但是永远不发言的人不会再21世纪成功或者能够生存的人。我记得我在原公司服务的时候,有一个人周克做得非常好,有一些朋友问他,你在公司做了这么多年,怎么做到这么好的职位。他说很简单只有一句话,你开会的时候讲话吗?他说不是,他说所以你不会成功。因为周克进入到公司的时候,他没有得到重视和提升,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做得不错,有一天他鼓足勇气到老板办公室问,为什么你不提升我,老板说你蠢,他说我不蠢,你凭什么说我蠢,老板说你从来不说话,说明你没有思想。他说我不说话是我谦虚,老板说我不需要谦虚,我需要你的想法。周克一下就明白了。他就开始和别人进行交流,推销自己,当然不是在霸道的情况下做推销的工作。


  第七最需要人是乐观向上者。有一些人看你是悲观还是乐观的人就看你是倒满杯的人还是倒半杯的人,一些悲观的人总是倒一半,但是一些倒满杯的人总是倒满,所以很会成功。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害怕面对挫折的人,或者遇到挫折就会退缩或者认为会受到惩罚的人不会成功,所以你要做一个乐观的人,在乐观中积极起来,这样才可以获得成长。台积电的老板张忠谋的朋友说你给我写一些字,他说我不会写字,他的朋友还是要求他写,他就写了常想一二。要常想如意的事情,不要经常想到八九不如意的事情。就像我的学生把我评为最坏的老师,我没有颓废,我才能成为今天比较好的演讲者。
当时在70、80年代,我曾经失业过,我当时没有颓废,我告诉自己要进行创新,最重要的是不是产品创新,而是观念的创新,在挫折中把握机会。


  有一个人参加了选举同时也失败了,经过一次一次选举又经过一次一次失败,你知道他吗?对,是林肯,因为他可以不断失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再参加选举,最后才获得了成功。过去我们认为专业好,要成为专才,现在我们要学会跨领域,以前我们要高智商,但是各现在高情商就好过去我们都想找一个热门的工作,但是更好地是找一个你热爱的工作,过去我们希望被动、听话、守纪律的学生,但是我们今天更需要积极主动的学生,过去我们做事小心翼翼,避免失败,但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乐观向上的学生。这些希望能够描述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差别,作为中国一两百年来第一次在这么好环境、长大,有选择的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力21世纪的人才,我相信成功一定会降临到你们的身边,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互联网 

摘要
酷勤网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李开复博士
  *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如今,世界一流的多媒体专家加盟其中,包括“深蓝之父”许峰雄、“数字笔”发明者王坚等。
  * 世界一流的“语音识别”领域的科学家。
  * 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
  家父给我最珍贵的遗产是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记者:很多人提起“李开复”,除了联想起“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还会联想起这样几封著名的信:一是在网络上流传的给中国学生的三封信,谈及“诚信”“从优秀到卓越”等关于青年人成长的理念;二是听说你曾给中国的一位副**写过一封信,历陈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些“顽疾”。
  于是,一些中国人觉得奇怪,这个美国公司的副总裁,为什么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热忱,他是不是管得“有点宽”?但另一部分人开始“逆向”反思,这个美国人(同时也是一个华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我们的教育真那么令人失望吗?
  李开复:首先,我想,绝对不能说今天中国的教育问题多么令人失望。中国的很多方面,和我心目中认为的没有太大的不一样。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后来我在美国别的公司任职时,也很喜欢来中国,1998年再来,有一种印象很鲜明,大学进步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很多,食堂也改善了不少,(笑)这一切都很好。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尽管进步了很多,但离完美仍有很大的距离,我所做的一些工作就是帮助缩短这些距离。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我犹豫再三后以个人身份给中国的一位副**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到,“在中国,我曾作过上百次演讲,有数万学生参与。让我最感动的是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就像一块块海绵,渴望把知识的海洋吸尽。但是,让我最痛心的是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我11岁就去了美国,但我也依然是个心系中国的华人。我在北大演讲时曾提到,今天中国的崛起,不管是从“神舟”五号,从申奥成功,还是从一些体育明星在美国的成就,都让我们在海外的华人感觉自豪。但是要“沿着科技强国的道路走下去,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外国,而若想有一批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形成一流的教育体系、教育观念。”
  

记者:何谓“一流”的教育观念?或者说,哪些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与你的哪些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撞?
  李开复:有很多,我随便举一个,中国传统教育里似乎缺乏一个很有逻辑的教学方式。家父给我最珍贵的遗产是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无论我走到世界何处,写有这十个字的条幅始终带在身边。但说实话,对“无求品自高”的含义我挺迷惑,我看过它很多遍、很多年,直到最近才有所理解。
我11岁就去了美国,你知道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人,他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形成一种“逻辑方式”,如果你想用一个道理来说服我,就一定要给我一个“证明”。为什么我没有要求,品质就高呢?有要求,品质就不高了吗?这两者之间好像没有一个直接的关联。最近我在国外认识了一个人,他让我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记者:他是华裔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
  李开复:他是一个华裔的外国公民。他使我对 “无求”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
  

记者:许多人对“求”的理解是“欲求、欲望”。
  李开复:症结就在这里,如果你对大学生说,你不要有欲望,一般大学生都会觉得这不是很愚蠢吗?怎么会没有欲望呢?我要吃饭啊,要买新衣服啊,要结婚生小孩,还要买房子买车,怎么会没有欲望呢?“无求”是讲不通的嘛。这个人受过西方教育,也比较理想主义,我从他的为人理解出, “the richest man is not the man who has everything, but the man who needs nothing”,也就是说“最富有的人不是拥有一切的人,而是无求的人”。他捐赠过一个慈善机构,这个机构想挂他的名作为报答,但他拒绝了,并且说如果有一天这个机构需要更多的捐赠,它可以挂未来捐赠者的名。从这个人身上,我理解了何谓“无求品自高”,他的品德是通过他做的事情来体现的,我很佩服。
  回到原来关于“求”的问题。如果你对现在的大学生说,“无求吧,你的品质就高了”,这种空口号让人听不懂、不相信,没有说服力。很多人都会背一大堆口号,诸如“德为天,才为地”等等。昨天在北大演讲,学生们最后提的一个问题是:李开复,你再给我们讲几个故事吧,后来我跟几个朋友开玩笑,你看,演讲都变成“李开复叔叔讲故事”了。大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能用实际的例子,把口号传递不出的道理分析透彻。举个例子,大家都提倡“诚信”,但光讲“诚信”没有用,你必须阐明其中的利弊,比如不讲诚信会给你的生意带来影响等等,这时听众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诚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品质,更是利害攸关的规则。世界一流的公司必须完全信任它的员工,所以它必须要求员工诚信。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你自己
  

记者:你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直就很笃定吗?
  李开复: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网友曾问过我,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说:“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当我收到学生一封封迷茫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对他有更大的影响力?” 于是,我决定发表三封信,并把我和学生的交流放在我的网站上。
  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就是你自己。我建议你不妨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15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比如,要求自己每个月作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
  你要知道你最多能做到什么程度
  

记者:你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但对成年人而言,按兴趣做事是一种奢望,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被外来的“压力”逼迫着工作。你遭遇过这种状况吗?又会如何处理?
  李开复:工作之后,要求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还是有的,因为它可能是公司工作的要求,但是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工作,就没有必要。举个例子:一次开会时,有个下属对我很不客气,他说你不给我这几个人,我就完全不可能完成我的工作,难道你听不懂我的话吗?我的工作方式通常很谦和,不喜欢在开会的时候骂人,但是如果我不批评他的话,就无法使整个团队信服。我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回答他的,那你还能帮我找出其他的途径吗?他说,你还是没有听懂我的话,我就是需要这么几个人。我说,既然我无法给你人手,那我必须愿意接受有些工作做不完。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工作你做不完。话说到这里,他自己就知难而退了。事后很多员工跟我说,没想到,一个人可以用很尊敬别人的方法,去阻止他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你做老板,就不能太纵容自己的手下,不然你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信;但也不能因此总在人前指责他,那就伤害了他的尊严、他的面子,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记者:现在打开网页,搜寻“李开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青年的心声,如感谢,“从这篇文章中,我始终可以感受到李开复先生对于中国青年的拳拳深情,他充分利用马家爵事件对中国青年的冲击,以事实为依据,真诚地劝诫中国当代青年如何逐步走向个人的成功之路,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求得自己心里的平衡、快乐”,也有一个学生称呼你是“发现天才的天才。”
  李开复:(笑)这是一个无意的结果。
  

记者:无意识却又有益的工作?
  李开复:对,我相信它对微软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长久来看,会有间接的贡献。一个人要喜欢微软,当然非常好;他要是不喜欢微软,却喜欢我的演讲,从中有所收获,那也很好。如果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家长通过听我的演讲、看我的文章,找到最好的成长道路,那更加激动人心。
  

记者:微软是世界一流的大公司,与此同时,树大招风,官司频起,身处其中,有时候会不会也觉得挺艰难?怎样去应对?
  李开复:也还好。面对艰难和挑战,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我可以给你讲个故事。我们公司有个训练,就是把员工带到一个“孤岛”,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为角色考虑,模拟不同人的心态。在作这个训练时,大家可以体会到公司人文方面的良苦用心。具体的训练内容我不能透露,因为这涉及到公司的“机密”,不然后面的人去了就没意思了,但是负责这个课程的人每过一年会看到,微软的管理人员每年所表现出怎样不同的心情。刚开始打官司时(指美国司法部起诉微软垄断案),管理人员表现是火气很大,心里很不平衡,为什么会对我们这样不公平。然后过了两年,官司快打完的时候,管理人员的状态是很谨慎、很怕做错事,很怕又有麻烦。又过了两年,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别人的想法,而且考虑问题不光想到自己,也开始为别人着想。其实只有我们赢得别人的信赖,客户的、股东的、外界的信赖,事业才会继续和壮大。
  

记者:下一步的理想是什么?
  李开复: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思考如何把高深的技术转移到对用户有用的产品上来。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穿行,我是少数对这两者都能够懂得的人,跨越“研究”与“产品”这两个领域,我也是少数对这两者都有心得的人。前一阵子有记者问我,什么时候离开微软?我的回答是,我很确定微软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商业公司,因为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有巨大的影响力的人,没有其他的任何公司能帮助我达成这个愿望。
  

记者: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像你文章中提到的能做到“优秀”、做到“卓越”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对大多数人而言,“平凡、在理想与现实中交错受挫”是种常态。我们可以一味地鼓励年轻人,去激情、去奋斗、去改变自我,一切就随之而改变吗?
  李开复:还是那几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挑战自己,有学生看过《成长》这本书以后给我写E-mail,我真的很讨厌死记硬背,看过这本书后就更不喜欢背书了。我就赶快给他回信,千万不要不去背书,不去背的话,你高考考得不好,GRE考得不好,不能达到你的目标,反而带来更多的伤害。我只是指出一个“怎么找到最好的自己”的方法,并不是要你拒绝“挑战”,那些看起来令人厌烦的事情也是一种“挑战”。 另一方面,自觉性是最重要的,你必须知道你能做与不能做的,比如一个人他可以尽量地谦虚,但他的谦虚有一定的程度,你要他再谦虚,就不可能了,像我不是个很容易和别人起冲突的人,但也不能超过我的界限。所以每个人一定要知道他最多能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朝着优化的方向去走。
发表于 2008-3-25 16: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好好拜读一下哦:) :)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做一个现实主义者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Q: 我们怀着心中的理想来到大学,经过几年的消磨,我们的理想还有多少呢?虽然还有一段时间才毕业,看到今年的毕业生,想到几年后的我们,会是一种什么心态呢?的确,为理想奋斗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我们的理想在多大程度能够实现?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一个没有可能实
Q:我们怀着心中的理想来到大学,经过几年的消磨,我们的理想还有多少呢?虽然还有一段时间才毕业,看到今年的毕业生,想到几年后的我们,会是一种什么心态呢?的确,为理想奋斗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我们的理想在多大程度能够实现?我觉得没有必要为一个没有可能实现的理想而苦苦的追求,那样只会让我们陷入空想,这是没有必要的,还是做一个现实主义者比较好。


  A: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正是我们努力工作学习的动力。我建议从三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1)不要怕失败。如果你能够客观地判断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那你就应该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失败。同时,你也可以排除那些概率实在太低的“理想”。
(2)现实主义应该就是“当一件事接近100%可以成了,那我才去做它。”如果你接受这个定义,现实主义者能有什么理想呢?我送你美国老罗斯福总统的一句话:”Far better it is to dare mighty things, to win glorious triumphs, even though checkered by failure, than to take rank with those poor spirits who neither enjoy nor suffer much, because they live in the gray twilight that knows neither victory nor defeat.”
(3)每一个目标都应该有时限。一个长期的目标看来可能很遥远,但是如果你把它分解成为一个个可衡量的目标,那可行性就会大大地增加。例如说,在1961年,肯尼迪提出”10年内登月”。如果你只看这一个长远的大目标,你可能觉得“没有可能实现”,但是如果你开始分解这个问题,再阶段性地执行,历史告诉我们,这个理想就实现了。下面是这件事的描述。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登月任务。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面的瞬间向全世界宣告:“对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但对全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人类全部航天活动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莫过于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了。但大家也许并不知道,为了让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成为现实,所有参与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他们是在周密计划、有效执行的基础上才取得最终的成功的。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一次著名的演讲中提出了令全美国人振奋的理想:“美国要在1970年以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然后再把他安全地带回地球。”
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理想,更是一个能激发美国人爱国精神的目标。但是,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实现这个理想。为此,美国太空总署开始了周密的计划。科学家们把登月的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目标。例如,为了将一个人送上月球,我们必须先达到载人绕月的阶段目标;而在那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让宇航员环绕地球飞行;当然,我们必须拥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以便将人员和设备送离大气层……
按照这样的思路,太空总署制定了周密的登月计划,该计划的主要阶段目标包括:(1)发射火箭到大气层;(2)环绕地球;(3)发射火箭,环绕月球;(4)月球着陆器从火箭中分离,在月面降落;(5)月球着陆器离开月球,与轨道舱会合;(6)返回地球;(7)进入大气层;(8)返回舱安全坠入大海。
接下来,太空总署将每一个阶段目标更进一步地分解为更小的目标。例如,为了在月面着陆,必须先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查,并从摄取的照片中找到最佳着陆地点;然后还需要做无人着陆登月实验;最后才由宇航员驾驶登陆器在月面着陆。
就这样,在所有参与者的不懈努力下,上述周密而完善的计划被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美国果然在1970年之前实现肯尼迪总统提出的伟大理想:
★ 1961年,宇航员进入外太空;
★ 1962~1963年,宇航员环绕地球三圈;
★ 1964年,拍摄了近距离的月面照片;
★ 1965年,美国远航员在太空漫步;
★ 1966年,无人登陆器在月面降落;
★ 1966年,两艘飞船成功地在外太空会合;
★ 1968年:成功地绕月飞行一周;
★ 1969年:人类首次登陆月球。


如果你有一个“没有可能实现的理想”,那你应该做的事不是“做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是“找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理想”,或把你的理想逐步转换到可行动的,更短期的,而不只是遥遥无期的梦。
福特曾经说过:你相信你能或者你不能,你都是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简历可以做假吗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建议你在履历之外,写一封热情洋溢,积极主动,充分描述你的专长和和优势,还有为什么你适合那个公司的信(cover letter)。不要只谈些泛泛的话,要:(1)证明你花了时间去理解每一个申请对象,(2)用实例说明和证明你的专长、优势、诚意。
Q:现在找工作了,发现平时不如我的人老有面试机会,我却没有。后来才知道大家的简历都注了水的,而且水分很重,有的人就明目张胆地作假。我把我的简历给别人看,他们都说我太老实了。我也把简历改了,别人作假我不做,我的面试机会都给“面霸”们拿走了。虽然我改的时候也挺难受的。我想问的就是:我的所谓原则是否面对现实就不堪一击?以后走上社会是否诚信就真的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虽然我也知道要把事情做大就要诚信,可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呢?理想是否永远斗不过现实呢。谢谢大家。

        Kaifulee:如果是好的公司,一定会去确认履历里面的内容的。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曾经有一个人面试一个总经理的职位,结果很好,可是后来发现他的学历是假的,结果当然没雇。在好的公司,我们很高兴那些没有诚信的人在履历里作假,因为那增加了我们在雇用时抓到他的机会。

        建议你在履历之外,写一封热情洋溢,积极主动,充分描述你的专长和和优势,还有为什么你适合那个公司的信(cover letter)。不要只谈些泛泛的话,要:(1)证明你花了时间去理解每一个申请对象,(2)用实例说明和证明你的专长、优势、诚意。

        Seemly:简历上作假,其实老练的人稍微问几个问题也许就败露。
        当然简历要认真的写,把优点突出来,这也是对你找工作这个事的诚信。
        不要被一些不正常的事情改变自己,我举一个诚信的朋友的例子。
        前段时间,我昔日的同事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一个公司去当总工,给他住一套别墅,配一辆高级轿车,30万年薪。
        什么原因?原来他在以前工作过的单位一些外协单位要送钱给他,希望质量上不要把关太严,都被他一一打回,他在那个行业圈子中名声比较好,那个老板就是只看中他,把他请了过去。
        诚信并不是口上说说,要看行为。
        2月飞鸟:我是一个高中生,每次月考都有人为了所谓的名次、荣誉去作弊!~而我坚持住了3年中的大考没有一次掉进这个深渊,即使有这样的机会我有不会这样做,因为诚信需要我们从小锻炼起,虽然有时名次差点但是我可以大声说我的成绩不掺水分,拿着真实的成绩我会因它而骄傲!朋友,在诱惑面前坚持下,坚持下你就会胜利!
        Guangyu:我已不是在校学生,我们公司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公司,发展速度也很慢,但很健康。我们提出: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经营;诚信第一,生意第二。我们公司招聘条件的第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诚实正直理念不动摇。有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变得非常简单。
        李开复博士的“第一封信”及他在中央台《对话》节目中的对话已成为我们公司入职培训的第一课。李博士关于诚信的言论,更坚定了我们坚持诚信不动摇的决心。我也会向我周围所有的人传播诚信这个不可动摇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有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对“诚信”强调不够。这给中国发展增加了极大的成本。李博士对中国教育的建议,我非常赞赏,但可能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缺陷,诚信还未能成为非常广泛的行为准则,对学校、老师、学生的非量化的评定需要诚信文化。
        无论如何,我们坚持诚实正直,就一定更能赢得周围人的信任,这是做人的基础。
        EO1RY7P:简历嘛,当然要追求真实。
        一点别人的经验,写简历后要写一封信,简述自己的情感、经历、能力(三者中情感是最重要的,以情感人,要吐露自己的心声)。
        5536:不要羡慕靠简历作假而得到的面试机会。我有个在企业做人事经理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几乎所有的正规公司都会打电话核实求职者简历的真实性。我的朋友就曾发现,同一个系,竟然出现几十个学生会**、几十个班长、几十个一等奖学金得主……此种劣迹一旦揭穿,简历立即扔废纸桶,绝无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作实事求是的表现,要提供鲜明、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潜力。在简历中太过谦虚、太过含蓄会妨碍你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Krest:没有诚信对整个社会肯定是不利的,因为没有公平,人才被埋没而不被发现;同时,年轻学子只要投机取巧,不需掌握真本事。是啊,他们是迟早要被揭穿的,但是有些人也许以后努力了,不被揭穿。我也很疑惑,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怎么让我们的年轻学子独守贞操?

        Liangzhen:我个人这样想的,如果通过“注水”被发现后一定被人看不起。虽然真实的不一定完美,不过可以却可以发展的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与清华北大精英学子对话实录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互联网 
摘要
要积极追寻你的心、你的兴趣,以及你向往的职业;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把它当作惩罚,而是当成学习的机会,我相信你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时间:2006年11月29号晚19:00—22:30
背景介绍:
  Committee of 100:百人会,是一个无党派、非政治的全国非牟利组织,以美籍华裔的角度,探讨与美籍华人和中美关系有关的课题。百人会由不同领域的杰出美籍华人组成,汇聚广泛的经验、知识与资源。
  Mentoring  program:指导人计划,一种基于心理契约的长期育人措施,以人际互动为主要指导形式,有利于组织传播文化理念,打造特色员工,留住核心人才。
Mentor简介:
        1. Carter Tseng 曾宪章博士, C100;晓龙基金会(教育&环保);目前担任新竹科學园区鼎贺副董事长及天瀚、华宇、元太等公司董事。
        2. Dr. David Chang 张钟浚博士, C100;President of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纽约科技大学校长;Ph.D of Harvard, IEEE in 1985。
        3. Kai-Fu Lee 李开复博士, C100; 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区总裁; 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任微软副总裁,SGI 副总裁,Apple 研发高管; 创办学生网, www.kaifulee.com ,为学生解疑答惑。
        4. Jia-Bin Duh 杜家滨,曾任Cisco全球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微软(中国)首任总裁,之前在惠普供职10年,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 MBA。
        5. 黄勇,现任香港嘉里集团属下的嘉里商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西岸奥美公关公司的创始人;《科技日报》记者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Young mentor:
        1. 郭去疾,AlanGuo,Google 战略部门经理
        2. 姜晓丹, 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3. 王晶,  CMC Markets集团国际理财咨询有限公司 ,市场部经理
        4. 李迪: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MBA
        5. 童之磊,Ray Tong,ChineseAll中文在线,CEO
        6. 舒骋,  随锐科技 (Communicatte),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7. 孙畅,新东方在线,CEO
        8. 丁钧,   Light Technology Corp , CEO
        9. 龚定国,Dennis Kung,北京创世互动科技 (MoGenesis), CEO , UC Berkley 毕业
        10. 陈志文,中国教育网总编辑
        11. 宋昊, 新东方 co-founder , 牛津大学MBA
        12. 段晓燕,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
        13. 周杰,Google, engineer manager, 清华大学本科,耶鲁大学硕士
        14. 顾常超,Gu Chang-chao: 卓越网,业务总监
参与学生:清华、北大、南开等校优秀学生


分组:

Group  Senior Mentor       Young Mentors
A           李开复              舒骋,陈志文
B           黄勇                 丁钧,段晓燕,孙畅
C           杜家滨              龚定国、周杰、姜晓丹
D           张钟浚        顾常超、王晶、李迪
E           曾宪章              宋昊、童之磊、 郭去疾

        首先,曾宪章博士介绍百人会和这次活动。
        
曾宪章:现在百人会的新网站已经初步完成,希望明年的1月1号可以跟全球的青年结合,变成可以互动,谈咨询,寻求协助的网上平台,今天开复所设计的这个program也是一个创新。过去是百人会的会员面对所有的young protégé,这样大家就觉得负担很重。现在变成Multi-Tiered Mentoring,一层对一层的选一些比较年轻的有成就的人士来协助大家,所以我们今天的mentor program采用的是一比五的方式,逐渐把影响力扩散下去,希望今天各位来参加都有所收获。谢谢!
        
Tina:现在请开复讲一下mentor program。
        
开复:我个人在过去曾受益于很多很好的mentor,所以在我年长以后,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帮助员工,帮助学生。我讲一个简短的故事,我记得我在apple的时候,刚做manager,非常胆小,什么事都不敢做,我们group里有一个非常资深的图形学设计专家,他就每天找我麻烦,每天挑战我,说我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很幸运的是公司有一个mentor,我去找他,每个月跟他开一次会,我给他讲这个很大的问题之后,他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你fire掉他。当然后来我发现他并不是期望我一个月fire掉他,而是他看出我的问题在于太软弱,不是一个manager应该做的。他的一句话也点醒了我,后来经过他和其他mentor的许多帮助,我发现这种帮助非常重要。经过许多帮助与被帮助,我得出自己关于mentor的一些很重要的结论:
      
一,一个好的mentor应该非常客观,你的导师、你的老板都不可以是你的mentor,因为他们不能给你很客观的建议。比如老板安排你的工作你不想做,或者你觉得我的老板真讨厌,如果你的老板是你的mentor,这些话就难以启齿了。
        
第二,当你碰到困难时,可以跟你的mentor去交流;但如果就只是我们今天这样,大家问一句我们答一句,这并不能解决你根本的问题。它需要一个交流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你的问题究竟在什么地方。另外,mentor除了帮你解答问题外,还可以帮你打开很多门,帮你介绍很多机会和很多的人,也许将来你创办的公司就是你的mentor来投资的——另外我是不能投资的(笑)——或者他可以帮你介绍董事,工作,等等。
      
一天的交往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我每个星期都会去学生网回答三到五个问题,但我知道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长期了解一个人和他的工作,才能给予他最好的帮助。一个mentor不是告诉你你该做什么,而是帮助你自己解决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mentor比你资深太多的话,他可能不太能理解你的困难。学生网曾经有一个同学问我,专升本应该考什么证?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我从未做过专升本的工作,我周围的人也没有一个是专升本。你可以mentor一个比你年长五年、十年的人,若是二十年、三十年或更大差别就不合适了。
        
回到刚才我讲的故事。三个月后,那位老研究员终于走了,因为很简单,他不给我好日子过,我也不给他好日子过,耗来耗去他终于耗不下去了,他还要工作。老板说我告诉你吧开复,以后你也要做mentor的,mentor有三种,第一种是Comforter,你碰到问题可以到他肩膀上哭一哭,第二种是Clarifier,会很逻辑地分析,帮你解决问题。第三种是Confronter,就是对待像你这种,我要挑战你,给你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让你醒过来。三个月前我做的就是confronter,不过我很高兴看到了你的成长。这三种mentor是不冲突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三个mentor或者更多,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导师和一个被指导者。我今天还有mentor,遇到问题我会去找他们,我也有protégé,他们遇到问题也会来找我。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senior mentor带五位左右young mentor,每位young mentor带十个左右student;同时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student——你们都是清华、北大、复旦的学生——也能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出你们的一些时间。今天我们提供这样一个program,希望大家离开之前能做这样一个承诺,第一,我们五个senior mentor的承诺就是每个人带三个左右的young mentor,我们会把我们的email地址和电话告诉你们,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打电话给我们;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一起吃吃饭啊之类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帮助使这十四位young mentor的事业更上一层楼。第二,就是这十四位young mentor,你们能够做的是每个人承诺带五位左右的student,我们对你们有承诺,希望你们对他们也有同样的承诺,把你们的电话公开给这五位同学,他们有问题的话,不管是出国啊,留学啊,希望你们也都能够帮助解答。
        
另外,还希望你们能多关注开复学生网(www.kaifulee.com),比如一个月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今天来的差不多六十位学生,当然都可以得到这十四位young mentor的帮助,我们也希望你们能到开复学生网去,一年差不多五十个帖子吧,谈一谈你们的人生感想,不管是出国留学,创业或者考研,都可以。时间关系我就不多介绍了。今天有几个学生网的volunteer也来参加,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多问问他们。下面交给Tina。
        
Tina:下面我想请五位senior mentor,第一,介绍一下自己,第二,一句或两句对young mentor或学生想说的话。David先请。
      
张钟浚:我的career是非常简单的,我从台湾毕业,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就是教书,教了20多年。1994年做了纽约科技大学的校长,她是个老学校,一个研究性的大学,一做下来就是12年,去年我就任学校校监。刚刚开复跟我讲,你要讲一两个故事让大家离开的时候会记得,我现在有一个正式的答案,和一个非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我当时毕业的时候,经济是很不景气的,找事很难,哈佛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所以很恐慌,当时跟我合作的一个教授是一个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的visiting professor,他当时很欣赏我,就说我一定要介绍你去学校,系主任听了就很高兴,正好他有一个暂时的缺,他给我打电话说让我过去,说我们不用看你也不用来看了,就给你这个job。我当时其实还是觉得蛮兴奋的,但是我的回答是,I won’t take it ,it’s not just you wanna see me,but I wanna see you!当时英文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的那些中国同学都觉得好不容易拿一个工作,你还不去呢。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句话,那个系主任就非要请我去看一下。结果很成功,他也晓得就是一个visiting我也不去,到最后他就说我实在需要一个人,新学期也快来了,那我就去了,呆了20多年。所以,iYou take a chance ,but you have a opportunity up to yourself.
        
非正式的,以前我去西安交大有人问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说是因为我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笑)。所以大家没有结婚的都赶快。Thank you!
        
杜家滨:大家好,其实今天我来到这里看到这个办公室觉得很感动,大家有机会得到开复的帮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另外刚刚张校长在做介绍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笑起来,除了个高一点,跟金庸很像。所以我想大概长得比较有创造力的都是这个样子。我从台湾到大陆来,住在北京12年的时间。从当年到现在,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说中国在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将来在中国成长更快速的时候,你们可以更快成长。但是这并不保证你们从我们的经验中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而且你们会碰到的困难甚至于说也许是我们没有碰到过的。我认为生长在现在的中国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们怎样去把握住机会向前走,同时如果你有机会去帮别人的话其实也是帮自己。我有一个很深刻的经验。一个人如果要成功的话,绝对不是靠你自己,一定是靠朋友。我小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背景,我们家开当铺,但是我父亲告诉我你宁可得罪钱也不要得罪人。如果你要成功,一定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我自己学到很深刻的一个东西,尤其在现在变化很快的社会,如果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你一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谢谢大家!
     
黄勇:其实我是学物理出身的,可是我后来做的事跟物理毫无关系。我来到北京之后,最早在**机构工作,工作主要就是打开水,我觉得很无聊,三天后就辞职了。辞职后我去作新闻记者,被派去跑新闻。大家可能不知道,记者是有级别的,这个级别叫做团委联系名单,有那么几个机构,中央级的新闻单位,派几个记者专门跑中南海,新华社的稿就照抄,只要不出问题就行。我就干这个,干了大约几个月。那个时候我几乎天天跑八宝山,其实也蛮好的。做了半年记者之后仍然一贫如洗,但我很喜欢,觉得很好玩,至少25岁之前我几乎爬过了中国所有的山,那时候我跟中科院自然考察队天天出去爬山,一起去抓拍电视镜头,曾经跟公安局去青海那边抓了一个非法采矿的,还跟中科院海洋考察委员会到南极去见识了一些很好玩的东西,生活非常丰富多彩。然而,就是觉得自己也是很有能力的人,当年高考分数也是很高的,做过多少年的社会工作和学生干部,说话也说得很好,可是就是贫穷。我还出过书,虽然是学物理的,但没毕业就出过两本诗集,所以后来我就想,干脆去经商吧,经商可以来证明自己。后来我就去开了一个公关公司,家滨、开复都是我的客户,我认识他们就是这个原因。我几乎做遍了中国所有的跨国公司。我做这个公司的经验是,如果它是当今最火的公司,你就让他成为你的客户,这样你公司得生意就会很好。五年前我卖掉了这个公司,一般来说一个公司被收购结局都不是太好,要不就是被解散,要不股东董事之间关系不是太好。但是我的公司被收购后,我跟股东和被收购方有非常好的关系,没有任何纠纷,我把一个非常安全的高速运转的公司交到他们,基本上是perfect。现在我有一个新的工作,就是去做商业投资,主要就是投资一些成熟的商业,所以可能更集中在大型企业,商业机构这方面。
        
曾宪章:大家好,我是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毕业之后到了美国。美国在七几年代正好高科技兴起,我当时也正好在硅谷,所以在美国的十年就看到很多高科技的诞生,包括intel,1968年诞生,七几年到美国,80年代台湾正好开始鼓励高科技,所以当时我们有几个都是32岁,从美国非常好的公司,当时算是环境待遇比较好的公司辞职,然后到了新竹园区去创了全友电脑。之后我们做了两个产品在全世界算是创新的,一直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大陆各地都看得到,其中一个就是影象扫描仪,包括清华的紫光,我们在90年代初期,技术转移到紫光,另外一个叫做微电脑开发系统,这两个产品都得到了世界第一的。到了95年我就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到中国大陆来,开始进入中国的高新区,到目前为止中国53个高新区,我亲自去的有38个,比较常去的10个左右。98年开始就比较长时间住在北京,担任中国几个大学的顾问,最常去的是天津成都这些城市,主要是协助他们建立一些平台,引进海外新的观念和技术,还有一些人才、资金、项目等等。那么这几年也参与到一些中国环保慈善方面,包括在金沙江的上游种树,各位知道北京昌平西关,在那边种了33万株树,现在变成北京防风沙最大的防护。从90年代开始我就花很多的时间在培育年轻人,包括在自己的公司,在班集体,甚至中国的几个大型公司,引进的新东方,我都担任他们的**顾问,协助他们做一些国际化的培养。
        
刚刚Tina提到要说一句话,我想,希望各位能够掌握机遇,开创你们的人生。因为我经常谈,现在是中国青年最好的一个黄金时间,未来十年的发展不可限量。你怎样来充实自己,随着中国这个大环境成长,是你创造未来新的事业的起点。
        
那么,讲的故事呢,就是经常提到的那几个,像北京大学最有名的教授?先生,他怎么掌握机遇呢?这个故事很长,简单的讲就是他从台湾到了大陆,又进了北大。正好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到学校来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经济学知识很丰富,语言又流利,能够跟她沟通的人,他就掌握到这个机遇,自告奋勇,勇敢站起来,说我担任你的随从和翻译,这三四天我就免费跟着你了。谈话中间这个诺贝尔奖得主对他非常满意,临走之前上飞机,问他是否愿意到美国念博士,给他奖学金。他当然愿意了,就到了美国。他也很认真,经济做得非常透彻,正好我们朱镕基**到美国要求推荐人才,所以他就变成朱镕基**的经济顾问。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就是要告诉各位,你要掌握机遇。但问题在于,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准备好了吗?这么多人,为什么你够资格?所以有人问我,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在你的专业上更专精一点。在你的努力上比别人更花一点功夫。在你的思考上想得更远点,任何东西都是点点滴滴积累的,这样你就能鹤立鸡群,掌握机遇,开创成功的人生,谢谢!
        
开复:我就不讲我的职业生涯了,我想很多人去年在报上读了很多。我讲一句话和一段故事。我非常赞同曾博士的的话,同时我补充一点:机遇往往是人创造的,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失败,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和失望,要从中学习教训,然后继续开始。
        
下面我讲一段我的简短的故事。2000年微软公司把我调回总部,让我接管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IT公司学习如何运营如何做产品等等,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机会。做了差不多三年之后,我觉得好像该学会的都学会了。然后发现公司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机器,一个了不起的机器,里面有很多齿轮,很多了不起的齿轮,但还是一个齿轮,我觉得自己没有再继续学习、成长了。所以我建议你们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处于这个转化时,就可以找一找还有没有别的机会来发展自己。2004年,我就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我想很多朋友看过我那时候写的文章《Follow Your Heart》。我就想在我一生中最向往的、最成功的、最有成就的就是我在中国工作的那段时间。那么如果我回中国可以做什么?当时想的还是做教育,那么怎么做教育呢?我找了几个朋友,一起来谈谈当前中国最需要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最需要一所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这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去运作,以及能够很灵活的招聘最好的老师。当然这是个很长远的愿望。办大学要很多的钱,谁有钱呢?于是我们抱着很乐观的想法,也是很天真的心态,到了香港,去找一个个的富豪,一个一个的去敲他们的门。大部分富豪都是说:你说什么,办大学?不懂。后来终于碰到了一位富豪,他很有兴趣,就跟他合作,在一年半的时间写好了计划,也筹到了大部分的资金,我们在考虑把它建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但是后来碰到种种原因——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主要是没有足够持续发展的基金——这个计划落空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二不快乐的一天——第一天是哪一天你们可以猜猜,呵呵。很多人会想我为自己创造机遇了,做了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几乎要做成了却又没成,那怎么办,就不做了吗?我想,办教育其实可以有很多方式,帮助学生也有很多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办了开复学生网,开始写了很多文章,开始出了第一本书。
        
后来我在新浪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Google公司想在中国大有作为。Google是一个我很向往的公司,一个很特殊的公司,现在Google加中国,多好的机会啊!很多人可能在报上看到消息,说猎头公司帮Google挖到了李开复,这里我澄清一下,没有这么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当机会来临时,就像曾博士说的,你不能在家等着猎头公司的电话,也许他永远不会打来,也许会有另一个人直接打去。于是我直接打了过去。所以,为自己创造机会,我们就找到了everything.有的人可能很好奇,everything怎么找到呢?Google一下!(笑)。我的结论就是要积极追寻你的心、你的兴趣,以及你向往的职业;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把它当作惩罚,而是当成学习的机会,我相信你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五位senior mentor分别介绍自己,并回答一些提问。第二阶段,分成五组进行小组讨论,深入交流了创业、择业、寻找自己的兴趣、成功等多方面话题。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分享本小组的心得和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谈工作: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事分轻重缓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定立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有那么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 事分轻重缓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定立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有那么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好是不实际的。
  最近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可以每天工作那么久的时间,在没有周六和周日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体状态?这是个好问题,很多人辛苦工作,可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感或者疲于奔命。如何长时间工作并且保持效率?我愿意将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我以前读博士时,基本上一天工作16小时。如何在艰苦的工作中,激励自己、让自己能做到更多从而发挥自己的潜力,我认为大家应该考虑的是:要做你真正感兴趣、与自己人生目标接轨的事情。

  我发现我的“生产力”和我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单纯的线性。如果面临我没有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40%的时间,但是真正产生的结果可能只有20%的工作效率;如果遇到我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会花100%的时间而得到200%的工作效率。

  其次,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要关注“关键”的问题。事分轻重缓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管理自己时间的问题,尤其是要分清何为“紧急的事”、何为“重要的事”。

  我这里有几个辅助的建议:第一,排序。每天对该做的事排好优先次序,并按照这个次序来做。我感到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有的年轻人会说“没有时间学习”,其实,换个说法就是“学习没有被排上优先级次序”。

  第二,时间管理与目标设定、目标执行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时间管理与目标管理是不可分的。每个小目标的完成,会让你清楚地知道你与大目标的远近,你的每日承诺是你的压力和激励,每日的行动承诺都必须结合你的长远目标。所以,要想有计划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你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

  第三,在时间管理中,必须学会运用80%∶20%原则,要让20%的投入产生80%的效益。要把握一天中20%的经典时间(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或夜里),专门用于你对于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准备。有的人以为,安排时间就是做一个时间表,那是错误的。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是这么做有可能使重要的事被荒废。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定立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有那么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好是不实际的。建议你把“必须做的”和“尽量做的”分开。必须做的要做到最好,但是尽量做得尽力而为就可。建议你用良好的态度和胸怀接受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以终为始,做一个长期的蓝图规划,一步一步地向你的目标迈进。这样,你就能一步步地看到进展,就会更有动力、自信地继续做下去。

  其实学习和工作的状态是一样的道理。别人曾经问我,如何在长时间内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精神好,全神贯注,心无杂念。第二要给自己时间放松。第三要给自己一些压力。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松弛的环境中。第四,不要太长的时间做同样一件事情。因为重复多了容易感觉枯燥和疲劳,效率就会变差。第五,不要没有准备就开始干活。第六,反复的练习、回忆、记忆是非常有用的。这些道理都很符合做事情的状态。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年轻时拼命工作或许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年纪较长后,你就必须要照顾自己的身体,要平衡好工作、嗜好、家庭等各方面的需求。我不认为“锻炼身体”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你的工作状态和身体状态—虽然锻炼身体是好事,多运动也会让你更有精力,但我相信能改变你的状态的关键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问题。真正投入到你的工作中才是一种态度、一种渴望、一种意志。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信任加放权 员工会比微软快乐

作者:李开复 来源:互联网 
摘要
Google的员工会比微软的员工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
曾供职于微软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表示,他相信Google的员工会比微软的员工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李开复说“我相信Google的员工会比较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

  曾供职于微软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表示,他相信Google的员工会比微软的员工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李开复的职场生涯,都是在顶尖一流的公司做研发及人才培育。他曾经待过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做到全球副总裁的位子;现在则是被全球市值最高的网络公司Google网罗,负责两岸三地研发中心的成立。

  当软件产品因应网络潮流,成为在线服务型态时,微软与Google不可避免成为竞争对手。曾经在两家公司最高研发单位待过的李开复,对于微软及Google的人才培育方式也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这些心得都收录在他的新书《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中。

  他说两家公司各有优缺。微软的研发团队区分研究院及产品研发两大体系,研究院目标是创新研究,做最新、最酷的东西;而产品研发团队则做用户想要的产品。微软的研发体系为,以一个总架构师为首,先做整体构思,再去拆分,交由工程师去执行和撰写程序。这个模式好处是如果要写一个大型,如航空母舰般的程序,可以非常有系统的进行。但缺点为,两个研发体系要花许多时间沟通或是进行技术转移。

  但Google很不同,对人才的要求是每位工程师不但要有创新发想的能力,还必须亲自动手做,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工程师“既可以创新又能实践”。好处是很多人可同时迅速运作,很快就可做出产品。但缺点是这样的人才真的很难找。有些人是很好的科学家,但没有创新思维,就不适合Google。

  李开复说,微软与Google的人才招聘、培育均各有优点,或许有艺术家与工匠的差别,但没有所谓的好或不好,因为世界上同时需要这两种人才。

  但李开复说“我相信Google的员工会比较快乐”,因为Google的文化是信任、放权,由下而上的管理,产品决策权在工程师手中。而当一位工程师可从头到尾主导一项产品,均会视产品为自己的“Baby”,“会比较有主人翁感”。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复解惑:如何对待下属的建议

作者:李开复等 来源:开复学生网 
摘要
 作为老板,对下属提的建议一定要让他理解:(1)你理解他的建议,(2)你考虑了他的建议。如果老板让属下认为他不在乎下属的意见,那老板就有可能失去下属的拥戴。
Q:对于下属提出的工作中的建议,而现在无法去实现时,是否应该向他解释,还是不需向他解释,只要他去执行就行了。


  开复:作为老板,对下属提的建议一定要让他理解:(1)你理解他的建议,(2)你考虑了他的建议。


  如果老板让属下认为他不在乎下属的意见,那老板就有可能失去下属的拥戴。


  老板不但要悉心地听下属的意见,而且要在自己做影响下属的决定前,尽量地要求得到下属的意见,这样下属才会觉得老板在乎自己的意见,自己不只是一个齿轮。并不是说一定要照下属的意见,但是老板应该尊重下属的发言权和意见。


  这样的老板,就算不采纳下属的意见,也更会得到下属的拥戴,因为他对下属表达了最基本的尊敬。这样的老板会发现更多的下属愿意勇于发言。他也会发现就算最后的决定没有采纳下属的意见,下属依然欣然地支持和执行他的决定,也信任他这个老板。


  Krest:我觉得应该解释。其实这和上属下属没有关系。任何人向你提出建议,无论可行与否,对这个建议都应该有个说法。其实这和建议也没有关系,任何人诚心向你表达一种意见,应该给个回复。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的尊重与礼节。不解释,有时就会引起误会,比如,下属会猜疑你是否对他不尊重,或你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卡住他的想法。没有解释的拒绝会产生敌意,猜忌,复杂化人际关系。有了诚心诚意的解释,受拒者才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不使以后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和平家园 ( 粤ICP备13078947号-1 )

GMT+8, 2024-6-10 07:01 , Processed in 0.0359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